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要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
(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
(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3、孝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孝与仁的关系。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才不会犯上作乱,做出悖礼的事情;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实现“仁”。

孔子认为,“仁”是由“爱人”,即家庭的孝悌关系开始,逐步扩展的。

(2)、如何做到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

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顺”指的是子女要承顺于父母,尽量不触犯父母,但孔子同时强调“顺”不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盲目顺从。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注意避免“过”与“不及”。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强调不可则止。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③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要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④要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普遍的意义。

⑤“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得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中庸不同于折中主义。

5、君子人格的塑造
(1)、“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4)、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君子不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同时还要“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教育
(1)、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①主张“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诱导式的启发教育。

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③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

(3)、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

7、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

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

他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地掌控中,人须秉持天道而行,不可胡为妄作。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把“畏天命”当做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

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心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另外,孔子赞成敬鬼神,但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关于治国与安邦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

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3)、治国的基本方法在于“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

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他认为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道德境界。

2、“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就是国君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方面。

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恒产,使百姓拥有土地;其次,还要使民以时,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做到“不违农时”。

养民是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教民则是解决百姓的道德问题。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另外,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百姓的信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3、理想人格: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

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

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

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

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

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

几个小孩用长长的
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