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与心理社会适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同伴接纳Π拒绝与心理社会适应 在过去的 30 年里 ,研究者对同伴关系的研究主要 致力于儿童在群体中的社交地位 ,即同伴接纳与同伴拒 绝 。同伴接纳与同伴拒绝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喜欢 (like) 或不喜欢 (dislike) 的程度 。相对于友谊 ,同伴接纳Π 拒绝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有独特的作用 。 同伴接纳Π拒绝对青少年学业适应的影响得到了研 究者的广泛关注 。许多研究发现被同伴拒绝或不受欢 迎的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儿童 , 并且其缺 勤率和中途辍学率也很高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 ,被同 伴排斥的初中生其数学学习自我概念 、一般学校自我概 念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受欢迎 、被忽视 、有争议的学生 ,他
一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 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 系 ,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1] 。儿童 、青少年的同 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 、多侧面 、多水平的网络结构 。其 中 ,友谊 、同伴拒绝Π接纳和社交网络中心是这一结构中 的三种同伴关系 。 研究者早已强调了将二元友谊和同伴接纳Π拒绝作 为独立的关系系统 ,因为一对一的相互作用和群体相互 作用代表了社会经历的独特领域 。同伴接纳水平 ( 也称 受欢迎程度) 是一种以群体为指向的单向结构 ,反映的 是群体成员是否接纳个体的态度 ;友谊则是一种以个体 为指向的双向结构 ,反映的是两个个体间的情感联系 。 关于同伴拒绝Π接纳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发展的影响已经 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儿童友谊的形成及其功能现 在依然是同伴关系研究的中心话题 ,研究者相对关注较 少的是社交网络中心 。社交网络中心是指“儿童被同学 提名为非正式同伴群体成员的次数”[2] 。 友谊 、同伴拒绝Π接纳 、社交网络中心对心理 —社会 适应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但是同伴关系的这三个维度之 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例如 ,友谊为儿童提供了学习基 本社交技能和发展亲密关系的独特机会 ,这些技能可能 会对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位置起促进作用 。而在小圈 子中建立和改变同盟关系的方式也会影响儿童在班级 内的受欢迎程度 。同伴接纳的水平反过来可能会影响
们遇到挫折时的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也显著低于上述学 生[8] 。导致学业成绩不良的因素有所多 ,其中不受同伴 喜欢是青少年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被拒绝青少 年在学业方面获得的同伴帮助较少 ,同时由于被拒绝产 生的消极情绪使其更不愿意参加各种学校活动 ,包括学 业活动 。而青少年较差的学业成就也会进一步导致他 们不受同伴的喜欢 。同伴拒绝和学业成就较差之间是 互为因果的关系 。
四 、社交网络中心与心理社会适应 社交网络中心对青少年发展的意义 ,很少有理论进 行论述 。从测量方法来看 ,对青少年的社交网络中心地 位进行测量时 ,研究者不会提供给青少年班级内同学名 单 ,而是采用“自由回忆”提名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 , 我们可以看出 ,经常被同伴提名的青少年参与的群体 , 对班级内多数同学来说都是声誉显著的 ,很少被提名的 青少年可能参与一些相对默默无闻的群体 ,或者是他们 根本就没有参与群体 。从理论上来讲 ,在青少年进行提 名时 ,我们不要求其进行任何价值评价 ,因此 ,青少年同 伴群体的显著性可能源于一些“积极”品质 ( 如 ,亲社会 领导力) ,也可能源于一些“消极”品质 ( 如攻击或欺负行 为) ,或是既有“积极”品质 ,又有“消极”品质 。Farmer 和 Rodkin(1996) 提出 ,任何行为 ,只要对于班内多数同学而 言是声誉显著的 ,都可以导致高水平的社交网络中心 , 而不管这些行为是亲社会的 (如领导 ,幽默) 还是反社会 的 (如取笑别人) 。[2] 检验男孩网络中心与不同行为之间 联系的研究表明 ,非常高水平的网络中心既是“模范”男 孩(合作 ,勤奋 ,领导力) 的特征 ,也是“麻烦”男孩 ( 反社
