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防控更新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页,共60页。
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5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
使叮咬伊蚊受染。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
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
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
伊蚊孳生地
第二十八页,共60页。
伊蚊孳生地
第二十九页,共60页。
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 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 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 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是仍可以感染 其他型的登革热
• 越南截至9月13日共报告登革热36097例,较去年同期上 升85.1%,其中死亡23例,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例;
• 菲律宾截至10月3日共报告登革热108263例(死亡317例) ,较去年同期上升31.95%;
• 泰国截至10月14日已报告登革热91418例; • 巴西截至10月15日共报告登革热1416179例,1-8月已报告
第十七页,共60页。
(三)、2015年登 革热疫情概况
第十八页,共60页。
2015年国外疫情概况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 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 区。
• 今年以来,马来西亚截至10月24日共报告登革热98508例 (死亡267例),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9.06%;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第五页,共60页。
辅助检查:双肾、输尿管、肝胆脾胰、子宫、双附件、子宫及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 常
(2015/12/06)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000*10^9/L、血红蛋白157g/L、血小板压积 0.08%、血小板计数60*10^9/L、白细胞计数2.4*10^9/L;C-反应蛋白(CRP)20.40mg/L、 超敏C反应蛋白>5.0mg/L;血气分析:凝血五项:部分凝血活酶时间86.2秒、国际标准化比 值 1.36 、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15.1 秒 、 PT 活 动 度 63.00 ; D- 二 聚 体 >5000ng/mL 、 生 化 (2015/12/06): 谷 草 转 氨 酶 (AST)255U/L 、 肌 酸 激 酶 (CK)325U/L 、 肌 酸 激 酶 同 功 酶 (CKMB)35.5U/L 、 血 清 氯 (CLˉ)94.4mmol/L 、 血 清 钾 (K+)3.17mmol/L 、 乳 酸 脱 氢 酶 (LDH)1547U/L、血清钠(Na+)129.5mmol/L、Alpha-羟丁酸脱氢酶946U/L;
第四页,共60页。
入院第二天,患者仍有发热,恶寒,全身乏力,恶心,乏力,无腹痛, 无胸闷心悸,胃纳一般,夜寐尚可,二便正常。
查体:T 38.3℃ P 83次/分 R 22次/分 BP 95/65mmHg,意识清楚,查 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 皮肤粘膜无苍白、无出血点、无斑丘疹、无焦痂,双侧瞳孔等大同圆, 对光反射灵敏,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五官端正,双侧鼻唇沟无变浅, 伸舌居中,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充盈,气 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心 界无扩大,心率83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 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双肾无叩 击痛,脊柱无畸形,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 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死亡693例,死亡人数为1990年以来最高。
第十九页,共60页。
2015年我国疫情概况
1、总体疫情 今年截至11月9日,我国内地共报告登革热3584例,较去年同
期(45664例)下降92.15%,无死亡病例报告,去年同期死亡 6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云南(1663例)、广东(1601例)、福 建(75例)、浙江(53例)、四川(29例)、山东(22例)、 湖南(20例)、重庆(18例)、上海(16例)、北京(15例)。 香港今年以来截至11月3日共报告登革热97例,为2005年以 来同期最高病例数。
流行期间年均发病率为778.04/10万,病死率为0.08%。
第十三页,共60页。
(二)海南登革热流行史
➢ 第一次流行为1979年10月到1982年9月(DEN-3),首发地在我省西部的洋浦。流 行初期,由于病人症状不典型,医务人员缺乏诊断经验,所有病人均被误诊, 既不报告疫情,也不采取任何防控措施。4个月后(1980年3月)疫情开始向其 它地区扩散,8月发生全岛大流行,直到1982年9月流行终止。此次流行累计报告 病例447499例,病死65人。
岛开始出现登革热流行。 ➢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广东省、海南、福建、浙江等省仍时有暴发。
其他南方省份如广西、云南、江苏、上海等地也曾有输入性病例报告。
第十一页,共60页。
(一)我国登革热流行史
➢ 1978-2001年,全国共报告68万例,死亡501例。 (1979~1991年,海南省 报告604854例,死亡 475人。)
型别 3 3 3 3 2 2 2 2 2 2
第十六页,共60页。
(二)海口市登革热疫情
海口市市于1980年、1986—1987年,1991年发生过三次登 革热流行,累计发病人数19万多人、死亡165人,疫情遍及 全市24个乡镇(主要在农村地区)
91年后至今我省未发生过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
近几年来,与我们毗邻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等地频频发 生登革热疫情,加上人员流动频繁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 素,在海口市出现登革热疫情的危险性依然存在,海口市 登革热防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所以登革热也一直是海口 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
