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之最 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葵花之最》教案.doc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葵花之最》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b72f66281c758f5f71f6735.png)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葵花之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的。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教学引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葵花之最》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中谈到的葵花是最()的。
生:浏览课文并思考,找出答案。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的葵花。
”)小黑板出示,全班齐读。
二、探究文意:1、理解葵花的“最小”提问: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葵花是最小的呢?预设:A、“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B、“这棵幸运的葵花……在寒风中抖个不停。
”……师:它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弱小呢?(气候、环境、海拔原因……)提问: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这里气候恶劣的?预设:A、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
(以选择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破折号的用法。
)B、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C、昆仑山常年积雪,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师:在战士们看来葵花是“活不了”的,可是葵花却坚强地成长起来。
而且是那么绿、那么高。
2、理解葵花的“”提问: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葵花是的呢?预设:A、“石围墙也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发出环佩般的叮当之声。
”B、“葵花子居然发芽了!……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3、理解葵花的其他之最师:你认为这棵葵花还是一棵最什么样的葵花?为什么?A、最坚强的葵花:任凭风吹雨打,它却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最后还绽开了一朵明艳的花。
B、最珍贵的葵花:他是孩子们精心挑选的,代表孩子们对边防战士的热爱与敬佩之情。
C、最幸运的葵花:虽然昆仑山环境恶劣,但是却有战士对葵花的爱护与呵护。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7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8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7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8](https://img.taocdn.com/s3/m/df7dc6e1f5335a8102d220dc.png)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屹立着巍巍昆仑山: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这里没有明显的四季,一年有八十天到一百天大风;最低温-50摄氏度,最大风速每秒5米以上······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让人无法生存的地方却坚守这一支刚强的队伍,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让人无法生存的地方却绽放了一朵明艳的葵花。
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走进昆仑山。
课题:葵花之最(毕淑敏)——齐读课题二、看到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有哪些疑问?生:1.“葵花之最”的“最”指什么?2.课文围绕“葵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文章是仅仅向我们介绍葵花吗?等等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惑走进这边课文。
三、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之后教师讲解)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五湖四海、迢迢、一往情深、不可思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昆仑山自然环境的恶劣,体会高原葵花顽强的生命力。
3.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四、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犁。
17岁赴新疆阿里地区当兵,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0年成为专业作家。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红处方》、《血玲珑》等五、初读课文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或者小组合作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和四字词语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六、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检验掌握情况,学生齐答。
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
七、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找一找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的句子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
昆仑山常年积雪,连草都不长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预兆地骤然降临。
逐一分析相应的段落八、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了一株艳丽的向日葵,让我们再来精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笔下的向日葵是怎样生长的?九、板书种子:精心挑选幼苗:天真可爱、生机盎然花蕾:顽强勇敢花朵:永不泯灭、冰雕借物喻人热爱生命顽强勇敢敢于斗争乐观向上十、作业布置小练笔:仿照本课描写生活中你喜爱的花,用借物喻人的方法。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7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10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7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10](https://img.taocdn.com/s3/m/92dfa0994431b90d6d85c748.png)
“四自主·四环节”课堂教学设计日期学科授课教师课型习作课课时2课时课题《葵花之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葵花之最》,通过具体的语句感受昆仑山自然环境的恶劣和高原葵花顽强的生命力。
2、怎样写好“借物喻人”文章中的状物描写。
3、边听边记,将别人发言中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语句,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怎么能够写好“借物喻人”。
教学难点怎样写好“借物喻人”文章中的状物描写。
项目及要求第一步首先来解决“是不是“的问题。
就是将我写的一段单纯描写葵花的文字和毕淑敏笔下的葵花进行对比,由此来感知借物喻人的状物描写不能只写事物表面的特点,而要挖掘事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第二步来区分“好不好”的问题,将同学们的习作中常见的写法罗列出来,请学生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明白要描写事物的品质,可以通过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所写之物的品质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使得文章更加的吸引人。
第三部就是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了,通过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尝试着自己写一段话,在写的过程中学会运用。
项目设置意图通过“三步”走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借物喻人”的本义,从而实现在创作“借物喻人”文章中的状物的描写。
一、初步感知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的特点。
二、对比阅读找特点,总结提炼要怎么写好“借物喻人”中状物部分。
三、请结合借物喻人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对下面的文字进行改写。
教学过程(项目实施——交流展示——评价激励)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项目准备】1、制作课件2、提前让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爬山虎。
【指导调控】1、感知物的特征: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株的葵花?从文中找依据谈一谈。
2、感知人的品质:葵花和边防战士有什么共同之处?结合文本语句说出你的理由。
3、对比阅读毕淑敏笔下的葵花和老师笔下的葵花找特点,总结提炼要怎么写好“借物喻人”【归纳总结】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揣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不仅仅是赞美葵花,而是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自主完成】一、先学字词飓风葵花山路迢迢关山重重生机盎然永不泯灭冰雕玉琢舒展腰肢二、查找作者及昆仑山的资料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7 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5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7 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5](https://img.taocdn.com/s3/m/5aee146d6294dd88d0d26bc6.png)
