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第八节 丝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液和尿液微丝蚴: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组织活检查成虫或微丝蚴: 免疫学诊断:查抗体,辅助方法。
流行 prevalence
流行概况:丝虫病是世界十大热带病之一,热带 和亚热带流行, 80多个国家流行,感染者1.2亿。 班氏丝虫世界性分布,马来丝虫仅见于亚洲。
我国:建国初期有3000万丝虫病人,到2019年, 16个流行省、市全部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彻底 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但目前仍有40万慢性丝虫 病患者。
流行 prevalence
流行环节: 传染源:血中带有微丝蚴的病人和带虫者。 传播媒介:班氏丝虫—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马来丝虫—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流行因素:自然因素,我国5~10月是流行季节。
防治prevention & treatment
普查普治:首选药物--海群生(乙胺嗪), 象 皮 肿:中西医结合; 鞘膜积液:手术治疗; 乳 糜 尿:卧床休息。 防蚊灭蚊:控制丝虫病的关键。
部位:主要在横纹肌; 原因: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侵入器
官及横纹肌; 病变:血管炎、肌炎等; 表现:发热(38~40℃)、颜面部水肿、过敏
性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肌肉痛(腓肠 肌、肱二、三头肌),重度因肺炎、心肌炎、 脑炎死亡。
囊包形成期(恢复期)
受损肌细胞进行修复,梭形肌腔包绕幼虫, 幼虫终钙化死亡;此期患者全身症状减轻或 消失,但肌痛可持续数月。
丝虫病(filariasis)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 寄生虫病,是世界上第 二位致残性疾病,我国 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象皮肿病人
淋巴丝虫
我国寄生人体的丝虫仅有班氏吴策线虫(班氏 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由蚊传 播,成虫寄生在淋巴系统,引起淋巴丝虫病。
学习目的
掌握两种微丝蚴的形态鉴别,生活史要点,致 病及临床表现,常用诊断方法,治疗等;
致病 pathogenesis
幼虫是主要致病阶段,致病程度与食入囊包的数量、 新生幼虫侵入部位及人体的免疫力等有关。
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可死亡。
脱囊幼 虫侵入 肠粘膜
侵入期(1周,肠型期) 急性消化道症状
新生幼 虫侵入 骨骼肌
幼虫囊 包形成
移行期(2周~2月,肌型期) 发热, 颜面水肿,肌肉酸痛等
丹毒样皮炎
丝虫病---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机理:反复炎症、炎细胞浸润、
淋巴管壁纤维增生
肉芽肿
淋巴管阻塞
淋巴管扩张、破裂
淋巴液流入组织
鞘膜积液、乳糜尿
刺激纤维组织增生
象皮肿
血运障碍
丝虫病---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引起;皮肤变粗变硬; 下肢、阴囊常见,还有上肢、乳房等;
鞘膜积液:多为班氏丝虫引起,因精索、睾丸淋巴管 阻塞-淋巴流入鞘膜腔-睾丸鞘膜积液;
终宿主--- 人
经 蚊

中间宿主--- 蚊 仅发育不增殖 叮


感染 丝状蚴 阶段(蚊胸肌)
腊肠蚴
脱鞘
(蚊胸肌) (蚊胃)
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微丝蚴白天滞留 于肺微血管,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 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生物源性线虫; 间接发育型生活史; 感染阶段-丝状蚴,经蚊叮咬传播; 成虫定居淋巴系统;微丝蚴定居血液; 微丝蚴夜现周期性及夜现高峰:
囊包形成期(4~16周,恢复期) 除疼痛外,症状渐消退
侵入期(肠型期)
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 原因:脱囊幼虫频繁入侵肠粘膜及成虫以肠绒
毛为食; 病变: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浅表溃疡; 表现:急性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伴全身反应(乏力、低热等)
幼虫移行、寄生期(肌型期)
头间隙 (长:宽)
较短(1:1或1:2)
较长(2:1)
体核
圆形,大小均匀, 排列疏松,清晰可数
椭圆形,大小不等, 排列紧密,相互重叠,
不易分清
尾核

2个,前后排列, 尾核处略膨大
生活史 life cycle
成虫 雌雄交配 微丝蚴
经胸导管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淋巴)
(淋巴) 入血(昼肺血 夜外周血)
经 蚊
丝虫病---急性期超敏及炎症反应
机理:成虫和幼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死虫及
分解产物等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及全身反应。早期 淋巴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后炎细胞浸润,致 管壁增厚,管腔阻塞。
表现:下肢淋巴管常见,局部炎症伴丝虫热;
急性淋巴管炎:逆行性淋巴管炎,皮肤现“流火”、 “红线”;
丹毒样皮炎:皮肤浅表毛细淋巴管炎致皮肤一片 红肿,似丹毒。常见小腿内侧、内踝上方;
两种微丝蚴体态比较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两种微丝蚴头间隙及体核比较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两种微丝蚴尾端比较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长、宽 (µm )
(244~296)× (5.3~7.0 )
(177~230)×(5~6 )
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大弯有小弯
o human parasitology clas
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管志玉

