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过关查补易混易错点08内环境稳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补易混易错点08 内环境稳态
【★01教材方位直击】
本章节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一章节,这章节要求学生熟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以及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题目的前提,并驾驭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其调整机制
本章节的学问点包含了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在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对于内环境在细胞物质交换过程中作用尤其要加强理解。

对于内环境的组成、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中的作用、血糖平衡调整过程的理解与应用并把握学问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章节考查的重点。

【★02易混易错归纳】
易错点01:内环境稳态
(1)②为细胞内液、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⑤为血浆。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内环境。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详细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若某人长期养分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则会引起组织水肿,即④组织液部分的液体会增多
(2)②为胰岛B细胞,则饭后半小时,血糖含量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浆,随体液运输,则①处胰岛素浓度低于⑤处。

(3)空气中的氧气先经肺泡壁细胞(2层膜)汲取,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血浆,通过红细胞(2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组织液,进入细胞(1层膜),后在线粒体(2层膜)中被利用。

故一共穿过11层膜,即22层磷脂分子层。

(1)通过系统a、循环系统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a应是呼吸系统;通过系统b养料进入循
环系统,b 应是消化系统;通过c 排出代谢废物,c 应是泌尿系统,参加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氧气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利用,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故细胞内液的氧气浓度较低。

二氧化碳在细胞内的线粒体基质中产生,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

易错点02:内环境化学成分
(1)将下列物质序号归类填在后面的表格中:
①无机盐 ②淋巴因子 ③氨基酸 ④血浆蛋白 ⑤呼吸酶 ⑥维生素 ⑦葡萄糖 ⑧神经递质 ⑨激素 ⑩抗体 ⑪二氧化碳 ⑫血红蛋白 ⑬尿素 ⑭甘油 ⑮DNA 聚合酶
⑯脂肪酸 ⑰消化酶 ⑱麦芽糖 ⑲糖原 ⑳纤维素 ○21受体 ○
22载体
①细胞呼吸 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③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④消化道中物质的消化 ⑤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⑥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03真题好题演练】
真题模拟演练:
1.(2017·新疆)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①为血液,含有胆固醇、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C.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猛烈改变
D.血红蛋白不存在于①中,且①中血浆蛋白含量削减可导致②内渗透压相对上升
【答案】D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④表示淋巴,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内环境。

【详解】
A.依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表示血浆,A错误;
B.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不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由于内环境中缓冲物质的调整作用,①、②、④内pH会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而不存在于①血浆中;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削减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则②组织液内渗透压相对上升,D正确。

故选D。

2.(2024·湖北仙桃·)脑水肿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因为“早产儿”的肺部往往没有足月诞生的婴儿成熟,并且早产儿中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在缺氧条件下,脑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加,形成脑水肿。

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由高到低是:血浆>神经细胞>组织液
B.“早产儿”的脑水肿只和早产儿肺部功能不全有关,和贫血等其他疾病无关
C.脑缺氧引起脑水肿时,可以通过吸氧、补铁等方式进行协助治疗
D.脑部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脑部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答案】C
【分析】
内环境各成分的交换关系为: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间物质双向交换,而淋巴只能由组织
液渗进入,而回流至血浆,为单向的。

【详解】
A.氧气是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然后在进入神经细胞,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在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由高到低是:血浆>组织液>神经细胞,A错误;
B.依据题意可知,“早产儿”的肺部往往没有足月诞生的婴儿成熟,并且早产儿中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因此“早产儿”的肺水肿不只和早产儿肺部功能不全有关,也和贫血等其他疾病有关,B错误;
C.脑缺氧引起脑水肿时,重要的治疗措施是输入混有少量二氧化碳的氧气,二氧化碳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也可补铁,增加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实力,C正确;
D.脑部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脑部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3.(2024·安徽芜湖)人进行体力劳动时,手掌、脚掌上常会磨出水疱。

下列关于水疱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水疱的成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C.水疱自行消逝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水疱的形成和消逝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答案】A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
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A错误;
B.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
C.水疱自行消逝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即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
D.水疱的形成和消逝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内的物质是可以发生进行交换的,说明内环境中的物质是可以不断更新的, D正确。

故选A。

4.(2024·江西宜春·)在人体猛烈运动后,预料血浆pH改变及缘由正确的是()A.pH不变,缘由是骨骼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进入血浆
B.pH上升,缘由骨骼肌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与血浆中的Na+结合形成乳酸钠,乳酸钠是碱性的
C.pH略有下降,缘由是骨骼肌无氧呼吸的中间产物——丙酮酸进入血浆
D.pH略有下降,缘由是骨骼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乳酸是酸性物质
【答案】D
【分析】
1.人体血浆酸碱度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2.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缘由: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和H2CO3、NaH2PO4和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猛烈运动后,乳酸进入血浆,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从而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乳酸是酸性物质,进入血浆后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经过肾脏排出体外,碳酸分解形成的CO2经呼吸排出体外,因此血浆pH不会上升,B错误;
C.pH略有下降,缘由是骨骼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造成的,C错误;
D.猛烈运动后,乳酸进入血浆,乳酸是酸性物质,乳酸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pH略有下降,D正确。

