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义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卷)
语文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完成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完成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
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处。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
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
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
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
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
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付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
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
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
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
“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
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
“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
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
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宋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
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
“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
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
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
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
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
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
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
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
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
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
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
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
(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生于斯,死于斯”的稳定社会中,血缘和地缘是相合的,地缘是血缘的投影。
B.空间本身没有尊卑之分,而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用血缘坐标将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C.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乡亲们”就算有了矛盾冲突,也会因为重人情而维持表面的和谐。
D.“人情”不局限于宗亲关系,它比“亲情”更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密社群的成员需要通过人情互欠维持互助合作关系,因此回报人情总想比施与多些。
B.单靠人情不易维持人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人情网不利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发达。
C.越是封闭的地方人情网会越稳定,成员社会流动性大的地方,人情网的稳定性会降低。
D.人与人往来的方式变成当场清算,或人定居外地后永不回家乡,都意味着人情的结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贫居闹市无相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C.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D.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4.为什么“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4分)5.春节将至,即便当下有疫情影响,大多数人也不会停下回乡的脚步。
这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传统心理?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但仍旧有许多剩余时间,每天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他的脊背驼了。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他念着,将它们拣出来,然后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
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极幸运的从脚下飞起来,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这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他过去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这种怨言,心里充满善意,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大声在过道里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一条狗激烈的在她背后叫着。
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旧时以商店名义出具证明所做的保证),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他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那么在这个小城里,另外难道还会有什么事等候他吗?虽然他有时候是这样抱歉,他为这个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
“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
邮差先生同爱开玩笑的小子说话。
在轻松和缓的送信过程中也有愉悦的事发生。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
阳光充足的照到街岸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
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发生的小城宁静祥和、生活节奏慢,而邮差先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这一细节又暗示出小城的闭塞落后。
B.虽然写信的人并不都认识邮差先生,但他却熟知他们的情况,因此有些时候,他可以猜测到他们信中所写的内容。
C.“虽然他有时候是这样抱歉”这句话体现出邮差先生内心的不安,他会因为送达的信传递的是不好的消息而感到难过。
D.“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不只是邮差先生对怡人天气的赞叹,也是他对小城生活状态的赞叹,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特别注重对邮差先生心理的描写,直观、细致地表现出了他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B.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写出小城阳光明媚的特点,在结构上形成呼应,同时也用以衬托邮差先生愉悦的心情。
C.小说中加点的两个“你”字实现人称转换,都用来指称读者,增加了与读者的对话感,更能将读者带入文本情境。
D.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多有相似,都写于战争年代,都侧重表现人情人性之美,语言都有质朴自然的特点。
8.文中用“邮差”称呼主人公即可,作者为何还要加“先生”一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9.作家冯骥才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就此谈谈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义渠之事急。
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
..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事无大小,愿先生悉以教寡人。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范雎曰:“大王之国,战车千乘,奋击百万。
