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和地图基础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第一章行星地球和地图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
1.关于图中天体系统的名称,标注正确的选项为()
A.①—太阳系
B.②—银河系
C.③—总星系
D.④—地月系
2.2015 年7月24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在天鹅座宜居带发现开普勒452b,这颗
行星围绕着与太阳同类型恒星旋转,直径是地球的1.6倍,被称为地球2.0。
天文学家认为开普勒452b宜居的理由不包括:
A.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B.物质组成与地球一样
C.与最近的恒星距离适中
D.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液态水
3.下图是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发生在A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A.黑子
B.日珥
C.耀斑
D.太阳风
中新社北京2016年3月13日电:来自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消息说,预计太阳活动将进入为期十一年的新活动周,未来五年太阳活动将会变得日益频繁,空间天气灾害将逐年增加。
受其影响,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卫星、国防、通讯、导航定位、长距离管网等系统的安全将受到全局性的威胁。
据此回答7-8题
4.目前,人类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是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不会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及气候变化
C.太阳活动大体上以11年为周期
D.自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5.航天、卫星、国防、通讯、导航定位等系统的安全将受到全局性的威胁是因为
A.太阳活动引发极光
B.太阳活动引发磁暴
C.太阳活动引发气候变化,形成恶劣天气
D.太阳风形成的风力较大
6.图为“地球自转等线速度分布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
地球半径约为6371KM。
该区域所在的位置是
A.南半球低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高纬度
D.北半球高纬度
下图为“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完成4~6题。
7.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④地球公转速度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8.甲图M点的纬度是
A.0°
B.30°
C.45°
D.60°
9.乙图N点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0.下图是两幅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淤积而扩展,按一般规律,
最终将与河流的哪一岸相连
①甲岸②乙岸③丙岸④丁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一架飞机从圣彼得堡(60°N,30°E)起飞,经11小时飞抵哈瓦那(西5区),起飞时圣彼得堡时间为18日15时,飞机抵达哈瓦那时,当地时间为
A.19日19时
B.19日12时
C.18日18时
D.18日19时
读“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回答21—22题。
12.甲地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13.北京时间为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②③
14. 三地的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15. 此日昼长时间从长到短的排序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 .. ..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长.据此完成10〜11题。
16. 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7.甲、乙、丙、丁四地中,纬度最低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8.我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一架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日落时正好飞越日界线,此时北京时间是下午2点整。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若飞机继续飞行5个小时到达洛杉矶,则到达洛杉矶时,当地时间(西八区)是( )
A.19点
B.15点
C.7点
D.3点
19.20.这一天地球的光照图(阴影为黑夜,非阴影为白昼),可能是下面图中的( )
A. B. C. D.
21.从赤道上沿180°经线向南北方向发射炮弹,它们的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都偏向东
B.都偏向西
C.北半球向东偏,南半球向西偏
D.都不偏离180°经线
22.若图中β由目前的23°26′变为30°,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大
B.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
C.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D.温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范围变小
23.若下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读“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图层的划分图”,回答20-21题。
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图层的划分图
24.下列有关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5.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读“局部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各题。
26.图中数码代表的四地中,位于西半球低纬度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7.一架飞机走最短距离从①地飞往②地,其飞行方向应是( )
A.一直向正西方飞行
B.先向东北方,后向东南方飞行
C.一直向正东方飞行
D.先向西南方,后向西北方飞行
28.某人从②地出发,先向正南方向,后向正东方向至③地,其距离约为( )
