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及区内的驱油效率低
波及区内微观上是并联毛细管模型,驱油速度不同,慢的留下残余油。
PA 水
水
r1 r2 油
油 PB
水
PA
PB
油
第1页/共84页
残余油滴运动时存在动力滞后现象,产生附加毛管阻力
Pw1
Po
Pw2
前进角θ1
Ganglia
θ2后退角
附加毛管阻力:
Pw1 Pw2
(Pw1 Po ) (Po Pw2 )
第33页/共84页
(3)增溶参数(Solubilization Parameters)
Vo/Vs
Vw/Vs
含盐量增加
含盐量增加,Vo/Vs增大,Vw/Vs降低。当S=S*时, Vo/Vs+Vw/Vs最大, S*——最佳增溶参数盐度。
第34页/共84页
三.微乳液的相态特性(Phase Behavior)
O:油,
S:活性剂+助剂
W
O
第42页/共84页
通过实验绘制微乳液拟三元相图
(1)取油:盐水=1:1,加入少量S,设生成下相 微乳液。
8ml
油
4ml
10ml 表活剂 8ml
油
4ml
10ml
7ml
油
搅拌
M1
水
加入2ml S 水
体系 总组成a1
1ml油被增溶
第43页/共84页
体系总组成a1:
4ml W, 40%
1.三元相图的性质和规则 (1)性质
体系由A、B、C三种组分组成。 顶点组成是该组分含量100%(如A点含A 100%,不含B和C)。对边是该含量为0,对边 上的任一点由两组分组成(如BC边含A为0, 仅由B和C组成)。
A
C B
第35页/共84页
相图内任一点P代表由A、B、C三种组分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一个体系, 并且:含A40%,含B20%,含C40%,它们之和为100%。
启动条件:水驱油压力梯度>附加毛管阻力梯度
dp dpc 2 cos r
dx dx
dl
( dp dx
)max
2.8 10 4Βιβλιοθήκη MPa/cm
第6页/共84页
令:毛管半径 r=10-4cm ,油滴长度 dl=10-2cm, 强亲水θ=0,得:
σ≤1.4×10-3mN/m σmax=1.4×10-3mN/m 当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时, 达到超低界面 张力(Ultra low IFT) 数量级,油滴才能启动。
在平行于某一边的直线(A’B’)上,有一组体系,则它们含顶点物质 (C)的百分含量相同。
C
A’
B’
A
B
第38页/共84页
(2)规则
a.直线规则(Line Rule):如果有两个三组分体系Q和Y混合,生成的新体系 组成Z必然落在Q和Y的连线上。
C
Q.
.
Z
.
Y
A
B
第39页/共84页
b.杠杆规则(Inverse-lever-arm Rule): Q
剧烈搅拌
油+水→不互溶 ——→形成一定分散程度的油水体系
加入活性剂,搅拌 停止搅拌
———→ 分层 ———————→ 易形成稳定体系
加入不同种类数量的表活剂
—————————→
形成不同性质的溶液(不同 分散体系)
第13页/共84页
一.乳状液、胶束溶液、微乳液
1.乳状液
油+水+少量表活剂—→ 乳状液。 特性:外观不透明,分散液滴的尺寸大 (1-10μm ),体系σ大,需要在强烈的搅 拌作用下才能生成,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EOR使用阴离子型(稳定性好、吸附量小、成 本低)和非离子型(耐高矿化度,活性稍差)。
一般不使用阳离子型(因为地层中吸附损失 大)。
第9页/共84页
阴离子表活剂的分子结构
——石油磺酸盐(Petroleum Sulfonates)
极性端,non-polar portion (亲水)
head
非极性端,polar portion (亲油)
设表活剂完全溶在微乳液中, 根据杠杆规则,从图上量得a,b段长度,得到: a/a+b=6/23 过剩水量Vw=(6/23)×100=26ml
S
S
W 下相,Ⅱ(-)型
OW
O
上相,Ⅱ(+)型
第48页/共84页
S
单相区
两相区 两相区
三相区
W
O
中相 ,Ⅲ型
第49页/共84页
Note: (1) Ⅱ型相图中,体系总组成点落在两相区内 才是上、下相微乳液体系。 (2)Ⅲ型相图中,只有体系总组成点落在三 相区内才是中相微乳液体系。
第50页/共84页
与Y混和得到新体系Z,则在Z体系中:
Q的含量
ZY
=
Y的含量
QZ
第40页/共84页
c.重心规则
由D 、E、F混合形成一新体系H? D与E生成G F与G生成H
H位于D、E、F三质量的重心。
A
C
D
.G H
F
E
B
第41页/共84页
2.微乳液拟三元相图
三个拟组分(pseudocomponents):
S
W:盐+水,
Mn(an)
M2
a2
M1
a1
W
O
第45页/共84页
(3)改变油水比例,不断增加S含量,直至界 面消失,得到Mn1,Mn2,....