二 、友谊与心理社会适应 Bukowski 和 Hoza (1989) 提出了一个包括友谊 3 个不 同方面或指标的模型 : (1) 友谊的有无 ,即两个个体之间 是否存在双向选择的积极情感关系 。(2) 友谊的范围 , 即拥有相互认可的朋友的数量 。(3) 友谊的质量 ,如朋 友之间提供的支持 、陪伴或冲突水平 。目前 ,这一模型 已经成为评价友谊的基本框架 。此外 , Hartup (1996) 指 出 ,对儿童朋友的特征进行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 间有着相似的行为和价值观 , 青少年的朋友是亲社会 的 ,还是反社会的 ,对青少年的总体适应起着不同的作 用。 友谊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功能 。Hartup (1992) 指出 ,友谊是学习社交技能的背景 ,是自我认知 和自尊的信息来源 ,为发展以后的关系提供了情感和认 知来源 。相对儿童期 ,青少年与朋友有更多的亲密互动 (如分享秘密等) 。青少年更多地从朋友处寻求支持和 陪伴 ,更多地依靠他们获得肯定价值和亲密感 。 关于友谊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相对研究较少 ,结论也
① [ 收稿日期 ]2009 - 12 - 11 [ 作者简介 ]曾玉 (1985 - ) ,女 ,山东潍坊人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07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青少年发展 ;孔屏 (1968 - ) ,女 ,山东潍
坊人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08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家庭教育 ,青少年出 版 ;张莹莹 (1985 - ) ,女 ,安徽淮北人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07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
同伴拒绝是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的重 要因素 ,也是导致物质滥用 ( 如 ,吸毒) 的危险因素 。早 期的同伴拒绝经历预示着长期同伴拒绝经历的开始 ,经 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 ,从幼儿期至青少年早期都表现 出了高反社会行为[10] 。也有研究表明 ,被同伴拒绝的 儿童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更容易辍学以及参加各 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 ,并且在青少年早期更容易出现严 重的心理障碍 。同时 ,研究也表明 ,被同伴拒绝的青少 年更容易遭受来自同伴的 攻 击 行 为 , 更 容 易 受 欺 负 。 Mitchell 和 Annette 的纵向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同伴接纳 可以减缓童年期攻击性的消极影响 ,而同伴拒绝则可能 增加青少年的物质滥用和性冒险行为[11] 。
— 124 —
不完全一致 。一些研究发现自我报告友谊质量较高的 青少年比友谊关系不良的青少年学业成绩要好 。John 和 Fantuzzo (2004) 研究表明 ,没有朋友的学生在学业成 绩上得分明显低于有朋友的学生 。而 Berndt 和 Keefe (1995) 的追踪研究表明 ,友谊的积极特征不能预测学业 成绩随时间而变化的趋势 。另外 ,朋友间的相似性可能 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一项关于朋友对青少年学 业动机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 ,朋友间的相互讨论会使 其在学业动机方面的选择更加相似[5] 。同时 ,学业成就 也会影响 青 少 年 的 友 谊 。Chen ( 2000) 研 究 发 现 , 在 中 国 ,友谊具有工具性动机 。中国儿童赞同与那些能够帮 助提升他们社会和学业地位的同伴做朋友 。因此 ,那些 学业成就较差的青少年的友谊质量也可能会低于高学 业成就的青少年 。
友谊为青少年提供了亲密交流与相互袒露的机会 , 朋友的支持和陪伴可以减轻和消除青少年的孤独感 、焦 虑和抑郁 。Demire (1990) 发现 ,对与异性或同伴的友谊 不满的青少年报告的孤独感高于对友谊感到满意的青 少年 ,且亲密朋友的数量越多 ,孤独感水平就越低 。没 有朋友的青少年有更多的孤独体验 ,更容易沮丧 ,焦虑 , 自尊心水平也相对较低[6] 。国内的纵向研究也得出了 类似结果 :友谊质量上升和下降 ,引起 1 年后孤独感的 显著减弱和增强 (赵冬梅 ,周宗奎 ,2006) ;并且在控制了 早期孤独感和其他同伴交往变量的作用后 ,儿童的互选 朋友数和友谊质量对 2 年后的孤独感都有独特的影响 (周宗奎等 ,2006) 。Vernberg (1990) 发现 , 在 7 年级和 8 年级学生中 ,与朋友较少的联系 ,与最好朋友较低水平 的亲密感会预测青少年 6 个月后抑郁的增加 。
