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精选
(附答案)(2)
《过零丁洋》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精选(附答案)(2)文章来自: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1、遭逢:遭受、蒙受
2、起一经:因为晓通一种经书而做官,这里指他考中状元被朝廷起用。

3、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4、四周星:四周年。

5、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6、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沉。

7、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

8、汗青:史册。

9、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译文】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

我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创作背景】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

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

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主题】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
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作品鉴赏】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
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
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
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
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
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
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
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
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
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
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这激情慷
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
他的民族气节。

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从艺术上说,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
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
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
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
动地的效果。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
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文章来自: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
∕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1、遭逢:遭受、蒙受
2、起一经:因为晓通一种经书而做官,这里指他考中状元被朝廷起用。

3、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4、四周星:四周年。

5、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6、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沉。

7、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

8、汗青:史册。

9、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译文】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

我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创作背景】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
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

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
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

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
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主题】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作品鉴赏】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
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
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
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
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
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
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
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
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
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
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这激情慷
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
他的民族气节。

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从艺术上说,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
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
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
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
动地的效果。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
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文章来自: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1、遭逢:遭受、蒙受
2、起一经:因为晓通一种经书而做官,这里指他考中状元被朝廷起用。

3、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4、四周星:四周年。

5、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6、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沉。

7、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

8、汗青:史册。

9、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译文】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
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

我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创作背景】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

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

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主题】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作品鉴赏】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
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
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
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
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
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
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
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
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
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这激情慷
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
他的民族气节。

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从艺术上说,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
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文章来自:【练习题】
1.这首七律诗的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2.诗中的“惶恐”“零丁”用于双关,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了比喻的修辞。

4.诗中运用比喻的句子是哪一句,说明了什么?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前半句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后半句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
浮萍,无所依托。

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
运紧密相连。

5.诗中的尾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请你举出中国历史上一两个“留取丹心照
汗青”的事例加以说明.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

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刘胡兰之所以能够
面对敌人的铡刀,义无反顾选择死亡就是因为她心中装
着共产党,装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她这种精神可昭
日月,可彪炳史册。

6、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7、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