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4_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_共单元检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秦始皇的举措,旨在巩固国家统一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是()
①“兼并天下”“设置郡县”②“决通川防,夷去险阻”③“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④“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兼并天下”,顺应国家统一的时代潮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设置郡县”,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故①是正确的。
“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意思是消除各种军事上的隐患,方便了交通和水利的建设,防止原有六国的军事设施如城郭、险塞等,被各国贵族用来作为反秦的据点或屏障,这样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②是正确的。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故③是正确的。
“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故④是正确的。
2.秦始皇的下列活动,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①修阿房宫②修驰道③筑长城④开灵渠⑤筑骊山墓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活动,其中修阿房宫和筑骊山墓耗费了大量的财富,给人民带来灾难,没有客观积极作用,筑长城、开灵渠、修驰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所以②③④正确。
3.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
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 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
答案 C
解析①不是唐太宗的主张;④属于唐太宗政治方面的主张,与民生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排除。
选C。
4.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
这一战役()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氏政权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巩固统一的措施。
题干材料“大战于乌兰布通”可知应是巩固西北边境的措施。
分析选项,A是西南;B是东南;C是西北;D是东北。
所以应选C。
5.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
A.巩固国家统一B.废除分封制度
C.抗击外来侵略D.建立交通网络
答案 A
解析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废除分封制度只符合秦始皇,故B项错误;抗击外来侵略只符合康熙帝,故C项错误;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只符合秦始皇,故D项错误。
6.“千古一帝”并非历史学家对古代帝王的严谨评价,但却为近年来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所常用。
假如你是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史学顾问,那么,你会否定下列哪一编导的剧目策划()
A.秦始皇——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纪元
B.唐太宗——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带入鼎盛时期
C.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D.康熙帝——顺势而为,勇立世界历史发展潮头
答案 D
解析本题应把握三位帝王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特征。
康熙帝时中国处于清王朝的所谓盛世时期,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由盛转衰,日暮西山,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向近代迈进,故D项中“顺势而为”的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7题25分,第8题25分,第9题26分,共7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郑国曰:“臣为韩延命数年,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分别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15分)
(2)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10分)
答案(1)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废止“逐客”令。
开凿郑国渠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废止逐客令,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2)留:秦王能够接受和采纳正确的建议,体现了他英明果断,重视人才,在这样的环境里,客卿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留:秦王一度采纳逐客建议,郑国也险些丧命,反映出秦王性格的多疑和残暴,留在秦国很危险,不如离开秦国另寻实现抱负的地方。
解析第(1)题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判断;其结果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第(2)题可以选取任一种观点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
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
——《旧唐书·马周传》(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
(4)综合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8分)
答案(1)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
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较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是“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
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
材料二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
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东华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
(13分)
(2)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13分)
答案(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
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2)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的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