友谊形成的机会 。相对于被拒绝的儿童 ,受同伴接纳的 儿童会更容易加入已经存在的同伴群体 ,有更多的社交 网络 ,更多稳定的朋友[3] 。然而 ,一些被拒绝儿童在友 谊形成和社交网络中心方面与被接纳儿童类似 。例如 , 前青少年阶段 ,尽管同学普遍不喜欢班级欺负者 ,但是 他们仍然参加了广泛的 ,被认可的小圈子 。
邹泓 (1998) 提出 ,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 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 ,主要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 同 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 、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 源泉 ;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4] 。 下面我们将从同伴关系的三个不同维度来论述同伴关 系对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 。
[ 关键词 ]友谊 ;同伴拒绝Π接纳 ;社交网络中心 ;心理社会适应 [ 中图分类号 ] G44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7 - 9882 (2010) 01 - 0124 - 03
青少年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 ,相对于前期的 生命历程来说 ,青少年期同伴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 ,同 伴关系对其发展具有无以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大的适 应价值 。本文将从同伴关系的不同维度对青少年的学 业适应 、情绪适应和行为适应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该领域 的未来研究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
Feb. , 2010 Vol. 28 No. 1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与心理社会适应①
曾 玉1 ,孔 屏2 ,张莹莹1
(1.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山东 济南 50014 ;2. 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 政法系 ,山东 济南 250103 )
[ 摘 要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友谊 、同伴拒绝Π接纳和社交网络中心是同伴关系的不同维度 , 对青少年的学业 、情绪和行为适应起着独特的作用 。未来研究需加强社交网络中心以及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社 会适应影响的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 。
归属感指一个人属于某个群体和被其接纳的感受 。 这种感受只能在群体中获得 ,成为同伴群体的一员可以 培养归属感 。归属感的需要一般在青少年期变得更为 强烈 。被同伴拒绝 ,缺乏归属感的青少年会经历一系列 的情绪适应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 ,儿童的孤独感与其同 伴接纳水平相关非常显著 ,儿童的社交地位不同 ,其孤 独感也有差异 ,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 ,其孤独感就越 强 。Bush 的研究结果表明 ,被拒绝儿童经历了同伴较多 的消极对待 ,更可能表现出较少的班级参与行为和更多 的孤独感 。Lagreca 和 Harrison 的研究表明 , 同伴归属 、 积极的朋友质量以及亲密的关系可以减少青少年的社 会焦虑体验 ; 高同伴归属感 阻 止 了 抑 郁 情 绪 的 产 生 。 Kiesner 的追踪研究也发现 :在控制了先前的抑郁症状水 平之后 ,时间 1 的同伴地位仍然预测了时间 2 的抑郁症 状[9] 。
关于友谊对行为适应的影响 ,研究者或者强调友谊 特点 、质量的影响 ,或者强调朋友态度 、行为或其它特点 的影响 。一种观点认为 ,高友谊质量可以使儿童的问题 行为减少 。Pouli , Dishion 和 Haas (1999) 发现 ,拥有高友 谊质量的男青少年相对于拥有低友谊质量的男青少年 表现出了 2 年后更低水平的过失行为的增加 。另外一 种观点认为 ,与过失朋友的联系会增加青少年的过失行 为 。研究表明 ,大多数青少年在表现出过失行为之前 , 会与过失同伴做朋友 ,而在控制了先前过失行为之后 , 与过失同伴的联系会预测青少年的过失行为 。Berndt 和 Keefe (1995) 研究发现 ,朋友描述自己有较多破坏行 为的被试在一年中自我报告的破坏行为有所增加 , 女 生自我报告的破坏行为比男生更多受到最好朋友的影 响[7] 。
