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下的儿童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发展下的儿童观
作者:左颖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2期
左颖
内容摘要:“儿童是谁”这个问题,纵观古今中外,谈论儿童观的教育家不在少数。
儿
童观的形成离不开他所处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中国儿童观影响因素
一.中国儿童观的发展
“儿童是谁”这是一个哲学式的发问。
关于儿童是谁这个问题从古到今的回答有很多种。
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儿童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有所不同。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
在我国古代,儒家文化占据其主导地位。
儒家文化中讲究其尊卑有序、道德规范等。
由此,在这种文化观念下,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品。
成人认为自己是“长者”,所以
儿童被要求去做一些成年人认为合适的事情。
还有一些成人更为可悲,他们会把儿童当做是摇
钱树,也当做是光宗耀祖的门面。
例如:在《伤仲永》一文中就讲述了曾经才思敏捷的神童方
仲永由于被成人利用为挣钱的工具,沦落为平凡人的故事。
这些成人没有考虑到儿童自身的特
点和需要,仅仅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儿童处于底层,处于从属地位。
相对而言,在《老子》中将儿童视为“婴儿”、“赤子”,认为婴儿有其自身的存在价
值和精神价值。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重要部分,强调遵循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不要强加个人私欲。
老子说,“圣人皆孩之”,而修道之人,最终“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很明显,在老子眼中,“婴儿”是最符合“道”的人,是“道”的生动体现。
《老子》抛弃成人世界对儿童的看法,塑造了活生生的儿童的形象,可以说是最早的界定“儿童”的概念。
关于儿童本性的更加进一步的理解就是明代的王守仁。
在《训蒙大意》中,王守仁讲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他认
为应该顺从儿童的天性。
王守仁同时也提出了“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育思想方法,
这是他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的。
这些都表达了王守仁的儿童观。
在中国古代,
像王守仁这样对儿童教育有如此深刻认识的学者是很少见的。
但是,由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
是儒学,所以儿童理念仍然以儒学为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时段中对于儿童的看法也有不同的体现。
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还是把儿童当做成人来看的,会把成人的想法强加到儿童身上。
(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
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之前,中国人民过着“天朝上国”的生活,对于儿童的看法依
然处于传统的观点。
西方人的思想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打开后传入中国。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这个世界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例如:梁启超、康有为等。
梁启超制作
了教育区分表,对于中国古代笼统的对人进行分期,是有巨大进步意义的。
康有为也在《大同书》中提出了“从教养育公产而不恃私产”的儿童公养公育的主张。
到五四运动之时,传统文化在这次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了全面的反省。
这是一场革命式的运动,同时,中国文化进入现代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也是这场革命。
人们在这一时期发现了“人”,也发现了“儿童”。
一批思想家们对其著书立说。
例如:鲁迅的《我们进怎样做父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周作人的《儿童的书》,《儿童的文学》等都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的儿童观,对于把儿童看做“小大人”的儿童观进行了批判。
(三)中国当代的儿童观
在当代,儿童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
1989年11月20日由联合国大会制定并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基本原则和儿童权利就体现了现代儿童观。
我国的《儿童权利公约》是在1992年4月1日生效。
《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的权利分为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四大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那么,人的现代化则促进了儿童观的现代化。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由于人的发展特点是未完成性的。
所以,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仅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儿童的一切都处于发展阶段,成人们不能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
在我国陶行知也主张成人不要小看儿童。
为此,他还创编了《小孩不小歌》的诗等。
这些都可以说明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人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儿童都具有,并且潜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所以,成年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儿童的成长,并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
二.影响中国儿童观发展的因素
从整个中国儿童观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阶段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人们对于儿童观之所以有改变,其中离不开文化因素,生产力因素和时代精神因素。
(一)文化因素
文化一词的含义既有广义也有狭义。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基本构成了广义的文化。
而由精神产品等组成的精神文化,是以意识、观念、心理等以理论形态而存在的东西是狭义的文化。
关于“文化”有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所以精神文化最为重要。
文化的创造者是人类,人对自然和本能的超越是从文化体现而来的,但是文化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是人们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会操控着人们的价值意识,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趋于同质化。
纵观历史发展过程,一些较为固定的价值取向都是由不同的文化形成的,这些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要素。
主流文化会影响着儿童观的变革,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儿童观,二是当时的文化价值取向会影响着儿童观的持有者。
所以,文化影响着人们对于儿童观的看法。
(二)生产力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
在生产关系中,人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生产力、生产关系制约着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
从根本上来说人的观念包括儿童观是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三)时代精神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时代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超脱个人并且潜移默化
的影响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
它集中表现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中。
例如:哲学、科学、
教育等。
下面会将从教育方面来谈对儿童观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认识是主客体在活动中经过相互建构而发生的。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
儿童,同时儿童也是教师与之相互作用的客体,在与儿童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获得关于
儿童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发展,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越来越浓厚,人们的价值观念会受到这些积淀下
来的文化的影响。
就如在中国古代,既是一种等级时代,又体现着一种人伦纲常时代。
这主要表现在人们
普遍不尊重儿童,不尊重弱者等。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告诫弟子:“凡为人子弟,须要低身
下气,言语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
”这也体现出了等级时代精神的弊端。
人们都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些思想无意
间培养出了孩子的奴性人格。
所以人们对教育的观点深深的受着时代精神的影响。
三.儿童就是“儿童”
随着儿童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对于儿童的理性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
以“人”的方式来理解儿童应该使我们构筑儿童观的根本法则,既不能把儿童当成一个客
体来研究,也不能把儿童当做一个作品来塑造。
(一)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人
儿童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他们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成人在面对儿童的时候,需要做
到尊重儿童的独立自主性,不应该把儿童当做是成人的附庸。
儿童不仅仅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不论种族和性别,他们应该被平等的对待,也应该具备人的价值和尊严,
应该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成年人不能随意的剥夺儿童所具有的权利。
(二)儿童是成长的人
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具有同样价值的生活,是因为儿童的生活具有发展性。
整体性、依
存性和游戏性。
人具有未完成性的发展特点。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仅仅是未完成状态的,也
是未成熟状态的。
儿童的一切都是正在发展着的,成人不应该把儿童当做“小大人”。
意大利
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我国的陶行知先生主张成人不要小看儿童。
为此,他还
创编了《小孩不小歌》的诗等。
儿童是成长发展中的人,具有不确定性,可塑性等,儿童的生
命中潜藏着巨大的生命力。
成年人应该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儿童的成
长与发展。
儿童就是儿童,是他自己。
与成人相比,儿童更有接近自然的本性,他们淳朴、天真、不计得失、无所谓成败;他们了无牵挂、无拘无束,可以任意而为、率性而动。
在儿童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康宁,于洪波.东方文化关于“儿童是谁”的历史先声——《老子》儿童观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5.247(7)
[2]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让-皮埃尔·内罗杜.古罗马的儿童[M].张鸿,向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
[4]陈永明.儿童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
[5]刘晓东.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2
(作者介绍:左颖,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