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国维的无我”与艾略特的非个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国维的无我”与艾略特的非个人化”作者:覃君洁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覃君洁
(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广西南宁 530003)
摘要:王国维和艾略特分别是中西诗学转型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各自的文化领域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国维在融会中西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说”,以“无我之境”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艾略特也提出了类似“非个人化”诗学及创作,成为欧洲新批评理论
的创始人。
这两种理论在继承和发展文学传统、提倡诗人的非自我表现、追求诗歌的哲理表达
等方面体现出中西文论的见仁见智的一致性,探讨他们的共通性对“共同诗学”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艾略特;诗学;异同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0140-02
一、“无我之境”与“非个人化”的内涵差异
王国维与艾略特二人的历史活动与具体思想文化背景的不同是理论生成的主要根源。
不管是“无我”也好,“非我”也好,都是他们对诗人主体的思想情感深度探讨的结果。
因此,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我”的理解就构成理解“无我之境”和“非个人化”理论的基础。
王国维出身于一个濒于破落的封建书香家庭,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
生理念的冲突裂变,加上幼年丧母,“体素赢弱,性复忧郁”①(《文集续编·自序》)的不幸
经历,使其集敏锐丰富的审美感情和睿智深刻的思辨理性于一身。
王国维接受了传统的旧式教育,具有扎实的国学功底。
王国维一生生计乏谋,围困于唯美的书城,以至不能应对复杂的现
实生活,正当学术鼎盛之际却因精神的苦闷而投水自尽,体现了旧中国古典文化人格的悲剧。
“于是强者既忘其修身之美德,而唯以造作威福为得意,弱者也已忘其独立之品格,而唯以苟
且曲从为能事”②。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与思想的先导,在腐朽的封建制度入骨的精神钳
制和物质利益的诱迫下沦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奴仆。
文学也从“言情”与“言志”的本位中成为
沦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载道”的附庸。
艾略特则出生于一个成功的商人家庭。
这时欧洲正处于帝国主义进入大工业社会的垄
断时期。
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
战(1914一1918)的爆发。
其预示了欧洲传统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全面崩溃。
艾略特作为一个对提供不了任何生活或连贯的传统的社会产生“有隔膜感”,并在文学作品中发现了一种
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力图如他在哈佛大学学习时的教师“欧
文·巴比特(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领袖)和保尔·艾玛尔·莫尔(同上)一样,探寻自己的传统
和秩序”③,以对抗社会人生的虚无和内心的混乱。
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到:“每个个体
生命都被这场规模巨大的悲剧所吞噬,个体已不再有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个体看起来是如此的
无足轻重。
”④。
个体价值感的丧失正是艾略特“非个人化”诗论的时代底蕴。
“无我之境”与“非个人化”诗学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渊源。
出于对充满腐
朽的儒教气息“文秀”的“伪文学”的厌恶,王国维从学术伊始就表现出对鄙薄功名、提倡自
然性情的道家学说的青睐。
道家哲学以其推崇天地自然的大美,提倡真、朴而反对人伪,要求
摆脱社会政治、道德功利的羁绊而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的高超视界,赢得后世无数文人的青睐。
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指出,“大诗人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⑤,就赋予诗人
以空前神圣的职责。
亚里士多德则在紧承其说的基础上提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
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⑥。
他们
的这些说法奠定了西方诗学重摹仿和叙事的传统,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的诗学是建立在审美主体对社会人生的苦痛解脱的基础之上的。
审美主体通过对现实之“我”的进行层层过滤,在对诗人自我欲望和意志的淡化否定中,达到
对“我”与“物”即宇宙人生的客观真理本质性把握。
与“无我之境”中天才般的心灵体悟不同,尽管艾略特承认“艺术家的性格是一种道德和智慧上的卓越不凡”,但他将“非个人化”
的理论智慧完全落实于类似“客观对应物”和“思想的知觉化”之类客观技巧。
针对一代人精
神的颓丧和迷失,艾略特强调用“非个人化”的艺术方法去解决现存的问题。
他倡导作家的个
人才能与传统的融合,要求诗人以超出个体之我的“非个人化”视角去更客观、中立地思考问题。
二、“无我之境”与“非个人化”的异中之同
“无我之境”与“非个人化”理论在肯定诗歌表现的普遍感情,提倡诗歌非自我表现
方面有着一致之处。
美国现代文论家苏珊·朗格认为:“所谓艺术的,说到底也就是情感的表现。
”⑦而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普遍情感,这是脱离了每一个人的情感,艺术表现的就是艺
术家认识到的普遍情感,一种关于情感的普遍概念。
⑧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表现这种超越于个体
情感之上的普遍情感。
这种对“人类普遍情感”的体验与表现,正是伟大诗歌的某些共同特质。
对这一点,王国维和艾略特在他们的诗论里早就有所领悟。
王国维指出:“若夫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一己之感情,彼其势力充实
不可以已,遂不以发表自己之感情为满足,更进而欲发表人类全体之感情,彼之著作,实为人
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遂觉自己之势力亦为之发扬而不能自
已。
”⑨(《人间嗜好之研究》)。
与此相类,艾略特的“非个人化”原则也有一个从“个人化”到“非个人化”的过程。
如他认为,中世纪的诗人但丁,就“从个人的本能冲动中建造出
永恒和神圣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莎士比亚也从事着一场艰苦的斗争,“斗争的目