也有研究表明被同伴拒绝的关于友谊对行为适应的影响研究者或者强调友谊儿童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更容易辍学以及参加各特点质量的影响或者强调朋友态度行为或其它特点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并且在青少年早期更容易出现严的影响
2010 年2 月 第 28 卷第 1 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 IAMUSI UNIVERSITY
一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 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 系 ,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1] 。儿童 、青少年的同 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 、多侧面 、多水平的网络结构 。其 中 ,友谊 、同伴拒绝Π接纳和社交网络中心是这一结构中 的三种同伴关系 。 研究者早已强调了将二元友谊和同伴接纳Π拒绝作 为独立的关系系统 ,因为一对一的相互作用和群体相互 作用代表了社会经历的独特领域 。同伴接纳水平 ( 也称 受欢迎程度) 是一种以群体为指向的单向结构 ,反映的 是群体成员是否接纳个体的态度 ;友谊则是一种以个体 为指向的双向结构 ,反映的是两个个体间的情感联系 。 关于同伴拒绝Π接纳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发展的影响已经 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儿童友谊的形成及其功能现 在依然是同伴关系研究的中心话题 ,研究者相对关注较 少的是社交网络中心 。社交网络中心是指“儿童被同学 提名为非正式同伴群体成员的次数”[2] 。 友谊 、同伴拒绝Π接纳 、社交网络中心对心理 —社会 适应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但是同伴关系的这三个维度之 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例如 ,友谊为儿童提供了学习基 本社交技能和发展亲密关系的独特机会 ,这些技能可能 会对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位置起促进作用 。而在小圈 子中建立和改变同盟关系的方式也会影响儿童在班级 内的受欢迎程度 。同伴接纳的水平反过来可能会影响
们遇到挫折时的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也显著低于上述学 生[8] 。导致学业成绩不良的因素有所多 ,其中不受同伴 喜欢是青少年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被拒绝青少 年在学业方面获得的同伴帮助较少 ,同时由于被拒绝产 生的消极情绪使其更不愿意参加各种学校活动 ,包括学 业活动 。而青少年较差的学业成就也会进一步导致他 们不受同伴的喜欢 。同伴拒绝和学业成就较差之间是 互为因果的关系 。
四 、社交网络中心与心理社会适应 社交网络中心对青少年发展的意义 ,很少有理论进 行论述 。从测量方法来看 ,对青少年的社交网络中心地 位进行测量时 ,研究者不会提供给青少年班级内同学名 单 ,而是采用“自由回忆”提名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 , 我们可以看出 ,经常被同伴提名的青少年参与的群体 , 对班级内多数同学来说都是声誉显著的 ,很少被提名的 青少年可能参与一些相对默默无闻的群体 ,或者是他们 根本就没有参与群体 。从理论上来讲 ,在青少年进行提 名时 ,我们不要求其进行任何价值评价 ,因此 ,青少年同 伴群体的显著性可能源于一些“积极”品质 ( 如 ,亲社会 领导力) ,也可能源于一些“消极”品质 ( 如攻击或欺负行 为) ,或是既有“积极”品质 ,又有“消极”品质 。Farmer 和 Rodkin(1996) 提出 ,任何行为 ,只要对于班内多数同学而 言是声誉显著的 ,都可以导致高水平的社交网络中心 , 而不管这些行为是亲社会的 (如领导 ,幽默) 还是反社会 的 (如取笑别人) 。[2] 检验男孩网络中心与不同行为之间 联系的研究表明 ,非常高水平的网络中心既是“模范”男 孩(合作 ,勤奋 ,领导力) 的特征 ,也是“麻烦”男孩 ( 反社
二 、友谊与心理社会适应 Bukowski 和 Hoza (1989) 提出了一个包括友谊 3 个不 同方面或指标的模型 : (1) 友谊的有无 ,即两个个体之间 是否存在双向选择的积极情感关系 。(2) 友谊的范围 , 即拥有相互认可的朋友的数量 。(3) 友谊的质量 ,如朋 友之间提供的支持 、陪伴或冲突水平 。目前 ,这一模型 已经成为评价友谊的基本框架 。此外 , Hartup (1996) 指 出 ,对儿童朋友的特征进行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 间有着相似的行为和价值观 , 青少年的朋友是亲社会 的 ,还是反社会的 ,对青少年的总体适应起着不同的作 用。 友谊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功能 。Hartup (1992) 指出 ,友谊是学习社交技能的背景 ,是自我认知 和自尊的信息来源 ,为发展以后的关系提供了情感和认 知来源 。相对儿童期 ,青少年与朋友有更多的亲密互动 (如分享秘密等) 。青少年更多地从朋友处寻求支持和 陪伴 ,更多地依靠他们获得肯定价值和亲密感 。 关于友谊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相对研究较少 ,结论也