A.6 600千米
B.3 330千米
C.5 000千米
D.4 200千米
读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
据此回答17~18题。
29.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A.从东流向西
B.从西南流向东北
C.从西流向东
D.从东北流向西南
30.若X数值为500米,沿图中经线的地形剖面图是
A. B. C. D.
.. .. ..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31.读下面的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
(16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
(2)此时A点正值_______(日出或日落)
(3)B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________。
此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___。
(4)图中D点此刻的地方时是______时。
若B点所在经线为东经75度,则新一天的范围是____经线向___到180度经线。
(5)由B点向正北发射炮弹,落点将_____偏(东或西)。
32.读“比例尺为1:100 000的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字母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
(1分)
(2)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
(1分)
(3)图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2分)( )
A.100 m≤H< 300 m B.100 m≤H< 200 m
C.200 m≤H< 300 m D.100 m<H≤ 300 m
(4)站在山顶A或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___山顶。
(2分)
(5)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所绘乙、丙两支流中,
事实上不存在的是________支流。
(2分)
(6)引水渠修建的一般原则是由高处到低处,水可以自流。
若将
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规划路线①②中,比较合理的是线路___(2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3.图甲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某校高中学生暑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7分)
(1)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特点。
(2分)
(2)说出a-b段河流的流向,并估算其长度。
(2分)
(3)图乙四幅地形剖面图中,能正确反映图甲中PQ一线地势起伏状况的是()
(选择填空)。
(3分)
34.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的地震波:A________,B________。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___千米处(大陆部分),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为________面(不连续面)。
(3)在2 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的变化:A波________,B波________,从而发现了D为________面(不连续面)。
(4)C面以上为________,C面和D面之间为________,D面以下为________。
第一章测试题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2.B
3.A
4.C
5.B
6.A
7.B
8.D
9.C 10.C
11.D 12.B 13.B 14.C 15.A 16.D 17.C 18.D 19.D 20.D
21.A 22.A 23.A 24.D 25.C 26.D 27.D 28.C 29.B 30.C
31. (1)23°26′N(2)日出(3)0°ABC
(4)12 15°W东(5)东
32.(1)鞍部(1分)
(2)南北走向(1分)
(3)A(2分)
(4)B(2分)
(5)乙(2分)
(6)①(2分)①路线的水可以自流(2分)
33.(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1分)地势从中部向四周降低(或地势从中部分别向南、向北降低)。
(1分)
(2)a-b河段流向为自东向西;(1分)a-b河段长度约为35.2千米(33.6千米至36.8千米之间均为正确)。
(1分)(3)A(1分)
34.(1)横波纵波(2分)
.. .. .. (3)突然消失(或不能通过)速度突然下降古登堡界面(3分)
(4)地壳地幔地核(3分)
【解析】
1. 本题考查天体及天体系统。
由图可知,③约为300亿光年,故为总星系;则根据天体系统层次可以判断,①为银河系;②为地月系;④为太阳系。
故选C。
2. 本题考查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以及读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天体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厚度的大气层和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ACD均正确;而与天体的物质组成无关,B错误。
故选B。
3.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类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即A为光球层,B为色球层,C为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其中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
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
故选A。
4 ~ 5.
本题考查对太阳活动的认识。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与耀斑,活动周期大体为11年,C正确;
通常,黑子数目出现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A
错误;太阳活动对气候、电离层、地球磁场有影响,会引发极光、磁暴等,但不会产生流星雨,B错
误;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耀斑、太阳风,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不会对题干中的系统产生威胁,A错误;太阳活动引发磁暴时,大量有高能带电粒子进入地球磁场,对题干中的系统的精密仪器会产生毁伤,B正确;题干中的系统在高空大气层外运动,恶劣天气发生于对流层,不会威胁到这些系统的安全,C错误;风力大小与太阳风没有直接关联,另外,风不会威胁到这些系统的安全,D错误。
故选B。
6.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读图可知,图中自转线速度等值线,越往北,自转线速度越大,故应该位于南半球;由于赤道上的线速度为1670km/h,结合图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的数值可知,该地线速度接近赤道线速度,可能位于低纬度。
故选A。
本题考查影响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影响线速度的因素是纬度和地势。
根据题干可知,R、T在同一纬线上,但是自转线速度却是T大于R,说明R地地势低,故应该位于谷地中。
故选B。
7 ~ 9.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速度。
地球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球运动的速度有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15°/h(极点除外),
.. .. ..
