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日喀则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 (2016八上·修水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A . 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 . 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 . 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 . 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2. (2分) (2017七下·吴江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 .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使用并研制了禽流感灭治乳剂疫苗。

C . 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新高潮,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D . 经过技术革新,这种产品的成本下降了一倍。

二、默写 (共1题;共11分)
3. (11分) (2016八上·濉溪月考)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①________,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②树树皆秋色,________。

(王绩《野望》)
③斯是陋室,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⑤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⑥________,孤帆天际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⑦《爱莲说》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⑧《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书写 (共1题;共4分)
4. (4分) (2014·南京)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初夏,花园里一片烂漫。

大小的蝴蝶piān________然起舞,令人陶醉。

②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表演,让人忍俊不jīn________。

③报上登出招募“青奥志愿者”的启shì________后,年轻人纷纷前往报名。

④老人们聚会时谈笑风shēnɡ________ ,说起家乡的美食,更是赞不绝口。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5. (5分)仿写句子。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仿句:人生是,。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6. (16分) (2017七上·龙江开学考) 阅读《伤仲永》选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
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
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

(4)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7. (19分)(2018·浙江模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

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

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民有饥冻,全不抚恤。

大夫石祁子,贤臣也。

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

”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

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注】。

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

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

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

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

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

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改)
【注释】即戎:指参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能鸣善舞________
②狄人入寇________
③百姓始稍稍复集________
④命鼓行而进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处断句。

(限断三处)
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4)文中卫国全军覆没,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
8. (15分) (2016九上·临沂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比,是一门学问
①“比”是一个会意字,即拿一物或一类物,与另一物或另一类物进行比较。

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在学校,同学们之间“比”成绩,“比”品德;在社会上,人们之间“比”地位,“比”权势;在超市里,人们“比”质量,“比”价格……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

善于用“比”这把双刃剑的人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善于用的人则可能伤害到自己。

因此,如何“比”,是一门学问。

③客观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启迪和成功。

只有理智地“比”,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

④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迅速被大家熟知的莫言,就值得我们学习。

在其写作生涯中,他的内心就有“两个要点”,其一是分析一些知名作家,研究其大红大紫的成功因素;其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在农村生活中找灵感,让文风愈加独成一派。

现今很多作家将赚钱和功利放在首位,成了所谓的“市场作家”,什么畅销,就写什么;还有的作家为了博得关注,沉迷于风花雪月、野史风韵。

莫言就是善“比”的典型,知道自己应该比什么,是销量、关注度、名利、掌声,还是文学著作本身的意义,相信莫言内心总有一把标尺。

⑤缺乏理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人生的空白和遗憾。

和别人进行“比”较后,自己仍没受到任何启迪和进步,这样的“比”就是盲目的,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诉人们,秦朝实力雄厚,阿房宫的建造更是雄伟壮丽,秦始皇满以为这样就会稳坐江山万载,不曾想,一个陈涉起义就让一切土崩瓦解了。

“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代统治者比而不鉴,所以悲剧才会不可避免地重复上演。

⑥不顾实际地“比”,带给我们的是诱惑和伤害。

现在有些学生就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攀“比”,且愈演愈烈。

媒体也偶有报道过一些学生举办豪华聚会,开着名车,穿着名贵礼服,排场浩大。

这些学生“比”的不是成绩和素质,而是吃喝穿戴、时尚享乐、排场,无不让人惋惜。

校园里应该是最纯洁的圣地,可攀“比”之风,丧失了本来的纯真、质朴和善良。

⑦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不恰当的“比”,选择理性的“比”。

对待生活,我们应该努力将“比”变成自我奋进的动力,使“比”成为我们顺利到达成功彼岸的助推器。

⑧该“比”的时候,我们绝不怯懦;不该“比”的时候,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

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一种累赘,一种牵绊。

⑨总之,“比”是一门学问。

只有善“比”者才能知足常乐,才能体会心远地自偏之境界的美妙。

“比”出思想,“比”出境界,“比”出风采,才是我们应该达到的人生高度!
(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
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的论证过程。