① [ 收稿日期 ]2009 - 12 - 11 [ 作者简介 ]曾玉 (1985 - ) ,女 ,山东潍坊人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07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青少年发展 ;孔屏 (1968 - ) ,女 ,山东潍
坊人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08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家庭教育 ,青少年出 版 ;张莹莹 (1985 - ) ,女 ,安徽淮北人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07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
同伴拒绝是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的重 要因素 ,也是导致物质滥用 ( 如 ,吸毒) 的危险因素 。早 期的同伴拒绝经历预示着长期同伴拒绝经历的开始 ,经 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 ,从幼儿期至青少年早期都表现 出了高反社会行为[10] 。也有研究表明 ,被同伴拒绝的 儿童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更容易辍学以及参加各 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 ,并且在青少年早期更容易出现严 重的心理障碍 。同时 ,研究也表明 ,被同伴拒绝的青少 年更容易遭受来自同伴的 攻 击 行 为 , 更 容 易 受 欺 负 。 Mitchell 和 Annette 的纵向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同伴接纳 可以减缓童年期攻击性的消极影响 ,而同伴拒绝则可能 增加青少年的物质滥用和性冒险行为[11] 。
— 124 —
不完全一致 。一些研究发现自我报告友谊质量较高的 青少年比友谊关系不良的青少年学业成绩要好 。John 和 Fantuzzo (2004) 研究表明 ,没有朋友的学生在学业成 绩上得分明显低于有朋友的学生 。而 Berndt 和 Keefe (1995) 的追踪研究表明 ,友谊的积极特征不能预测学业 成绩随时间而变化的趋势 。另外 ,朋友间的相似性可能 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一项关于朋友对青少年学 业动机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 ,朋友间的相互讨论会使 其在学业动机方面的选择更加相似[5] 。同时 ,学业成就 也会影响 青 少 年 的 友 谊 。Chen ( 2000) 研 究 发 现 , 在 中 国 ,友谊具有工具性动机 。中国儿童赞同与那些能够帮 助提升他们社会和学业地位的同伴做朋友 。因此 ,那些 学业成就较差的青少年的友谊质量也可能会低于高学 业成就的青少年 。
友谊为青少年提供了亲密交流与相互袒露的机会 , 朋友的支持和陪伴可以减轻和消除青少年的孤独感 、焦 虑和抑郁 。Demire (1990) 发现 ,对与异性或同伴的友谊 不满的青少年报告的孤独感高于对友谊感到满意的青 少年 ,且亲密朋友的数量越多 ,孤独感水平就越低 。没 有朋友的青少年有更多的孤独体验 ,更容易沮丧 ,焦虑 , 自尊心水平也相对较低[6] 。国内的纵向研究也得出了 类似结果 :友谊质量上升和下降 ,引起 1 年后孤独感的 显著减弱和增强 (赵冬梅 ,周宗奎 ,2006) ;并且在控制了 早期孤独感和其他同伴交往变量的作用后 ,儿童的互选 朋友数和友谊质量对 2 年后的孤独感都有独特的影响 (周宗奎等 ,2006) 。Vernberg (1990) 发现 , 在 7 年级和 8 年级学生中 ,与朋友较少的联系 ,与最好朋友较低水平 的亲密感会预测青少年 6 个月后抑郁的增加 。
友谊形成的机会 。相对于被拒绝的儿童 ,受同伴接纳的 儿童会更容易加入已经存在的同伴群体 ,有更多的社交 网络 ,更多稳定的朋友[3] 。然而 ,一些被拒绝儿童在友 谊形成和社交网络中心方面与被接纳儿童类似 。例如 , 前青少年阶段 ,尽管同学普遍不喜欢班级欺负者 ,但是 他们仍然参加了广泛的 ,被认可的小圈子 。