S
M2 M1 W
Mn(an)
. Mn1
a2
. Mn2
a1
O
(4)连接WM1M2 ...MnMn1Mn2...O,得到下相微
乳液相图。
第46页/共84页
3.相图点、线、面的含义
第7页/共84页
(2)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
水驱( σ高)→活性水驱(加入少量 的表活剂)→胶束溶液驱( Micellar,加入较 多表活剂,浓度高时将缔结为胶束)→微乳液 (Microemulsion)驱(多种组分共同作用,使σ 达到超低值)。
第8页/共84页
§1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Anionic) 阳离子型(Cationic) 非离子型(Nonionic) 两性离子型(Zwitterionic)
第2页/共84页
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主要途径
调剖堵水、聚合物驱、弱凝胶与CD胶调驱技术,主要启动低渗透层和改 善层内流度比,提高波及效率
气体混相驱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注入气体与油的混相,消除驱油过程 中的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降低油水界面 张力,通过乳化实现有利的相态,提高波及区内的洗(驱)油效率
4.利用相图性质与规则确定平衡相的含量
S
例:(1)考虑100ml总组成在图
上A点表示的混合物。在体系达
到平衡时,平衡相的组成和量是
多少(组成用体积百分数表示)?
(2)当体系总组成在图上B点时, 平衡相的组成和量是多少?
a
b
M*
·A
·
·B
W
O
第51页/共84页
解:(1)该微乳液是上相微乳液,水与微乳液平衡共存,由相图可知: A点体系总组成为:表活剂19%(19ml),油20%(20ml), 水61%(61ml),
第28页/共84页
c.中相微乳液(有三种结构)
O
水包油
M
(O/W)
W
O
油包水
M
(W/O)
W
第29页/共84页
水
O
M
油
W 水
层状结构,lamellar σo= σw
第30页/共84页
5.醇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
(1)加醇作用
a.稳定膜 b.提高增溶参数
单位体积活性剂增溶油或水的体积, Vo/Vs , Vw/Vs
S
4ml O ,40%
2ml S , 20%
微乳液组成M1: 4ml W, 57.2% W 1ml O, 14.2% 2ml S, 28.6%
第44页/共84页
M1.
.a1
O
M1与a1的连线过O点, 为什么?
(2)保持油水量不变,增加S用量,得到(a1,M1), (a2,M2), ........ ,(an,Mn)。当S增加到某值时, an与Mn重合(单相) S
C
.
