沈从文作品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的美
——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印象
初读沈从文的作品,大概只是两年前。
读沈从文的第一部作品是《边城》。
那时学了一篇课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我便被沈从文独特清新、去伪存真的文风吸引了。
于是我一时冲动想在高考要求之外更深入地拜读沈从文的作品,然而又因为不细心察明课文的出处,最后买到手的却是《边城》。
从《边城》起,又读了沈从文的《萧萧》、《三三》等小说,也读了《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箱子岩》、《沅陵的人》、《凤凰》等散文,及至本学期又看了《从文自传》、《丈夫》等作品,虽不能说我对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已经了然于胸,但是或多或少的感触和认识还是有的。
其一,沈从文的作品鲜与政治挂钩,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看《边城》时,我不用绞尽脑汁去想它与政治、阶级有什么关系。
而我养成的在读民国大师作品时总要思考其与政治的关系的习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鲁迅等大家。
当然,我个人对鲁迅并没有偏见,相反,我也挺喜欢他的作品。
不过,我对沈从文的喜欢不同于对鲁迅的喜欢。
读鲁迅的作品会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而读沈从文的作品,则会有如沐春风的快感。
沈从文的写作意图是展示“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不谈或少谈一些政治显然有助于这个意图的实现。
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我们不必担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也不必担心天灾人祸,那儿的人活在一个稳定祥和的环境中。
《边城》里翠翠喜欢躺在屋前的大青石上听祖父讲故事、爱看热闹,祖父淳朴善良,管控着一只渡船却没有乘职务之便接受渡客的赏钱。
其实看到了翠翠的祖父,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外公,作为一个仁心仁术的乡间老中医,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甚至给人治疗跌打损伤用到自家泡的药酒也是免费的。
这就是《边城》之所以感动我的原因之一——真实朴素。
沈从文的作品孕育自湘西边地,生长在青山绿水中,沉浸在淳朴的民风里。
尽管湘西也有辛亥革命的狂热血腥,也有军阀土匪为非作歹,但这一切黑暗都没有遮住作家寻求真善美的眼睛。
试想一下,鲁迅写砍头场面是怎样的
严酷冷峻,而在《从文自传》的《清乡所见》一章里,作者在提及杀人时是这么说的——“地方人民既非常蛮悍,民三左右一个黄姓的辰沅道尹在那里杀了约两千人,民六黔军司令王晓珊在那里又杀了三千左右,现时轮到我们的军队,做这种事,不过杀了一千人罢了。
”其中透露出的不是冷峻,却是一种啼笑皆非的无奈。
作家此处大可以大书特书,扯出一系列政治话题,诸如军阀争斗、阶级斗争、国体政体、民权民主,然而沈从文没有。
在沈从文的潜意识里,他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没有坚定的阶级意识。
他更像是一个社会公知,一个歌者,他的使命是引导社会求真、尚美、向善。
其二,妓女成了沈从文作品里的常客,或者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妓女,本来是一个敏感行业,也是一个常人眼里的不堪职业,然而,沈从文公然在作品里赞美这个特殊群体。
在沈从文的笔下,妓女是有情的,甚至多情的。
即使“沦落”(用“沦落”大概不妥,但又实在找不出别的词眼)风尘,也牵挂着自己的心上人。
不管是《丈夫》里的老七,还是《柏子》里的妓女,她们要么忠于丈夫,要么心系情人。
《鸭窠围的夜》里妓女和水手的对话格外亲切:一个晃着火炬停顿在大石间,一个便凭立在窗口,“大老你记着,船下行时又来!”“好,我来的,我记着的。
”“你见了顺顺就说:会呢,完了;孩子大牛呢,脚膝骨好了。
细粉带三斤,冰糖或片糖带三斤。
”“记得到,记得到,大娘你放心,我见了顺顺大爷就说:会呢,完了。
大牛呢,好了。
细粉来三斤,冰糖来三斤。
”“杨氏,杨氏,一共四吊七,莫错账!”“是的,放心呵,你说四吊七就四吊七,年三十夜莫会要你多的!你自己记着就了!”尽管只是三言两语,却入木三分的刻画出边城妓女的优美、健康、自然。
沈从文笔下的妓女不是《沉沦》里面见钱眼开的日本妓女,不是《骆驼祥子》里面必然堕落的悲剧性人物小福子,不是《日出》里面不甘堕落又不能自拔的高级交际花陈白露。
为何沈从文要违背主流,刻画出湘西妓女的善良、真情、温柔?难道湘西妓女就比其他地方的妓女更“超凡脱俗”吗?我想不是的。
正如有一种文学笔法叫以乐景写哀情,沈从文之所以要写妓女的好,也许是想表明连妓女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淳朴善良的人,反观西方文明腐蚀下的中国商业都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作家由此呼唤自然人性的回归,讽刺商业都市的虚伪。
这似乎有保守泥古之嫌,然而从沈从文的整体作品来讲,其实沈从文比许多同时代的作家相比站
在了一个更高的的高度。
居高方能洞悉全局,作为“乡下人”,沈从文明白西方文化侵蚀的危害,作为知识分子,他又能批判性地接受“五四”、理解西方启蒙思想。
沈从文来自湘西乡下,却成了京派的中流砥柱。
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文笔、特殊的文学理念,他注定是孤独的。
面对媚俗的通俗文学的冲击、面对狂热的左翼文学的批评,沈从文势单力薄。
他指出了问题,却无法提供解决途径,这是他的作品的弊端。
然而。
我们感念那个遥远的湘西世界,它成了我们在乱流涌动的现代狂潮中的唯一慰藉。
沈从文不鲜明的政治立场终究影响了他后半生的命运,这对他来说是不幸的。
然而,这对我们文学史、对我们读者却是万幸。
毕竟鲁郭茅巴老曹们够多了,而沈从文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