➢ 第二次流行始于1985年9月(DEN-2),首发地仍然是洋浦,次年8月发生全岛大流行,至1988 年年底流行结束时,累计报告病例164244例,病死410人。
➢ 第三次流行发生于1991年6-10月(DEN-2) ,首发地在当时的琼山县十字路镇。此次 流行波及5个市(县),报告病例529例,未发生死亡。
第二十三页,共60页。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 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媒介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 蚊体内复制8--12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 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第二十四页,共60页。
埃及伊蚊
第二十五页,共60页。
白蚊伊蚊
第二十六页,共60页。
伊蚊孳生地
u 伊蚊广泛孳生在住区的各类人工和植物容器以及其他物品积 水中
u 埃及伊蚊:室内饮用缸罐积水和屋檐下积集雨水的缸罐等

u 白纹伊蚊:室内外人工、植物容器和积集雨水的石穴 、石臼、石槽、水泥池等
第二十七页,共60页。
登革热的防控更新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60页。
优选登革热的防控更新
第二页,共60页。
• 5日到海南省中医院急诊科门诊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2.5*109/L ,血小板51*109/L,门诊给予以“热毒宁”清热解毒
• 患者症状未见缓解,体温在38.0℃-39.0℃之间波动
第三页,共60页。
首次病程记录
台湾今年以来截至11月7日共报告登革热31516例,突破去年全年 15492例,创历史新高。98.21%的病例发生在台湾南部的台南市 (22139例)、高雄市(8814例),死亡141例,死亡人数为2002 年以来最高。
第二十页,共60页。
2015年我国疫情概况
u 2、较大规模暴发疫情 u 9月初以来,广东省潮州市发生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
第十四页,共60页。
我省历年登革热发病情况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1
发病数 32
437468 2544 19 13050
113589 30229 7379
15 529
第十五页,共60页。
死亡数 0 64 1 0 27
289 76 18 0 0
(2015/12/07):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000*10^9/L、血红蛋白137g/L、血小板计 数51*10^9/L、白细胞计数1.9*10^9/L;凝血五项:部分凝血活酶时间75秒、国际标准化比 值1.29、凝血酶原时间15.1秒、PT活动度68.00。
第六页,共60页。
目前诊断:中医诊断:瘟疫 湿热郁遏,卫气同病;西医诊 断:发热查因:登革热?
第九页,共60页。
一、流行概况
第十页,共60页。
(一)我国登革热流行史
➢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曾波及我国,因有皮疹而称之为“红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日本侵略军将此病带入我国,在广东、浙江、上海、福建、江苏、江西、汉口、台湾等地 广泛流行。
➢ 1944年上海至南通一带广为流行。 ➢ 经过30多年的沉寂后,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突发登革热流行,1979年海南
➢ 2002-2009年全国报4076例,无死亡;登革热疫情呈输入性病例与本地感染病例同
时存在、输入性散发病例与暴发疫情并存的特点。
第十二页,共60页。
(二)海南登革热流行史
海南省的登革热流行始于1979年,至1991年共发生了三次流行,累计报告病例 604854例,病死475例,全岛19个市县,除五指山市(原通什市)外,其他 18个市(县)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
患者叶艳艳,女性,27岁,因"发热5天"于2015年12月06日 13时51分由急诊拟"发热查因"收入院。
病例特点:
1、青年女性,急性起病,有蚊虫叮咬史。
2、缘患者5天前从新加坡回国时自觉恶寒,未测体温,第二天患者蒸桑拿吹风 后,出现发热,恶寒,自测体温39.0℃,伴全身乏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 痰,无尿频尿痛,遂于社区门诊就诊,予头孢抗感染2天,自服退烧药对症治疗 (具体药物不详),经治疗后患者仍发热,2天前,患者至我院就诊,查血常规 血常规:白细胞 2.5*10^9/L,中性细胞比率77.21%,中性细胞计数 1.93*10^9/L;尿分析未见明显异常,予热度宁清热解毒,患者热势未见下降, 体温波动在38.0℃-39.0℃之间。今日为求进一步中西医诊治,以“发热查因” 收住我科病房。入院症见:发热,全身乏力,腹胀,恶心,干咳,无明显恶寒, 无肌肉酸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鼻塞流涕,无肢体抽搐,无腹痛,纳差,夜 寐尚可,大小便正常。
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截至11月10日16时,潮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 1364例,其中输入性2例,本地病例1362例(主要 在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区)。目前潮州市每日新 增病例数已由高峰时期的70余例下降至5例以下, 增速较此前有所下降。
u 今年6月以来,云南省多地发生登革热暴发疫情, 出现较大规模暴发疫情的地区有:云南西双版纳 州景洪市截至11月8日共报告936例;云南德宏州瑞丽 市截至11月9日共报告658例;云南临沧市耿马县截 至11月5日共报告192例。
第二十一页,共60页。
2015年我省疫情
• 文昌市6月19日确诊1例印尼输入性病例。 • 我院于12月07日确诊1例新加坡输入性病例。
第二十二页,共60页。
二、登革热简介
u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 染病
u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
u 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u 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
予以隔离观察治疗,并采血留样,通知我院疾控科, 后区CDC取样送检,15时许电话回报初筛阳性,此时患者出
现皮疹。协助CDC进行流调。 17时由120急救车转至省传染病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目前该患者精神状况较好
第七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0页。
登革热的防控
2015.12.22.
第八页,共60页。
主要内容
登革热疫情流行慨况 登革热简介 登革热疫情处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