P
A
B
第36页/共84页
某体系组成从顶点C向对边移动时,表示该顶点物质浓度在不断减少。 但直线上所有各点组成中,含A与B的比例保持不变,即:
BN BH AM AD
C1体系:含A为BN段, 含B为AM段
C2体系:含A为BH段, 含B为AD段
C
C1 C2
A
B
M D C’ H N
第37页/共84页
第14页/共84页
2.胶束溶液 油+水+较多表活剂——→ 胶束溶液
(1)水中加入活性剂 a.浓度很小时,活性剂浓集于水表面
水
第15页/共84页
b.浓度增大,活性剂开始进入水中。
水
第16页/共84页
c.浓度进一步增大到CMC(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以上,活性剂非极性端缔结为 胶束(因极性端亲水)。
tail
第10页/共84页
界面张力:使不互溶流体界面产生新界 面所需的单位长度的力。
油
界面膜
F
水
0
L1
L2
第11页/共84页
表活剂降低界面张力: 油水(液液)界面吸附表活剂,因表活
剂的两亲性,改变界面性质,界面张力降低。
加入表活剂
油
油
水
水
第12页/共84页
§2 微乳液特性(Behavior of Microemulsions)
第17页/共84页
(2)再加入油 油会溶解到非极性的胶束核心中去(增溶作用)。
胶束溶液特性:外观透明,胶 束直径小(0.001-0.01μm), 单相溶液,热力学稳定体系。
第18页/共84页
3.微乳液
油+水+较多活性剂+其他成分。 特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胶束直径(0.010.1μm),体系界面张力低,甚至可达10-3 mN/m 以下,热力学稳定体系。
水:蒸馏水,10-95%。 活性剂:阴离子型,石油磺酸盐,<1-15%。 助剂:脂肪醇(改变体系性质),0-10%。 电解质:NaCl,<1-10%。
第21页/共84页
2.微乳液的配制
a.配制一定浓度的盐水 b.试取油:盐水=1:1,混合 c.加入活性剂和醇 震荡,搅拌,静置十几分钟到数小时。 注:任何一种组份或含量改变,都会影响微乳 液的生成和性质。
(2)加醇原则
小分子醇有利于形成水包油型O/W。 大分子醇有利于形成油包水型W/O。
第31页/共84页
6.盐度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
配制微乳液时,保持其它成分比例不变, 仅改变含盐量。
(1)相态
下相
中相
上相
O
O
M
M
M
W
W
含盐量增加
第32页/共84页
(2)界面张力
σmo
σmw
含盐量增加 含盐量增加,σmo降低,σmw增加。 当S=S*时, σmo=σmw,S*——最低界面张力含盐度。
第22页/共84页
3.分类
a.下相微乳液
O
O 过剩油
M 微乳液 M
第23页/共84页
b.上相微乳液
M
M 微乳液
W 过剩水 W
第24页/共84页
c.中相微乳液
O M W
O
过剩油
M
微乳液
W
过剩水
第25页/共84页
d.单相微乳液
M
M 微乳液
第26页/共84页
4.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a.下相微乳液
O
2 cos1 2 cos 2
r2
r2
2
r2
( co s2
cos1)
排驱残余油滴的条件:水驱油的压力>附加毛管阻力。
——表面活性剂驱降低界面张力σ,可启动残余油。如果实现有利的相态(混 相),就消除界面和界面张力,驱油效率将大幅度提高。表面活性剂驱通过乳 化实现有利的相态,而气体混相驱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气体与油的混相。
——重点讲述表面活性剂驱及ASP复合驱提高驱油效率机理。
第3页/共84页
油
界面与界面张力σ
水
水驱油后,油层中有油水两相,存在界面和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 一般10-30mN/m 。
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活剂具有两亲特性,有效地改变了界面性 质,降低了界面张力。
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界面张力降至10-3mN/m数量级。
第4页/共84页
σ降低,毛管数 Nvc=μV/σ增大(提高速度 潜力很小,聚合物粘度也仅能增加几十倍), Sor降低,驱油效率增高。
Sor
Nvc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第5页/共84页
那么,σ降低到什么程度油滴才能流动呢?
