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漳州市南海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福建省漳州市南海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
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巷口的守望
余显斌
那是条小巷,江南常见的小巷。

巷子被粉墙夹持着,很深很深,深得如同岁月一样绵远悠长。

巷子里铺着的细麻石子,也被岁月的齿痕打磨得光光亮亮。

一个老人静静地坐在巷子里,他背靠着墙壁,头发大部分已成白色,面色苍白,满脸皱纹,两眼直勾勾地望着对面墙壁。

他是个瞎子。

巷子很静,偶尔的,有老太太买菜,提着篮子走过;有老头散步,拐杖敲着石子路,一路敲过去。

然后一切又恢复了寂静,只有墙头几朵花儿,在零零散散地开着。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条凳子上。

一只大黄狗卧在他的腿边,间或叫两声,声音红铜一样亮,在巷中正午的阳光下跳荡着,一波一波的。

一个女人走来,看见老人。

女人俯下身子问:“老人家,太阳很大,你怎么不回家?”
老人摇着头,他在等自己的儿子,儿子就是在这条巷子里走出去的,一直走向远方。

走时,说他很快会回来的。

现在,他在等那小子。

老人嘟囔着,口水流下来。

有人告诉女人,老人有老年痴呆,不听人劝。

女人走了,走了好远,回过头来,深深的巷子中,老人坐在凳子上,狗卧在他身旁,不时叫两声,苍凉,孤寂。

女人再来时,是个秋雨天,树叶飘零,老人仍坐在巷子口,面前放着个碗,里面有零零落落的钱。

雨,丝绵一样细细密密铺下来。

老人穿着一件破雨衣,黄狗卧在他雨衣下的一角里。

细雨湿了老人的雨衣,湿了小巷,更湿了江南的天地。

老人在雨中打着盹儿,头一点一点的。

女人叹口气,悄悄走近,拿了些钱放在老人面前的碗里。

老人一惊,醒了道:“山子,你回来了?”女人不说话,悄悄转身离去。

老人侧了一会儿耳朵,长叹一声,摸着黄狗道:“不是的,是我做梦,梦见山子回来了。

”老人的话,迅即被江南雨润湿,潮潮
的。

再次经过时,已是江南的暮春。

老人面色灰黑,两腮塌陷,头顶上稀稀疏疏地长着能数得过来的几十根白头发,虽是坐在凳子上,但能看得出,他的腰弯得厉害,头挺着都有些艰难。

和以往不同的是,他的身边多了根棍子。

黄狗也不在了。

老人听到脚步声,侧着头问:“山子,是山子吗?”
女人涩着声说不是的,是过路的。

然后放了些钱,转身轻轻走了。

巷子中,只剩下老人,还有无边的雨,和雨里一声长叹。

当女人在信里告诉我这些时,我捧着信,泣不成声。

是的,我就是山子。

女人,是我的一个同学。

那个老人,就是我爹。

我从小巷走出,走向远处,走进监狱。

临走时,为了不让爹伤心,我说:“爹,我出去一趟,不久就回来。

”爹点头说,好,好,我等你。

可是,一个贪污十几万的人,怎么会很快就回来啊?
我读罢同学的信,暗暗发誓,我要早日回去,巷子中,爹在等我,在晴日雨天里等我,从没离去。

由于表现好,我获得减刑。

我出狱时,又是杏花春雨天,细雨蒙蒙地下着。

我没有丝毫停留,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巷子——爹日夜留守的巷子。

天青色的烟雨里,巷子中空空的,没有一个人。

只有一个凳子,在雨中空落落的放着,已经淋湿。

有过路老人告诉我,这凳子是一个老人的,他在这儿等他的儿子,可最终没有等到,倒在了这儿,闭眼前留言,凳子放在这儿,让儿子知道,爹在这儿等他,一直等着。

我站在那儿,泪水滑落下来。

突然跪在凳子前,喊一声“爹,儿子对不起你。


江南雨啊,扯天扯地地漫下来,遮住了天,遮住了地,遮住了仄仄的小巷。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山子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山子请求女人看顾老人、了解老人的境况,并且为了能回家看老人,山子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

B. 小说中的小巷狭长、悠远、寂静,老人在这里等待儿子,暗示了他无法排遣的无尽的孤独、寂寞、盼望和思念。

C. 老人静静地坐在凳子上,很少说话,很少动一动,像个泥塑,这说明他内心是平静
的,他坚信儿子一定会回来看望自己。

D. 小说以很大篇幅描写老人等待儿子的过程,目的是突出老人在等待中饱受物质和精神上的煎熬。

5. 小说开头写江南的小巷,有什么作用?
6.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人,有人说是山子,你认为是谁,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4. B
5. (1)点明了老人所处的生活环境 (2)渲染了悲凉、沉闷的气氛(3)具有象征意义,深化小说主题(4)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6. 示例一:是老人,小说以很大篇幅写老人,老人的行为感动了山子,使山子在狱中表现良好而提前出狱,老人的苦苦等待其实是对犯罪分子的警示。