道的其中一个焦点上,由行星向径在单位时间内绕过的面积相等,可知近日点(1月初)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所以,①④对。
故选B。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
根据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COS(当地地理纬度),其中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670km/h,甲图M点的自转线速度为835km/h,大约为赤道地区的一半,所以M点的纬度为60°。
故选D。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速度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读图知,N点公转速度最慢,所以其对应月份应为7月。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
读图,根据纬度变化规律“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是的南纬”可判断左侧的河流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水向右偏,冲刷右岸,也就是甲岸,而在左岸沉积,也就是乙岸,那么岛屿和乙岸相连,②正确;右侧的河流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水向左偏,冲刷左岸,也就是丁岸,而在右岸沉积,也就是丙岸,那么岛屿和丙岸相连,③正确。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
先算出起飞时哈瓦那的区时,再加上飞行时间,就是飞机到达哈瓦那时的当地时间。
圣彼得堡属东2区(30°÷15°=2),向西与哈瓦那相差2+5=7(时区),则哈瓦那时间比圣彼得堡晚7小时。
因此,起飞时哈瓦那时间:18日15时-7时=18日8时。
飞机飞行了11小时,则飞机到达哈瓦那时的当地时间是18日8时+11时=18日19时。
故选D。
12 ~ 13.
本题考查日期分布图上日界线的判读和时间计算。
图示中心为南极点,而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
日界线有两条,一条为180°经线,另一条为0时经线。
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日界线处顺地球自转方向,日期加一天的是0时经线,则日界线及其时间和经度如下图所示。
甲向东与180°经线相差45°,时间晚3小时,则甲地时间为9时。
故选B。
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
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180°经线地方时为12时,120°E经线位于180°经线以西60°,则时间晚4小时,且位于图中7日范围内。
因此,120°E经线地方时,即北京时间为:12时-4小时=8时,即7日8时。
故选B。
14 ~ 15.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图中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是③②①,且三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方位都位于正北方,说明三地都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故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三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序是③②①,ABD错,C对。
故选C。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纬度越高,昼越长。
结合上题可知,昼长从长到短排序为①②③,A对,BCD错。
故选A
16 ~ 17.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分布。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表中仅丁地昼长夜短,因此丁地位于南半球。
故选D。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分布。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表中仅丙地昼夜等长,因此丙地位于赤道,纬度最低。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到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秋分后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
我国国庆节(10月1日时)时,在秋分后,太阳直射点是位于南半球,而且继续往南回归线移动,D对,ABC错。
故选D。
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
根据题意“一架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日落时正好飞越日界线,此时北京时间是下午2点整”,洛杉矶(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16个小时,那么此时的洛杉矶时间为14-16=-2(22点)。
若飞机继续飞行5个小时到达洛杉矶,那么到达时洛杉矶时的当地时间为22+5=27(3点),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
飞机飞越日界线时北京时间(120°E)为14时,那么日界线(180°)的时间为18时,由题意可知飞越日界线时正好日落。
飞机从上海飞往洛杉矶,并未经过赤道,且当天18时日落,说明这一天为二分日。
二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故D正确。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在赤道上沿180°经线向正北方向发射炮弹,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也就是向东偏,炮弹将落在180°经线以东。
故选A。
22. 本题考查黄赤交角的变化问题。
黄赤交角决定回归线纬度,且回归线纬度与极圈纬度互余。
若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纬度变大,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大,A正确;黄赤交角变大,导致极圈纬度变小,则极昼极夜范围变大,B错误;热带范围和寒带范围变大,C错误;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变大,则温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范围应变大,D错误。
故选A。
23.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关系。
根据题意知,c包括a和b,而a又属于d的一部分。
地幔位于地壳下部,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即a为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地幔的一部分,d为地幔,b为地壳,a和b组成岩石圈,A与图示相符,A对;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找不到图示中的d,BC错;地壳、地幔、地核没有相互包含关系,D错。
故选A。
24 ~ 25.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知识。
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图示可见大陆地壳双层结构,上层①为硅铝层,下层②为硅镁层;大洋地壳单层结构,硅铝层很薄,甚至完全消失,故A错,D对;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即①②的全部和③的一部分,B错;②是硅镁层,C错。
故选D。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
由图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图层的划分”可见横波与纵波速度最快的在D面附近,即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故C正确,ABD不正确。
故选C。
26 ~ 28.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综合应用,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由高中低纬度的划分是以30°和60°为界,即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据图可知,①②位于30°纬线上,即中低纬度的分界线上,③位于60°纬线上,即高中纬度的分界线上,ABC排除;④位于
0°-30°之间,即位于低纬度地区。
据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可判断④的经度为0°经线西侧相差30°,即30°W经线,属于西半球。
故选D。
本题考查经纬网图中最短航线航向问题,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地球上两地间的最短航线为过两地间过球心的大圆的劣弧。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或经线圈上,其最短距离为两地间经线或经线圈所在的劣弧;若两地不在同一条经线或经线圈上,则经过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首先确定两地的相对东西方向。
①若两地同在北半球应该是先偏北再偏南,②若同在南半球应该先向偏南再向偏北。
据图可知,地球自转顺时针可判断为南极点俯视图,①②同位于30°s纬线上,且②位于①的正西方向。
所以应先向西南方,后向西北方飞行。
故选D。
本题考查经纬线的距离,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经线的长度相等,1°的经线长度为111千米,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级变短,1°的赤道长为111千米,任意1°纬线的长度为111xcos纬度数。
据图可知,从②地出发,先向正南方向,距离为111x(60°-30°),后向正东方向至③地,距离为111x30°xcos60°。
经计算大约为5000千米。
故选C。
.. .. ..