7葵花之最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昆仑山环境的恶劣,体会高原葵花生命力的顽强。
2.能够自觉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交流碰撞,深入理解体会。
3.感受葵花生命之坚强,体悟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教具准备】1. 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引出课题。
(一)了解昆仑山的自然环境。
以“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话题,让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昆仑山的资料展开交流。
还可以借助课后的“我的资料夹”共同感受。
课件出示交流话题预设:师生交流会以“那里环境恶劣”展开,顺应下面的环节。
课件出示一组昆仑山图片(二)教师引导: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
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
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
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
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
(三)教师板书课题。
书写“葵”字时,提示学生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理解不了的词语勾画出来。
去了解那棵葵花的故事。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二)浏览读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
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三)学生反馈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力求语言简练、思路清晰地概括课文大意。
7 葵花之最教学设计
![7 葵花之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73de09647d27284a73511f.png)
小学语文冀教版第十二册第7课7、葵花之最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字。
能够自觉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昆仑山自然环境的恶劣,体会高原葵花顽强的生命力,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 抓住稳重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边防战士的热爱祖国、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写一写,读一读,思一思。
[出示有关昆仑山的图片]板书课题,(指导“葵”字的书写)。
平常大家见过的葵花大都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谈)通过预习你了解了本文所描述的葵花生活在——昆仑山上。
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学生简介昆仑山。
师: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
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这棵不同一般的葵花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
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事情?可以在文中做出标记。
第二课时(一)回顾引入课文围绕“葵花”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咬文嚼字,读悟交流,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由课文结尾入手,统领全文阅读,中心话题:“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葵花。
”你理解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吗?请你仔细阅读课文,联系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预设点:1、作者猜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是因为这棵葵花“才长到一尺高”、“只有纽扣大的花蕾”、“那花盘只有五分硬币那么大”,与我们见到的正常的葵花相比它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最小的、最不引人注目的葵花了。
冀教版葵花之最说课稿
![冀教版葵花之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c2b59a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1.png)
冀教版葵花之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葵花之最》,这是一篇选自冀教版教材的文章,旨在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传递关于努力、坚持和成功的道理。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葵花之最》是一篇寓教于乐的记叙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种植葵花的故事。
文章通过主人公小林的经历,展示了他对葵花的热爱以及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学习到面对困难时不放弃的精神,以及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达到目标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学会从故事中提炼出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葵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葵花的特点和价值,为学习课文内容做铺垫。
2. 朗读课文学生先自主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朗读,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故事情感。
3. 理解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面对困难时的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5. 深化理解通过讨论葵花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努力和坚持的人生哲理。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葵花之最》教案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葵花之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fcbf6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c.png)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葵花之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葵花之最》的故事情节,感受主人公实现梦想的喜悦;2.学习“最”的用法及其作用,能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使用“最”;3.掌握如何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2.“最”的用法和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预习导引•家庭作业:请家长与孩子阅读课文《葵花之最》并准备读书笔记,以及默写“是不是都有一个想法,想像我的葵花一样高,能得到‘最大’的荣耀?”这句话,以检测孩子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上课时间:5分钟2.导入新课•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家里的表现,看看谁表现最好,谁表现最差?从而引出“最”的用法。
•引入故事情节,简要介绍《葵花之最》的主人公和背景。
•上课时间:10分钟3.阅读故事•播放课文录音,让孩子自己跟读。
•划出文章中的“最”字,了解其用法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学生们轮流朗读,强化语音语调。
•上课时间:20分钟4.情感体验•让孩子们认真思考,向他们展示成为“最好”的感觉、喜悦与自豪。
•反思,如果你有一个想法,想成为什么最好,你会怎么办?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看法。
•上课时间:10分钟5.听写及评析•检测孩子们的听写理解和能力。
•评析和纠正。
如果孩子们在听写过程中有错误,老师应立即及时纠正和说明。
•上课时间:15分钟四、教学反思在此次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导入新课环节,老师采用了“个人分享”的方式,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故事环节,通过听录音、学生轮流朗读等形式,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故事情节和“最”的用法。
在情感体验环节,通过各种引导方式,让孩子们在情感体验中感受到主人公实现梦想的喜悦,加深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在听写及评析环节中,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纠正和说明,同时展示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这些教学举措有效地提高并巩固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也为孩子们继续学习语文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7 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14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7 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14](https://img.taocdn.com/s3/m/977c5d634b35eefdc8d333f1.png)
7葵花之最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昆仑山环境的恶劣,体会高原葵花生命力的顽强。
2.能够自觉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交流碰撞,深入理解体会。
3.感受葵花生命之坚强,体悟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教具准备】1. 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引出课题。