示例二:是山子,尽管小说前半部分山子没出面,但他是老人要等的人,这是对山子的侧面描写,整篇小说其实都是在写山子的心理变化。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A项,“山子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有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女人,她关心着老人,也关心着狱中的山子,是她让山子知道了老人的境况。

C项,从大黄狗的叫声中可以看出老人内心的焦急和不平静。

D项,小说的主题是警示犯罪分子,他们的行为害人害己,还害了自己的亲人。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写江南的小巷,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先找到这段景物描写,明确描写的中心以及景物的特点,“那是条小巷,江南常见的小巷。

巷子被粉墙夹持着,很深很深,深得如同岁月一样绵远悠长。

巷子里铺着的细麻石子,也被岁月的齿痕打磨得光光亮亮”,这段写景文字描写的对象是“江南的小巷”,这是老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为老人的活动提供场所;“很深很深”“细麻石子……”,这些内容渲染了沉闷的气氛,暗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同时对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

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
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比如本题中,因处于开头,故这段对江南小巷的描写,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场所,同时用小巷的特点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人,有人说是山子,你认为是谁,请说明理由”,这是针对小说的主人公设问。

考生首先应明确辨别主人公的方法,然后明确态度,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作答。

一个角度是从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个角度是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角度,几个人物间存在着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实写与虚写的关系;第三个角度是从情节的角度,是否能够成情节的波澜;第四个角度是从主题的角度,思考作者想表达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比如本文中,如确定“老人”是主人公,考生可以用词的多少、人物与情节以及其他人物的关联、主旨等几个角度思考;如确定“山子”是主人公,可以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内容表达等几个角度思考。

2. 阅读以下两则微小说,回答问题。

一、妈妈说,爸爸明天就会回来过年,我很高兴,于是陪妈妈在田里翻了地,因为爸爸说过,妈妈很辛苦,要多帮帮她。

中午,妈妈接到鸡毛信之后哭了。

直到晚上,爸爸还没回来,我问妈妈,妈妈说:“爸爸去钓鱼,不回来了。

”爸爸怎么不带我去呢?——蚱蜢老师看完小蚯蚓的作文,忍不住哭了。

二、老奶奶独自住在一所老屋里,很寂寞。

燕子说:“我来陪您住。

”燕子在房檐下给老奶奶唱歌。

小猫说:“我来陪您住。

”猫在床脚给老奶奶捂脚。

狗说:“我来陪您住。

”狗在门口给老奶奶看门。

老屋要拆迁了,老奶奶的儿子赶回来说:“我来陪您住。

”老奶奶说:“我家的动物够多了,不想再多一只了。


(1)第一则小说有三个泪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3分)
(2)第二则小说反映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请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第一则小说有三个泪点,请分析说明。

(3分)
答案:一是小蚯蚓(孩子)的天真懂事让人落泪,二是蚯蚓父亲不幸遭遇和蚯蚓母亲的善良与无奈让人落泪,三是蚱蜢老师的同病相怜让人落泪(蚱蜢也是钓饵的一种)第二则小说反映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小说反映的是空巢老人的现状问题,儿子长年不回家照顾母亲,当房子拆迁有了拆迁款时,才提出陪母亲,儿子给母亲的关爱和温情甚至比不上忠实的猫和狗,这样冷
冰冰的社会现实令人深思。

3. 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

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谈央视新栏目《大家》
陈四益
①《大家》这个栏目在央视出现不过两三个月,但已以其不俗的表现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这或许因为与众多新闻栏目不同,它不是追逐即时的信息,而是更关注于历史--准确些说,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②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有修史的传统。

而中国的史书又有自己的特点,以体裁论,大抵可以分作叙事与述人两类。

前一类,即所谓编年体,在叙事中见人;后一类,即所谓纪传体,在记人中见事。

最近五十年,历史的编纂有了新的体裁,更注意于规律的阐释,而对人、对事的记述,反倒显得粗疏、简略了。

这或许是因为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被曲解,因而担心详述个人的事迹会有英雄史观之嫌吧,但缺少了对人物生存、活动具体描述的历史,常常流于概念的历史、数字的历史、乏味的没有生命律动的历史,甚至容易流为根据主观需要随意编造的历史。

若不是学校开设了课程,这样的史书实在很难令一般人有卒读的兴趣。

③口述历史的提倡是近年的事,但有感于新史书的缺憾,人们早就开始以回忆录和个人传记来弥补,也确实出现了一批见人见事的好作品。

这些个人口述的历史虽然并不都很准确,甚至一件事情会有多种不同的回忆,但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原也正常。