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可知,a—b为由南向北的方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突出方向相反,则河流流向为从西南流向东北。
故选B。
本题考查等高线剖面图的判读。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可知X的海拔要大于Y,从a到b总趋势是高度逐渐降低,BD错误;在等值线图中的闭合曲线内的数值,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即图中A附近的闭合曲线上的数值为X,与大值相同,则A内部的海拔比周围还要高,因此ab连线经过A时海拔略有升高,C正确。
故选C。
31.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2)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经过A点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判断A点位于晨线上,即表示日出。
(3)图示B点位于晨线上,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图示A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BC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
(4)图示D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的平分线,故时间为12时。
新的一天范围应从0时向东到180°经线,根据B点经度为75°E,且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即地方时为6时,故计算0时的经度为15°W。
(5)B点向北则进入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落点将向东偏。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晨昏线图综合分析的典型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的关系,结合晨昏线图上时间计算的方法:6点或18点;12时或0时的位置分析;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等内容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基本原理的归纳。
32.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
(1)据图可知,C处位于两山峰之间,为鞍部。
(2)根据指向标可知,该图为上西下东,左南右北。
E山脊走向(延伸方向)大致为南北走向。
(3)图中陡崖有2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为100米,陡崖高度为:(n-1)d≤h<(n+1)d,代入数值可得:100m≤H<300m ,A正确。
(4)A到D之间,等高线下部密集,上部稀疏,为凸坡(有山脊阻挡),影响通视,A看不到D地。
BD之间没有障碍物,B可以看到D处小船。
(5)河流应位于山谷中,即等高线符合“凸高为低”的部位(丙处);而乙处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值区,为一山脊,不会形成河流。
(6)引水要求可以自流,①处海拔比疗养院高,引水可以自流,②处海拔比疗养院低,需要梯级提水,成本高,不合适。
33.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以及距离的计算。
(1)读图甲,根据等高线分布判断,图示区域海拔在500米左右,则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根据等高线数值变化趋势可知,地势从中部向四周降低,或地势从中部分别向南、向北降低。
(2)根据等高线数值变化趋势可知,a-b河段河流从a流向b,再结合指向标判断,流向为自东向西。
参照图中比例尺可知,a-b河段图上长度约4.5厘米,图上比例尺含义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千米,因此,a-b段河流的实际长度约为:4.5×8=36千米(由于对a-b河段河流的估计有误差,计算结果33.6千米至36.8千米之间均为正确)。
(3)读图,根据等高线图,PQ线穿过三个山顶,所以剖面线有三次高值,BD错。
图上等高距为50米,根据陡崖崖底计算公式:x-d<崖底≤x(x为陡崖处重合等高线中最小值,d为等高距),计算可得崖底海拔在200米~250米之间;根据陡崖崖顶计算公式:y≤崖顶<y+d(y 为陡崖处重合等高线中最大值,d为等高距),计算可得崖顶在400米~450米之间,A对,C错。
故选A。
34.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1)图示A波的传播速度较B波慢,故判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 专业资料可编辑 .
(2)地下33KM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故判断为莫霍界面。
(3)图示地下2900KM处,横波消失,纵波的速度也明显下降,判断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4)横波速度慢,只通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液气物质。
地震波在通过莫霍界面时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
有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F为内核,应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状况据科学家推测为固态。
高中地理试卷第1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