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參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1981)
I.西方哲學的中心問題
1.「甚麼是宇宙萬物的本質?」 (玄學)
2.「甚麼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倫理學)
3.「人的認知能力有甚麼限度?萬物的本質和終極的目標是否在知識的範圍以
內?」 (知識論)
4.「所謂『知識』其實是甚麼意思?」「你所說的『x』是甚麼意思?」
II.分析哲學──語理分析
1. 當我們採取語理分析的方法來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首先釐清問題的 意思。

假如分析的結果顯示出那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偽問題,這時我們要做 的工作就不在於提出解答而在於把它消解。

另一方面,假如分析的結果顯 示出所考慮的問題是有意義的,那麼我們便進一步對它的意義(意思)加以 較精細的審定。

2. 「首先釐清問題的意思」的詳細意思是「首先分析關鍵語辭的用法,釐清 了所考慮的論點或問題的意思之後,才著手進一步的研究。


古代哲學:「甚麼是X?」

近代哲學:「X在人類知識的限度內嗎?」

現代分析哲學:「在論題中,『X』一詞是甚
麼意思?(比如說,怎樣界定或例釋『X』?) III.語理分析的定位
1.思考方法學的四個項目:
a. 語理分析
b.邏輯方法
c.科學方法
d.謬誤剖析(以上項目的引申)
2.語理分析是思考方法學最基本的部分,是方法學的起點。

IV.兩個基要的方法學區分
1.分析語句與綜合語句
2.有認知意義與無認知意義
V.析合區分
1.分析語句
a.只要知道這句子的意思,就能確定它之為真或為假,無須進行經驗事實的
考察。

「其意義(其用法)足以決定其真假」的語句。

b.分析地真的語句(恆真句):
原則上我們只通過語言分析就可以斷定它為真的語句。

例:「外面下雨或沒
有下雨」、「倘若王先生是青年人,則他(在同一時間)不是老年人」、「王
老五是未婚的男士」。

c.分析地假的語句(矛盾句):
原則上我們只通過語言分析就可以斷定它為假的語句。

例:「外面下雨而又
(在同一時空)沒有下雨」、「王先生是一個青年人,並且他(在同一時間)
是一個老年人」、「某些王老五不是未婚漢」。

d.分析語句是先驗的,必然的(必然地真/必然地假),沒有實質內容的(不
能從語句所作的陳述中獲知任何事實的情況,因為分析地真的語句容納了
一切可能的情況,而分析地假的語句則排斥了一切可能的情況。

e.分析語句具有「邏輯意義」。

2.綜合語句
a.不能僅靠語言分析來確定其真假,需要進行經驗事實的考察。

b.綜合地真的語句(綜合真句):
不能僅靠語言分析來確定其真假,但原則上可以藉著考察有關的事物從而
印證它為真的語句。

例:「香港有所中文大學」、「地球上有生物」、「光的入
射角等於反射角」。

c.綜合地假的語句(綜合假句):
不能僅靠語言分析來確定其真假,但原則上可以藉著考察有關的事物從而
印證它為假的語句。

例:「地球是正方形的」、「凡物熱縮冷脹」、「司徒活雄
身高一萬尺」。

d.綜合語句是後驗的,適然的(事實上真或假,不是必然地真或假),有實質
內容的(能容納了某些情況同時又排斥了其他情況,因而能對事實世界作
出特定的陳述。


e.綜合語句具有「經驗意義」。

VI.意義區分
1.真假條件與認知意義
時,它才是有認知意
a.如果而且只有當一個語句有真假條件(truth conditions)
義的。

b.有真假可言的語句指我們知道它在甚麼情況下為真,在甚麼情況下為假,
換言之,原則上我們有可能進一步從事考察該語句在事實上是真的還是假
的。

c.沒有認知意義的語句說不上「真」或「假」,是「假都不如」,或是說連「假」
的資格也沒有。

沒有認知意義的語句是沒有真假可言的語句。

d.沒有認知意義(cognitively meaningless),例:「現實世界是理性世界的影
象。

」(柏拉圖)
與印證原則(confirmation principle)
2.檢證原則(verification principle)
a.檢證原則(VP):
所有分析語句皆有認知意義。

設S是一個綜合語句。

如果S在原則上有可能由經驗的途徑(或方法)被證明為真,則S就有認知意義;如果S在原則上都沒有可能由經驗
的途徑被證明為真,則S便沒有認知意義。

換言之,如果且僅當S有
可檢證性,則S有認知意義。

b.印證原則(CP):
所有分析語句都有認知意義。

設S是一個綜合語句。

如果S在原則上有可能被經驗證據支持,那麼
S 是有認知意義;反之,如果S 在原則上都沒有可能被經驗證據支持,那麼S 就沒有認知意義。

簡言之,如果且僅當S 有可印證性,則S 有認知意義。

VII .進一步的細分
1.方法學的次區分
分析語句 綜合語句
X (邏輯意義) Y
(經驗意義)
Z
例:桌上那幅畫只是認知
者心中一堆觀念
有認知意義 無認知意義
2.「非知意義」的語句
a.
沒有認知意義,但有規範意義、情感意義、評價意義、美學意義……
b. 例:「學生應該穿著校服回校上課」、「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萬官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3.全無意義的語句:
a. 既無認知意義,也沒有非知意義
b. 例:「算術的質量是三十寸」、「同一性在磁場上蹓冰」、「正方形吃了半副撲
克牌」。

VIII .一個概括性的圖解
分析語句
綜合語句
恆真句 矛盾句 綜合真句 綜合假句 無所謂真假的語句 A B C D E
F
有邏輯意義 有經驗意義 有非知意義 全無意義
有認知意義 無認知意義 例:
A - 凡王老五都是未婚漢
B - 有些王老五是已婚婦
C- 太陽的質量大過地球的質量
D- 地球的質量大過太陽的質量
E- (1)人應該愛國(規範意義)
(2)你是我的靈魂(情感意義)
(3)智者的人生比帝王的人生更可貴(評價意義)
(4)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結伴好還鄉(美學意義)
F- 那首詩用代數的肚皮去安慰電子的大腿。

IX.語言的陷阱
1.闕義(meaning incomplete)
「講老實話是最有利的做法。


「青少年期的反叛行為常是危險的。


「這是最妥善的制度。


「生命是有價值的。


2.歧義(ambiguous expression)
「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

」/「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

」 「士可殺,不可辱。

」/「士可殺?不,可辱!」
「一個所謂自由的人,其實都不是自由的。

」 3.含混(vague)
「頭髮濃密」與「頭髮稀疏」
「好人」與「壞人」
「貧窮」與「富有」
4.著色(coloured expression)
「雜種」、「下賤」、「偉大」、「英雄」
「堅定」與「固執」
「尋芳」與「嫖妓」
「桃色新聞」與「艷史」
5.實化(reification)
「我們應該服從學校的意志,學校叫我們做甚麼,我們就該做甚麼。

」 「真理是醜惡的。

」(尼采)
6.癖義(idiosyncratic sense)
「我們在世界之內,而世界也在我之內。

」(懷海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