邹泓 (1998) 提出 ,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 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 ,主要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 同 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 、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 源泉 ;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4] 。 下面我们将从同伴关系的三个不同维度来论述同伴关 系对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 。
[ 关键词 ]友谊 ;同伴拒绝Π接纳 ;社交网络中心 ;心理社会适应 [ 中图分类号 ] G44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7 - 9882 (2010) 01 - 0124 - 03
青少年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 ,相对于前期的 生命历程来说 ,青少年期同伴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 ,同 伴关系对其发展具有无以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大的适 应价值 。本文将从同伴关系的不同维度对青少年的学 业适应 、情绪适应和行为适应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该领域 的未来研究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
Feb. , 2010 Vol. 28 No. 1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与心理社会适应①
曾 玉1 ,孔 屏2 ,张莹莹1
(1.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山东 济南 50014 ;2. 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 政法系 ,山东 济南 250103 )
[ 摘 要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友谊 、同伴拒绝Π接纳和社交网络中心是同伴关系的不同维度 , 对青少年的学业 、情绪和行为适应起着独特的作用 。未来研究需加强社交网络中心以及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社 会适应影响的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 。
归属感指一个人属于某个群体和被其接纳的感受 。 这种感受只能在群体中获得 ,成为同伴群体的一员可以 培养归属感 。归属感的需要一般在青少年期变得更为 强烈 。被同伴拒绝 ,缺乏归属感的青少年会经历一系列 的情绪适应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 ,儿童的孤独感与其同 伴接纳水平相关非常显著 ,儿童的社交地位不同 ,其孤 独感也有差异 ,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 ,其孤独感就越 强 。Bush 的研究结果表明 ,被拒绝儿童经历了同伴较多 的消极对待 ,更可能表现出较少的班级参与行为和更多 的孤独感 。Lagreca 和 Harrison 的研究表明 , 同伴归属 、 积极的朋友质量以及亲密的关系可以减少青少年的社 会焦虑体验 ; 高同伴归属感 阻 止 了 抑 郁 情 绪 的 产 生 。 Kiesner 的追踪研究也发现 :在控制了先前的抑郁症状水 平之后 ,时间 1 的同伴地位仍然预测了时间 2 的抑郁症 状[9] 。
关于友谊对行为适应的影响 ,研究者或者强调友谊 特点 、质量的影响 ,或者强调朋友态度 、行为或其它特点 的影响 。一种观点认为 ,高友谊质量可以使儿童的问题 行为减少 。Pouli , Dishion 和 Haas (1999) 发现 ,拥有高友 谊质量的男青少年相对于拥有低友谊质量的男青少年 表现出了 2 年后更低水平的过失行为的增加 。另外一 种观点认为 ,与过失朋友的联系会增加青少年的过失行 为 。研究表明 ,大多数青少年在表现出过失行为之前 , 会与过失同伴做朋友 ,而在控制了先前过失行为之后 , 与过失同伴的联系会预测青少年的过失行为 。Berndt 和 Keefe (1995) 研究发现 ,朋友描述自己有较多破坏行 为的被试在一年中自我报告的破坏行为有所增加 , 女 生自我报告的破坏行为比男生更多受到最好朋友的影 响[7] 。
也有研究表明被同伴拒绝的关于友谊对行为适应的影响研究者或者强调友谊儿童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更容易辍学以及参加各特点质量的影响或者强调朋友态度行为或其它特点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并且在青少年早期更容易出现严的影响
2010 年2 月 第 28 卷第 1 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 IAMUS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