的就是把个人的和私自的痛苦转化成更丰富和非个人的东西”⑩。
作家正是通过对“个人的本
能冲动”、“个人的和私自的痛苦”的洞察与超越,才使其作品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内涵。
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无我之境”说和“非个人化”理论都表现了对诗人主体情感
的隐匿或逃避,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对客观外物准确的审美观照。
如艾略特在《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里有这样一段诗句:“因为我已经熟悉了她们,/熟悉了她们所有的人,/熟悉了那些黄昏,和上下午的情景,/我是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当我被公式化了,在别针下趴伏,/那我怎么能开始吐出/我的生活和习惯的全部剩烟头?/我又怎么敢开口?……是否我说,我在黄昏时走过窄小的街,/看到孤独的男子只穿着衬衫/倚在窗口,烟斗里冒着袅袅
的烟?/……那我就会成为一对蟹鳌/急急爬过沉默的海底。
”11这里我们很难把作品中“我”
一一个懦弱、孤独、找不到知音、无所事事的老鳃夫的心理独白与诗人的真实情感对应起来。
他未必真实存在,却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显然是诗人从现实生活中观察、总结、提炼与再创
造的产物。
“无我之境”与“非个人化”理论在情感的客观化和诗歌形象刻画方面是一致的。
情
感是人内部一种带有模糊倾向的综合体验。
从王国维推举的诗句来看,不论是以境界有大小之
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还是“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词话》重订本8则),
如《长相思》中“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中“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重订本51)
宁静幽美,都无不以其生动凝练的形象感和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捕捉而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由于重在对艺术超越现实的美感追求,王国维的诗歌也往往沉浸于一个天地人单向闭合、诗画
合一的世界里。
其言情写景的力度越真切,形象塑造得越生动,表明诗人的灵魂也越超脱、自由,这才是“无我之境”追求的表意客观性的真正目的。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歌也以其独到的“客观对应物”的写法和“象闻到玫瑰花香
一样立刻感受到他们的思想”的直观感知,使他的诗歌意象叠出,清晰可感。
“没有理由认为
为吟唱而写的诗不应呈现出一个鲜明的视觉意象或者传达一个重要的知性意义,因为诗以另一
种形式来影响情绪,从而补充了音乐”12。
艾略特认为诗歌以类图画和音乐的质感直接触动人
们的心灵,在视觉性想象和听觉性想象的作用下直接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感。
与王国维“无我之境”中剔除了世俗欲望、充满着美好生命感的自然形象不同,艾略
特的诗歌中满是无数工业时代荒凉废弃的物质和废墟形象,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复存在,甚至严
重对立,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支离破碎。
如《干燥的萨尔维吉斯》一诗里,流过城市的河流一一
一向被人们誉为文明的摇篮一一在这里被称为“棕色大神”,“有用,但不值得信赖,像是个
商业的运输人”,一旦桥梁建造的问题被解决,它就几乎被城市的居民淡忘,“作为破坏者,
作为唤起人们但愿忘怀的过去的提示者”,它“得不到机器崇拜者的尊敬和抚慰”,完全是被
遗弃的形象。
而曾经令人向往的蔚蓝的大海,“它抛起我们失落的东西,那破烂的渔网, /捕
捉龙虾的破篓,折断的船桨/和异域死者的槛褛的衣衫” 13,成为藏污纳垢的一个垃圾场。
礁
石嶙峋,浓雾掩蔽,暴怒、阴沉、忧郁成为大海的主要特点。
由此可见,“无我之境”的理论注重景物描写,在美好外物观照中渗透着主客浑然一
体的自然真美,体现出含蓄唯美的古典色彩;而“非个人化”理论指导下的诗学,则侧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并寓强烈主体情感于客观事物,在主观的判断与想象中显示出作者是对社会生活
近距离的观察与思考。
总之,“无我之境”作为王国维最高的美学追求,含有从封建现实的“必然”王国挣
脱出来,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的积极意义。
在具体创作中,他讲求“胸中洞然无物”、排除
一切世俗干扰的“观物之微”,反对表面的形似或摹拟,要求诗人努力反映“物”的“神理”,写出“代表其物之一种之全体”形而上的“真情”与“真景”,不但符合我国诗歌艺术的诗境
特征,而且具有反拨世俗功利、回归文艺本身的纯美学价值。
而“非个人化”理论在极力贬低
诗人在创作中的自我意识时,更关注对形而下的社会心理层面的刻画技巧,在典型化的个体情
绪与世俗心态的塑造中,体现了“世故得多,接近现实得多”的现实化风格。
注释:
①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②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③[英]彼得阿克罗伊德《爱略特传》[M],国际文化公司出版,1989年版,第11页。
④应雁:《艾略特“非个性化诗论”探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⑤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⑥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⑦[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⑨[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至11页。
⑨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⑩陆建德:《艾略特:改变表现方式的天才》[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版第3期,137页。
11 [英]艾略特:《T·S·艾略特诗选》[M],查良铮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2 王恩衷:《艾略特诗学论文集》[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1页。
13 艾略特:《T·S·艾略特诗选》[M],查良铮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2]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3] [英]彼得· 阿克罗伊德,爱略特传 [M].北京:国际文化公司出版,1989.
[4] 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 [英]艾略特,查良铮等译,T·S·艾略特诗选 [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6] 王恩衷,艾略特诗学论文集[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