(一)了解昆仑山的自然环境。
以“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话题,让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昆仑山的资料展开交流。
还可以借助课后的“我的资料夹”共同感受。
课件出示交流话题预设:师生交流会以“那里环境恶劣”展开,顺应下面的环节。
课件出示一组昆仑山图片(二)教师引导: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
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
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
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
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
(三)教师板书课题。
书写“葵”字时,提示学生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理解不了的词语勾画出来。
去了解那棵葵花的故事。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二)浏览读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
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三)学生反馈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力求语言简练、思路清晰地概括课文大意。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7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3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7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82cb97609b89680203d825dc.png)
7、葵花之最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正确认读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葵花”这一关键事物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讲述的事情。
2、搜集相关资料;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交流碰撞、深入理解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感悟。
感受葵花生命之坚强,体悟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预习安排(1)熟读课文,勾画感受深刻的词句,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2)抄写生字词。
三、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与过程学情预设应对策略一、引入。
1.板书课题,(指导“葵”字的书写)。
平常大家见过的葵花大都生长在哪里?2.通过预习你了解了本文所描述的葵花生活在——昆仑山上。
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3.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这棵不同一般的葵花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谈学生简介“我的资料夹”。
(幻灯出示地图)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抓住重点句段品读课文,感受葵花的形象,由花到人,体会人物的品格精神1、学习第一部分(1)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句子。
(2)长出描写边防战士生学生概括简练学生概括简练(课文围绕“葵花”讲了三件事:(1)收到葵花子,收到请求;(2)种下葵花籽并呵护其中仅存的一棵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3)葵花绽放生命的姿彩,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你概括很简练,而且老师从你的发言中,听出来文章围绕“葵花”讲了几件事。
你能先说说课文围绕“葵花”讲了几件事?交流思考的问题,整理出课文的主线:(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想象昆仑山上大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为什么迟迟没有发出信?活艰苦的句子2、学习第二三部分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条件的艰苦,没有遏制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却患者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种子。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7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1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7葵花之最》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4b67287ac8d376eeaeaa31dc.png)
葵花之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围绕“葵花”讲述的事情。
2、抓住文章重点语句体会葵花顽强的生命力。
3、通过群文阅读,对比学习《白杨》《落花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群文阅读,对比学习《白杨》《落花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文章重点语句体会葵花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课文,文章叙述了关于葵花的哪几件事情?(收到葵花籽——种植葵花——葵花绽放)二、新授知识1、勾画描写葵花的语句,思考:这是一株怎样的葵花?A: 打开一看,是一袋葵花子,颗颗像小炮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
学生体会葵花种子的外形可爱(种子)B:葵花子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补充葵花、昆仑山资料:葵花,学名向日葵,别名太阳花。
向日葵花语光辉、爱慕、高傲之意,仰慕、凝视着你。
性喜温暖,耐旱。
能产果实葵花籽。
昆仑山,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
屹立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该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
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这里没有明显的四季,一年有80-100天大风,在山的上部和西藏边界,7月平均温度低于10℃,在冬季则常降至-35℃,最低气温可达-50 ℃,最大风速可达每秒5米以上。
学生体会葵花的勇敢顽强(发芽——幼芽)C: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
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
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生命的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出了钮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体会“一往情深”“勇敢”补充毕淑敏的写作背景,突出葵花的坚强乐观(生长——花蕾)毕淑敏坚守在阿里雪山,做一名勇敢的边防军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
分析
教学
目标
重难点
参考教案
书写教案
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昆仑山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节课我们就随毕淑敏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学文本
开火车式依次轮流读课文,纠正错音,自己不认识字注音。
四、交流研讨
交流研讨
专项训练
课堂小结
综合训练
二课时
复习引入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质疑答疑
专项训练
小结
作业
三课时
复习
作业
反
思
八、交流研讨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使语言更简练,能抓住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三)自学第三部分
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
四、质疑答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老师抛出的问题:“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五、专项训练
教材44页2题。
六、小结
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七、作业
1.完成同步
2.了解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
三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课后词句积累
二、作业
做练习册
一课时
情境引入
学习目标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质疑答疑
专项训练
自学文本
九、专项训练
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请你将它们圈画出来。
(太阳、海浪、蜥蜴、花儿、蜜蜂、知更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蔷薇)
十、课堂小节
谈本节课的收获。(生字生词及理解课文方面)
十一、综合练习
布置作业:书写
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字:腰肢 萌发 毛茸茸 山路迢迢 一往情深 凄清 花蕾 先兆关山重重 生机盎然
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知识点,把不明白的词语通过问同学、查字典弄明白。
五、质疑答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词语是:宫嫔和煦
学生可能提不出的词语是:蜥蜴一帧
教师要抛给学生的词语是:惬意醇厚
六、专项训练
生字,生词
七、自学文本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4分钟后,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尽量简洁,做到相补。
二、自学文本
课文围绕葵花写了哪些事情?
三、交流研讨
(一)学习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二)自学课文第二部分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