(1)油滴启动的最高极限界面张力
O σMO
M
水包油结构oil-in-water, ,水外相,含水相
油+膜σo,水 +膜σw,σo> σw, 按能量趋于最小的原则,胶束非极性端聚集。
第27页/共84页
b.上相微乳液
M σMW
W W
油包水结构water-in-oil,油外相,含油相 油+膜σo,水 +膜σw,σo< σw, 胶束极性端聚集。
第19页/共84页
二.微乳液组成及性质
1.组成
油(hydrocarbon)+水(water)+活性剂 (surfactant)+助剂(co-surfactant)+电解质 (electrolytes),按一定比例组成的高度分散 的低张力体系。
第20页/共84页
油:模拟地层油(因有些原油成分复杂, 给配制带来困难),0-80%(体积比)。
(1)ai点为体系的总组成点(包括微乳液和过剩油), Mi点为微乳液组成 点。 (2) WM1M2 ...MnMn1Mn2...O曲线称为双结点曲线,OMi连线称为系线。 (3)双结点曲线将相图分为两个区:单相区(顶部)和两相区(底部)。
下相微乳液系线的斜率为负,称为Ⅱ(-)型相图。
第47页/共84页
波及区内微观上是并联毛细管模型,驱油速度不同,慢的留下残余油。
PA 水
水
r1 r2 油
油 PB
水
PA
PB
油
第1页/共84页
残余油滴运动时存在动力滞后现象,产生附加毛管阻力
Pw1
Po
Pw2
前进角θ1
Ganglia
θ2后退角
附加毛管阻力:
Pw1 Pw2
(Pw1 Po ) (Po Pw2 )
第33页/共84页
(3)增溶参数(Solubilization Parameters)
Vo/Vs
Vw/Vs
含盐量增加
含盐量增加,Vo/Vs增大,Vw/Vs降低。当S=S*时, Vo/Vs+Vw/Vs最大, S*——最佳增溶参数盐度。
第34页/共84页
三.微乳液的相态特性(Phase Behavior)
O:油,
S:活性剂+助剂
W
O
第42页/共84页
通过实验绘制微乳液拟三元相图
(1)取油:盐水=1:1,加入少量S,设生成下相 微乳液。
8ml
油
4ml
10ml 表活剂 8ml
油
4ml
10ml
7ml
油
搅拌
M1
水
加入2ml S 水
体系 总组成a1
1ml油被增溶
第43页/共84页
体系总组成a1:
4ml W, 40%
1.三元相图的性质和规则 (1)性质
体系由A、B、C三种组分组成。 顶点组成是该组分含量100%(如A点含A 100%,不含B和C)。对边是该含量为0,对边 上的任一点由两组分组成(如BC边含A为0, 仅由B和C组成)。
A
C B
第35页/共84页
相图内任一点P代表由A、B、C三种组分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一个体系, 并且:含A40%,含B20%,含C40%,它们之和为100%。
启动条件:水驱油压力梯度>附加毛管阻力梯度
dp dpc 2 cos r
dx dx
dl
( dp dx
)max
2.8 10 4Βιβλιοθήκη MPa/cm
第6页/共84页
令:毛管半径 r=10-4cm ,油滴长度 dl=10-2cm, 强亲水θ=0,得:
σ≤1.4×10-3mN/m σmax=1.4×10-3mN/m 当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时, 达到超低界面 张力(Ultra low IFT) 数量级,油滴才能启动。
在平行于某一边的直线(A’B’)上,有一组体系,则它们含顶点物质 (C)的百分含量相同。
C
A’
B’
A
B
第38页/共84页
(2)规则
a.直线规则(Line Rule):如果有两个三组分体系Q和Y混合,生成的新体系 组成Z必然落在Q和Y的连线上。
C
Q.
.
Z
.
Y
A
B
第39页/共84页
b.杠杆规则(Inverse-lever-arm Rule): Q
剧烈搅拌
油+水→不互溶 ——→形成一定分散程度的油水体系
加入活性剂,搅拌 停止搅拌
———→ 分层 ———————→ 易形成稳定体系
加入不同种类数量的表活剂
—————————→
形成不同性质的溶液(不同 分散体系)
第13页/共84页
一.乳状液、胶束溶液、微乳液
1.乳状液
油+水+少量表活剂—→ 乳状液。 特性:外观不透明,分散液滴的尺寸大 (1-10μm ),体系σ大,需要在强烈的搅 拌作用下才能生成,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EOR使用阴离子型(稳定性好、吸附量小、成 本低)和非离子型(耐高矿化度,活性稍差)。
一般不使用阳离子型(因为地层中吸附损失 大)。
第9页/共84页
阴离子表活剂的分子结构
——石油磺酸盐(Petroleum Sulfonates)
极性端,non-polar portion (亲水)
head
非极性端,polar portion (亲油)
设表活剂完全溶在微乳液中, 根据杠杆规则,从图上量得a,b段长度,得到: a/a+b=6/23 过剩水量Vw=(6/23)×100=26ml
S
S
W 下相,Ⅱ(-)型
OW
O
上相,Ⅱ(+)型
第48页/共84页
S
单相区
两相区 两相区
三相区
W
O
中相 ,Ⅲ型
第49页/共84页
Note: (1) Ⅱ型相图中,体系总组成点落在两相区内 才是上、下相微乳液体系。 (2)Ⅲ型相图中,只有体系总组成点落在三 相区内才是中相微乳液体系。
第50页/共84页
与Y混和得到新体系Z,则在Z体系中:
Q的含量
ZY
=
Y的含量
QZ
第40页/共84页
c.重心规则
由D 、E、F混合形成一新体系H? D与E生成G F与G生成H
H位于D、E、F三质量的重心。
A
C
D
.G H
F
E
B
第41页/共84页
2.微乳液拟三元相图
三个拟组分(pseudocomponents):
S
W:盐+水,
Mn(an)
M2
a2
M1
a1
W
O
第45页/共84页
(3)改变油水比例,不断增加S含量,直至界 面消失,得到Mn1,Mn2,....