(3)
第⑤⑥两段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 (17分)(2016·台山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刻猴子
林文义(台湾)
幼年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那是由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

猴子有三只,排排坐得很乖巧的模样。

三只猴子却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

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十分传神。

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看见他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他的嘴唇一开一合,不知自言自语地在说些什么。

那个年代,我还很幼稚,不知道祖父在想什么,只是觉得那三只木刻猴子的表情十分有趣,很想拿来玩。

“这个不行!”母亲厉声地对我说,并且试图阻止我。

“没有关系,囝仔爱,就给伊玩嘛。

”祖父和蔼地说。

“阿爸,你就是这样宠囝仔,宠得他五六岁就想要爬壁。

”母亲对祖父抱怨着,一面很不放心地看我接过祖父手中的木刻猴子﹣﹣看一下就好,看完赶紧还给阿公。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审视。

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只猴子。

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

祖父笑呵呵地说:“你的翘嘴唇可以吊三斤猪肉。


有一次,祖父把我抱到跟前,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是从唐山带过来的。

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说、非礼勿看、非礼勿听……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囝仔人有耳无嘴’啦,有耳无嘴,平安食百工。


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一直深印在我的心里,年长之后,我才慢慢懂得。

隔了一年,祖父死于肺病﹣﹣许多采矿人的最后归宿。

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右侧,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木刻猴子一直都摆在神案上,渐渐地,也没有人会去注意它。

一直到我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

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见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囝仔人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时间逝水般流过。

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

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

他说:“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

人生嘛,好像一出戏。


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东方人的处世哲学,独善其身啊……”父亲叹了口气。

我不太同意父亲的看法,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其生命的本质及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啊!”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又是几年匆匆地过去,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父亲的看法了,相对的,我痛苦地发现,自己虽不甘愿,却也逐渐地向世俗妥协。

就这样,我时时处在自我的相互撕裂里。

父亲离世前,有一次,紧紧抓住我的手,战栗而悲愁地对我说:“我即将要走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这个孩子,怎么会选择去写文章?”
听到父亲这么沉痛的话,我无言以对。

为什么会选择文学这条艰辛的路?也许,只是为了要保持一点点纯然而真挚的自我吧。

可是,我不知道要如何对父亲说,我想到他们那个黯淡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烧金纸的炉子里。

我有点不舍,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最后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囝仔人有耳无嘴”?要他们继续秉持木刻猴子的精神,不听、不看、不说?要他们独善其身?
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

点起一把火,我决定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节选自2015年4月《读者》)
(1)
全文围绕着“木刻猴子”展开叙述,请完成表格①②处的内容概括。

(2)
通读全文,本文以“木刻猴子”为题,有什么妙用?
(3)
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说明“木刻猴子的精神”的内涵,并说说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态度。

(4)
本文结尾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我”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依据全文,简要概括。

七、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写作
常言道:一句话,一辈子。

智者和哲人的话,以他们的洞察力和智慧,时时警醒着你;父母和老师的话,以他们的期望与关爱,时时教诲着你;同学和朋友的话,以他们的理解和鼓励,时时感染着你……这些话,影响着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请你以“永远的座右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要出现考生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八、名著导读 (共1题;共2分)
11. (2分)(2016·黔西南) 名著导读
不来夫斯古帝国是位于利立浦特东北方的一个岛屿。

在这里主人公帮助利立浦特人打败了邻国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又机智地扑灭了利立浦特王宫大火。

这部作品讲述的是英国船医________ 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等地的经历。

这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________
的作品。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默写 (共1题;共11分)
3-1、
三、书写 (共1题;共4分)
4-1、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5-1、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6-1、
6-2、
6-3、
6-4、
7-1、
7-2、
7-3、
7-4、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
8-1、
8-2、
8-3、
9-1、
9-2、
9-3、
9-4、
七、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八、名著导读 (共1题;共2分)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