正是有了不同的说法,反倒有了供人比较的多种材料,可以从中探寻历史的真相,比只有一种说法、一种结论或无可比较、无可选择要好得多。

只是这些个人的回忆性文字大多集中在政治事件和政界人物上,内容相对显得狭窄,尚不足以反映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④中央电视台的《大家》栏目,以新兴传媒加入口述历史的行列,为口述历史开辟了新途径,造成了新局面。

它的特点有三:
⑤一是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一大批在中国当代历史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家、医学家和文学艺术家。

他们以各自的专业成就,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造福于中国人民大众。

但这样一些人物,过去的史书是很少提及他们功绩的。

而《大家》以电视栏目,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立传,长期坚持,可以为当代中国积累大量关于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代表人物的第一手的史料。

由于这些“大家”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所亲历的也往往是关系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大事,其史料价值自然非同一般。

⑥二是作为人物访谈,《大家》并不想简单地记录人物生平,也不想评述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与地位,它更想做的是探寻他们的心灵。

“大家”者,大方之家也。

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对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对科学的良知,对世界的希望,一句话,他们的心灵历程,是他们所以能成就为大家的内在动力,也是他们在专业的贡献之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大家》的价值坐标,不是定位于传播知识,而是定位于如何做事,怎样做人。

因此,长期的积累,这个栏目或许可以成为以形象记录的当代知识分子心灵史。

特别是这些心灵的历程出自本人之口,就更有他人回忆或论者研究所不能替代的价值。

⑦三是比之于纸质媒体,电视的特长,是在语言之外还记录了“大家”们的神情、语态。

古人说,读其书,想见其人。

有了电视,就可以让人不仅知其思,而且能闻其声、见其风神。

这些在今天或许不以为有什么重要,但积累下来,将是十分难得的史料。

司马迁写《留侯世家》毕,写道,没有见到张良画像时,以为他一定“魁梧奇伟”,及至见到画像,则“状貌如妇人好女”,因而感叹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可见,一个人的形象资料,对于研究人物也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

1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最近五十年,历史书的编纂常常流于概念的历史、数字的历史等,使得史书变得简单乏味,很难使一般人有读下去的兴趣。

B.缺少对人和事具体描述的历史,不但使其成了没有生命律动的历史,甚至使历史容易变成根据主观需要而随意编造的历史。

C.《大家》栏目设计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传播文化知识,而是要告诉受众,“大家”们是如何做事、怎样做人的。

D.根据各人的回忆来撰写的“口述历史”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叙述并不都很准确,同一件事情会有多种不同的回忆,因此难以从中探寻历史的真相。

16.从文意看,传统意义上的“口述历史”其表现形式是什么?它有哪些特
点? (6分)
17.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认为《大家》栏目为口述历史开辟了“新途径”、造成了“新局面”,请联系全文说说这一“新途径”、“新局面”的价值所在。

(6分)
参考答案:
15.D(原文是“正是有了不同的说法,反倒有了供人比较的多种材料,可以从中探寻历史的真相,比只有一种说法、一种结论,无可比较、无可选择要好得多”,所以“难以从中探寻历史的真相”的说法错误。

)
16.(6分)(1)形式:回忆录和个人传记。

(2分) (2)特点:①提供了更多的历史资料,
让人可以从中探寻历史的真相;②回忆对象过于集中,内容相对狭窄,缺少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每点2分,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
17.(6分)(1)发掘知识界有价值的史料 (2)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3)记录“大家”们的音容笑貌,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形象资料(每个要点2分,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给满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0. 下列句中加横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维持
B.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C. 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
D. 聊乘化以归尽乘:趁着
11. 下列选项中加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家叔以余贫苦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B. 因事顺心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C. 将有事于西畴月出于东山之上
D.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时间很短暂,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 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 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达观地面对生命。

D. 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却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13.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参考答案:
10. D 11. D 12. B
13. (1)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2)世事与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乘:顺随。

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

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
较。

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A项,因为/用。

B项,因为/沿袭。

C项,介词,在/介词,从。

D 项,往,到……去。

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

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

B项,“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理解错误。

帝乡指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仙境。

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1)中关键词有:尝:曾经、过去;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口腹:饮食;口腹自役:饮食自理,不靠他人;慷慨:感慨、感叹。

(2)中的关键词有:复:还;言:语助词,为补足章节的助词,不译;焉求:何求。

实为“追求什么”属疑问代词作宾语,“求”为谓语。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
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

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

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

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琳字天球,永宁郡博野人。

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

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

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且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

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

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

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

蒙正连姻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