S
M2 M1 W
Mn(an)
. Mn1
a2
. Mn2
a1
O
(4)连接WM1M2 ...MnMn1Mn2...O,得到下相微
乳液相图。
第46页/共84页
3.相图点、线、面的含义
第7页/共84页
(2)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
水驱( σ高)→活性水驱(加入少量 的表活剂)→胶束溶液驱( Micellar,加入较 多表活剂,浓度高时将缔结为胶束)→微乳液 (Microemulsion)驱(多种组分共同作用,使σ 达到超低值)。
第8页/共84页
§1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Anionic) 阳离子型(Cationic) 非离子型(Nonionic) 两性离子型(Zwitterionic)
第2页/共84页
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主要途径
调剖堵水、聚合物驱、弱凝胶与CD胶调驱技术,主要启动低渗透层和改 善层内流度比,提高波及效率
气体混相驱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注入气体与油的混相,消除驱油过程 中的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表面活性剂驱及复合驱,降低油水界面 张力,通过乳化实现有利的相态,提高波及区内的洗(驱)油效率
4.利用相图性质与规则确定平衡相的含量
S
例:(1)考虑100ml总组成在图
上A点表示的混合物。在体系达
到平衡时,平衡相的组成和量是
多少(组成用体积百分数表示)?
(2)当体系总组成在图上B点时, 平衡相的组成和量是多少?
a
b
M*
·A
·
·B
W
O
第51页/共84页
解:(1)该微乳液是上相微乳液,水与微乳液平衡共存,由相图可知: A点体系总组成为:表活剂19%(19ml),油20%(20ml), 水61%(61ml),
第28页/共84页
c.中相微乳液(有三种结构)
O
水包油
M
(O/W)
W
O
油包水
M
(W/O)
W
第29页/共84页
水
O
M
油
W 水
层状结构,lamellar σo= σw
第30页/共84页
5.醇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
(1)加醇作用
a.稳定膜 b.提高增溶参数
单位体积活性剂增溶油或水的体积, Vo/Vs , Vw/Vs
S
4ml O ,40%
2ml S , 20%
微乳液组成M1: 4ml W, 57.2% W 1ml O, 14.2% 2ml S, 28.6%
第44页/共84页
M1.
.a1
O
M1与a1的连线过O点, 为什么?
(2)保持油水量不变,增加S用量,得到(a1,M1), (a2,M2), ........ ,(an,Mn)。当S增加到某值时, an与Mn重合(单相) S
C
.