2009年2月18日云南怒江州兰坪县发生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事件,27日发病人数增至10例。有一例死亡, 其余9例救治中。流行病学专家和临床医生组织救治。
所有发病病人均有发热、腹痛、呕吐、腹泻、四肢肌肉 触痛、下肢浮肿等症状,有的病例还有关节活动受限、 肢体肌肉麻木等症状。发病者中有人中途回过家,但接 触者未发病。
3月3日,专家确诊这些患者患上了旋毛虫病。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lis
简称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 主的小肠和肌细胞内, 引起旋毛虫病,人和多 种哺乳动物都可感染,是严重的人兽共患食 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率高,重者死亡。
学习目的
掌握旋毛虫生活史特点、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 治疗首选药;
熟悉丝虫在人体内发育过程,流行特点; 了解常见的寄生人体的丝虫种类,丝虫在蚊体
内的发育过程。
形态 morphology —成虫adult
两种丝虫形态相似,乳白色,细长丝状,表面光滑。 雄虫小,尾端向腹面卷曲2-3周,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雌虫大,尾端钝圆,生殖系统双管型,雌虫直接产微丝
乳糜尿:班氏丝虫引起;乳白色尿、淘米水样,“米 汤尿”;因主动脉前\肠干淋巴结受阻-乳糜液经腰淋 巴干反流至泌尿系-肾淋巴管破裂-乳糜从尿排出;
诊断 diagnosis
病原学诊断:主要查微丝蚴确诊。 外周血查微丝蚴:主要方法,取血时间晚9时后。 1.厚血膜法:最常用 2.新鲜血滴法 3.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终宿主--人(马来微丝蚴还有多种保虫宿主);
蚊是中间宿主; 致病阶段:
致病 pathogenesis
致病程度与感染程度、重复感染情况、丝虫侵入部位、 继发感染及机体的免疫力等有关。
致病阶段:成虫(主要)、微丝蚴、丝状蚴; 侵犯部位: 马来丝虫--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浅、深部淋巴系统(下肢、阴囊、肾盂); 临床表现: 微丝蚴血症: 急性期超敏及炎症反应: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
幼虫囊包抵抗力强:
耐低温,-15 ℃,活20天; 常温下,活2~3月; 熏、烤、腌和晒不能杀幼虫; 71 ℃以上,很快死亡。
防治:
卫生宣教: 肉类质检: 科学养猪:
治疗病人:阿苯达唑
丝虫 filaria
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虫体细长如丝。 寄生人体的丝虫有8种: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帝汶布鲁线虫(帝汶丝虫) 罗阿罗阿线虫(罗阿丝虫) 旋 盘 尾线虫(盘尾丝虫) 常现唇棘线虫(常现丝虫) 链尾唇棘线虫(链尾丝虫) 奥氏曼森线虫(奥氏丝虫)
蚴。
形态 morphology --微丝蚴microfilaria



体鞘 核膜
间 隙
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内有体 核,前端无体核处为头间隙,尾部可有尾核。两 种微丝蚴形态不同,借此鉴别虫种。
两种微丝蚴大小及体态比较










两种微丝蚴体态比较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诊断 diagnosis
旋毛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很难及时、正确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和问病史:
• 有生食或半生食肉类史; • 多人同时患病,且有聚餐史; • 有发热、颜面部水肿、肌痛等症状;
病原学检查确诊:
• 肌肉活检查幼虫囊包; • 对剩肉镜检或动物接种; • 脑炎患者,偶可在脑脊液中检获幼虫。
直接产新生幼虫(124um×6um)。
雌虫
雄虫
形态 morphology --幼虫囊包
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卷曲于梭形囊包中。 大小:(0.25-0.5)x(0.21-0.42)mm; 囊壁:两层,外薄,内厚,成肌细胞退变及结缔
组织增生形成; 内含物:幼虫,长1mm, 1-2条,多时6-7条。
旋毛虫幼虫囊包
生活史 life cycle
更换宿主,继续生活史; 在人的生活史从此中断
同一宿主 骨骼肌
囊包半年后 钙化,幼虫 可活30年
幼虫 囊包
人、猪
人、猪
等小肠
等小肠
人经口误食 脱囊 4次蜕皮成虫 幼虫

随血、淋巴移行
新生 幼虫
1500-2000 条
旋 毛 虫 生 活 史
生活史特点
幼虫囊包--幼虫--成虫--新生幼虫--幼虫囊包; 成虫寄生在宿主小肠;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骨骼肌 细胞内; 被寄生宿主既是中间宿主又是终宿主; 继续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感染方式:经口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肉制品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脱囊幼虫和新生幼虫)。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工作。
下肢象皮肿
乳房和阴囊象皮肿
睾丸鞘膜积液
熟悉形态、生活史过程、诊断、防治措施等; 了解流行分布、防治措施等。
形态 morphology --成虫adult
雄虫
雌虫
线状,寄生人体的最小线虫。 雄虫:小,(1.4-1.6)x(0.04-0.05)mm, 雌虫:大,(3.0-4.0)x 0.06mm。 咽管较长;两性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雌虫
辅助诊断:查抗体或循环抗原。
流行 prevalence
世界流行,我国西南、中原、东北等地流行; 猪是人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动物源性); 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活的幼虫囊包的猪肉及肉制品感
染(食源性); 流行特点: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
我国旋毛虫流行分布图
防治 prevention & treat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