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候,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
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
王曰:“愿闻所失计。
”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
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王不如远交而近攻。
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
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
不可,削地而赂之。
不可,举兵而伐之。
”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节选自《战国策·秦三》,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B.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C.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D.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义渠之事已”与“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B.“若是者三”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两句中的“三”字都是虛数,表示多。
C.“非敢然也”与“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姚鼐《登泰山记》)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亲自到大殿迎接范雎,解释自已没有早一点来领受其教导的缘由,并以宾主礼仪接待他,非常尊敬范雎。
B.范雎被接见时,看到他的人都没有给他好脸色,加上他内心有顾虑,因此秦王请他教导时,他并没有即问即答。
C.范雎认为秦国国力雄厚,凭着勇猛的士卒和众多的车骑来攻打诸侯国,取得霸王的功业是轻而易举的。
D.秦王认为魏国善变,无法与其亲近,于是向范睢问计,后来秦王按照范雎的计策对待魏国,果然使魏国归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4分)
(2)卑辞重币以事之。
不可,削地而赂之。
(4分)
14.范雎为什么不赞成秦王远攻齐国?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xīchì):水鸟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蒲森森”“桑柘深”“瓜豆熟”“蚕娘洗茧”的典型景物与题目“春晚”相扣合。
B.本诗前三句写山村的自然环境,后五句写山家的生活场景,多角度展现了山村之美。
C.本诗风格质朴,而动静结合、色彩点染、动作神态等手法的运用,又使其不乏生动。
D.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主题相似,均流露出热爱田园生活、厌弃官场的感情。
16.诗人笔下的“山家”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清风、明月是大自然赐予人所共享的宝藏,体现了作者心境的豁达。
(2)荀子《劝学》中以“______”而不能走出很远和“______”却能卓有功效的对比,论证了学习贵在坚持的观点。
(3)古诗词常借助禽鸟的意象来渲染氛围、表情达意,请从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中选出两句为例:“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郁达夫追求的是“雅趣”。
雅趣,不像俗趣那样偏重于外在的色彩形状,①______,这种内在意味的体悟是与古典文化修养联系在一起的。
②______,也没有高雅的心灵,对雅趣可能是看不出
...、感而不觉的。
《故都
的秋》是有雅趣的,③______?体现在不去游览大家熟知
....的名胜古迹,而是“租人家一椽破屋”;体现在不去
欣赏茂盛蓬勃
....的自然景观而喜欢残败凋零的生命,教冷色调的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雅趣的内涵是深沉的,欣赏雅趣,除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审美水平还需要增强。
18.请将文中加点的词依次替换成恰当的成语。
(3分)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不通顺,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
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
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
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
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
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已的同志则是错误的。
21.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
22.文中四处使用引号,引号作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B.“得胜回朝”
C.“残酷斗争”D.“无情打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30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是“口头积极者”,78.1%的受访青年表示周围“口头积极者”多,其中21.7%直言非常多。
估计不少人会对以下情形很熟悉:早早定了复习计划,但不到考前最后一晚就复习不下去。
布置了作业,虽然自我祷告了几百遍“早点动手”,但多数是踩着最后的截止日期匆忙提交……等一会儿、拖一下,之后随着时间的累积,不断发酵的内疚、自责、挫败、愤懣等情绪将自己包围继而吞没其中。
作为中学生的你或许也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拖延症”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孝义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考生答案表述与参考答案意思相同、要点吻合即可,不苛求考生用词的一致性,要注重要点的全面性。
1.C(3分)“也会因为重人情而维持表面的和谐”错,扩大范围,材料二第一段“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
2.B(3分)“人情网不利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发达”错,于文无据。
3.C(3分)该句体现乡土人情,对应“地缘和血缘”,符合材料观点。
A项、D项表现友情,与血缘地缘无关。
B项表示人情冷漠,与材料观点不吻合。
4.(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抓题干中“边缘上”“外边人”两个关键词。
】
①商业活动需要“当场算清”的“钱上往来”,无法在亲密社群内部展开。
(2分)②“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既具备便利的地域条件,(1分)又与村人没有血缘关系,村人对他可以不必讲人情。
(1分)5.(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抓题干中“春节”“回乡”两个关键词与材料内容的关联。
】
①“血缘地缘”意识(乡土情结)。
“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特征使中国人眷恋故土的心理扎根于心。
(2分)②人情意识。
通过特定时段进行人情往来活动,维系亲密的血缘关系。
(2分)
6.A(3分)“闭塞落后”错,“弄不清”是因为距离遥远,并不能表现小城的闭塞,况且小城与外界有通信往来并不闭塞,“落后”更于文无据。
【解析:要关注整体,小说表现的是小城的宁静祥和。
】
7.C(3分)“都用来指称读者,增加了与读者的对话感”错,文中第一个“你”是邮差先生对自己的称呼,表现他面对“这样一个好老太太”时的无奈和宽和;第二个“你”用来指称读者,有增加对话感的作用。
【解析:要关注语境,看“你”出现的位置。
】
8.(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为“题目内涵”的变式题。
】
①“邮差”只能点明主人公的职业(身份),内涵单薄。
(2分)②“先生”与主人公“既尊贵又从容”的模样、严谨敬业而不急不慢的工作状态、平和乐观而友善仁厚的品质特点相吻合。
(2分)
③“先生”具有庄重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这样的人的尊敬和赞扬之情。
(2分)
9.(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关联《百合花》散文化小说的知识点,紧扣题干中的点评语角度作答。
】
①理解:散文行文自由、节奏平缓、不注重故事性;小说故事性强,注重设置悬念(制造冲突),情节有波澜。
(2分)②独特之处:这篇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特点。
(1分)小说叙写的是邮差先生的日常工作场景,情节简单平淡;(1分)人际关系和谐友善,没有冲突;(1分)叙述舒缓,娓娓道来。
(1分)
10.D(3分)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解析:断句题可注重使用排除法。
】
11.D(3分)前一个意为“……的原因”,后一个意为“用来……的人”。
A项前一个意为“结束、完毕”,后一个意为“停止”。
C项前一个意为“这样”,后一个意为“……样子”。
12.B(3分)“看到他的人都没有给他好脸色”理解错,“变色易容”是指神色改变,表示另眼相看;范雎没有即问即答与“变色易容”没有关系。
【解析:注重文本相应信息区间的仔细对照。
】
13.(8分,每句4分)【解析:注重课内知识的迁移外,也要注重根据语境猜生词意思。
】
(1)天下人看到我竭尽忠心却身死,因此都闭口不言、止步不前,不肯到秦国来。
(“身蹶”“杜口”“即”各1分;大意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