P
A
B
第36页/共84页
某体系组成从顶点C向对边移动时,表示该顶点物质浓度在不断减少。 但直线上所有各点组成中,含A与B的比例保持不变,即:
BN BH AM AD
C1体系:含A为BN段, 含B为AM段
C2体系:含A为BH段, 含B为AD段
C
C1 C2
A
B
M D C’ H N
第37页/共84页
第14页/共84页
2.胶束溶液 油+水+较多表活剂——→ 胶束溶液
(1)水中加入活性剂 a.浓度很小时,活性剂浓集于水表面
水
第15页/共84页
b.浓度增大,活性剂开始进入水中。
水
第16页/共84页
c.浓度进一步增大到CMC(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以上,活性剂非极性端缔结为 胶束(因极性端亲水)。
tail
第10页/共84页
界面张力:使不互溶流体界面产生新界 面所需的单位长度的力。
油
界面膜
F
水
0
L1
L2
第11页/共84页
表活剂降低界面张力: 油水(液液)界面吸附表活剂,因表活
剂的两亲性,改变界面性质,界面张力降低。
加入表活剂
油
油
水
水
第12页/共84页
§2 微乳液特性(Behavior of Microemulsions)
第17页/共84页
(2)再加入油 油会溶解到非极性的胶束核心中去(增溶作用)。
胶束溶液特性:外观透明,胶 束直径小(0.001-0.01μm), 单相溶液,热力学稳定体系。
第18页/共84页
3.微乳液
油+水+较多活性剂+其他成分。 特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胶束直径(0.010.1μm),体系界面张力低,甚至可达10-3 mN/m 以下,热力学稳定体系。
水:蒸馏水,10-95%。 活性剂:阴离子型,石油磺酸盐,<1-15%。 助剂:脂肪醇(改变体系性质),0-10%。 电解质:NaCl,<1-10%。
第21页/共84页
2.微乳液的配制
a.配制一定浓度的盐水 b.试取油:盐水=1:1,混合 c.加入活性剂和醇 震荡,搅拌,静置十几分钟到数小时。 注:任何一种组份或含量改变,都会影响微乳 液的生成和性质。
(2)加醇原则
小分子醇有利于形成水包油型O/W。 大分子醇有利于形成油包水型W/O。
第31页/共84页
6.盐度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
配制微乳液时,保持其它成分比例不变, 仅改变含盐量。
(1)相态
下相
中相
上相
O
O
M
M
M
W
W
含盐量增加
第32页/共84页
(2)界面张力
σmo
σmw
含盐量增加 含盐量增加,σmo降低,σmw增加。 当S=S*时, σmo=σmw,S*——最低界面张力含盐度。
第22页/共84页
3.分类
a.下相微乳液
O
O 过剩油
M 微乳液 M
第23页/共84页
b.上相微乳液
M
M 微乳液
W 过剩水 W
第24页/共84页
c.中相微乳液
O M W
O
过剩油
M
微乳液
W
过剩水
第25页/共84页
d.单相微乳液
M
M 微乳液
第26页/共84页
4.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a.下相微乳液
O
2 cos1 2 cos 2
r2
r2
2
r2
( co s2
cos1)
排驱残余油滴的条件:水驱油的压力>附加毛管阻力。
——表面活性剂驱降低界面张力σ,可启动残余油。如果实现有利的相态(混 相),就消除界面和界面张力,驱油效率将大幅度提高。表面活性剂驱通过乳 化实现有利的相态,而气体混相驱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气体与油的混相。
——重点讲述表面活性剂驱及ASP复合驱提高驱油效率机理。
第3页/共84页
油
界面与界面张力σ
水
水驱油后,油层中有油水两相,存在界面和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 一般10-30mN/m 。
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活剂具有两亲特性,有效地改变了界面性 质,降低了界面张力。
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界面张力降至10-3mN/m数量级。
第4页/共84页
σ降低,毛管数 Nvc=μV/σ增大(提高速度 潜力很小,聚合物粘度也仅能增加几十倍), Sor降低,驱油效率增高。
Sor
Nvc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第5页/共84页
那么,σ降低到什么程度油滴才能流动呢?
(1)油滴启动的最高极限界面张力
O σMO
M
水包油结构oil-in-water, ,水外相,含水相
油+膜σo,水 +膜σw,σo> σw, 按能量趋于最小的原则,胶束非极性端聚集。
第27页/共84页
b.上相微乳液
M σMW
W W
油包水结构water-in-oil,油外相,含油相 油+膜σo,水 +膜σw,σo< σw, 胶束极性端聚集。
第19页/共84页
二.微乳液组成及性质
1.组成
油(hydrocarbon)+水(water)+活性剂 (surfactant)+助剂(co-surfactant)+电解质 (electrolytes),按一定比例组成的高度分散 的低张力体系。
第20页/共84页
油:模拟地层油(因有些原油成分复杂, 给配制带来困难),0-80%(体积比)。
(1)ai点为体系的总组成点(包括微乳液和过剩油), Mi点为微乳液组成 点。 (2) WM1M2 ...MnMn1Mn2...O曲线称为双结点曲线,OMi连线称为系线。 (3)双结点曲线将相图分为两个区:单相区(顶部)和两相区(底部)。
下相微乳液系线的斜率为负,称为Ⅱ(-)型相图。
第47页/共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