故选D。

5.(2024·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中学)图甲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乙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液是______;由A液、B液、C液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

(2)图甲中液体环境pH值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该环境中的______来调整。

胰腺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毛细血管内血液中的。

(3)图乙中的食物经①④过程到组织细胞中,主要依靠消化系统和______系统。

经过②④⑤过程能实现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主要依靠______系统和循环系统。

代谢废物经过③过程主要依靠泌尿系统,除此之外还可通过______排出体外。

(4)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除了图乙中所示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需在______
调整下进行。

【答案】
(1)组织液内环境
(2)HCO3-、HPO4-等缓冲物质高于
(3)循环呼吸皮肤
(4)免疫
【分析】
图甲中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图乙表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
介。

【详解】
(1)图甲中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即内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pH、温度和渗透压等,pH通常呈中性,主要有HCO3-和HPO4-等缓冲物
调整;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内环境,胰腺组织细胞内的CO2质
浓度高于毛细血管内血液中的。

(3)食物经①④过程到组织细胞中,主要依靠消化系统消化和汲取、通过循环系统带到全
身细胞利用;②④⑤过程能实现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依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代谢废物
经过③过程除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还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4)内环境稳态的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故还必需在免疫调整下进行。

6.(2024·重庆市育才中学)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以
下问题:
(1)内环境属于人体体液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淋巴液、血浆和________________。

(2)食物中的很多成分并不会干脆出现在内环境中,缘由是大多数物质经过①即
____________后才被汲取进入内环境;完成过程②的主要是___________系统,完成过程③
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⑥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点)等理化性质
保持相对稳定,这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的机制来维持。

(4)内环境保持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当外界环境的改变过于猛烈,或人
体的自身的调整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定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说明人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组织液
(2)消化(或水解/分解)呼吸肾脏体内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干脆交换
(3)渗透压、pH、温度
(4)调整的实力是有限度的
【分析】
题图分析: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和汲取,通过消化系统完成,②表示氧气的汲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通过呼吸系统完成,③为代谢废物的排出过程,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完成,④为内环境将氧气、养分等物质运输给组织的过程,⑤为细胞代谢废物,二氧化碳等物质进入内环境的过程,⑥说明少数细胞与外界干脆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

【详解】
(1)内环境属于人体体液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是人体组织细胞生存的详细环境,又称为细胞外液。

(2)食物中的很多成分并不会干脆出现在内环境中,缘由是大多数物质经过①即消化成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后才被汲取进入内环境;过程②是内环境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该过程主要依靠呼吸系统完成,过程③主要是内环境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过程,该过程发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即尿液是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⑥表示体内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干脆交换,如消化道上皮细胞核人体的皮肤细胞。

(3)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理化性质主要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pH、温度等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

(4)内环境保持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而人体调整内环境稳态的实力是有肯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改变过于猛烈,或人体的自身的调整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定就会遭到破坏。

好题演练:
1.(2024·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教化科学探讨所)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淋巴
B.甲状腺激素、葡萄糖、氧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高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B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1)小肠汲取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无机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核苷酸等。

(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

【详解】
A.毛细血管壁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的详细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
B.葡萄糖、氧须要随着体液传送到达全身各处去,甲状腺激素须要通过体液传送到靶细胞位置起作用,因此甲状腺激素、葡萄糖、氧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
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会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C错误;
D.与血浆相比,组织液和淋巴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少,即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D错误。

故选B。

2.(2024·山东菏泽·)马拉松运动员在从慢跑到极限冲刺的过程中,依次会经验有氧阶段、混氧阶段和无氧阶段。

下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和血液中乳酸含量与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强度下的运动属于马拉松运动员的有氧阶段,此时体内也有无氧呼吸的发生
B.冲刺阶段的供能方式是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为底物,通过无氧呼吸供应的
C.只有大于c运动强度后,肌肉细胞O2的消耗量才会与CO2的产生量相等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运动强度,大量乳酸可干脆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答案】A
【分析】
分析柱形图:a组中乳酸含量是血液中乳酸正常值,而b组和c组中乳酸含量都高于血液中乳酸正常值;b和c运动强度下无氧呼吸加强。

【详解】
A.a组中乳酸含量是血液中乳酸正常值,说明机体内也存在肯定的无氧呼吸,由于乳酸含量较少,因此a强度下的运动属于马拉松运动员的有氧阶段,A正确;
B.冲刺阶段时,供能方式仍旧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主,B错误;
C.由于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只有有氧呼吸才能产生CO2,因此任何时刻肌肉细胞O2的消耗量都会与CO2的产生量相等,C错误;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运动强度,大量乳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乳酸钠通过肾脏排出体外,D错误。

故选A。

3.(2024·辽宁·丹东市老师进修学院)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对内环境稳态及其调整的分析,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和免疫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
B.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
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C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整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整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内环境稳态是各种器官、系统共同调整的结果,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A 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B正确;
C.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各种理化性质以及各种组成成分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4.(2024·辽宁铁岭·)脑脊液为无色透亮的液体,充溢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心管内,蛋白质含量较低,不含红细胞,但含有少量淋巴细胞。

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正常脑脊液具有肯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脑深度思索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
B.脑脊液可以为脑细胞供应养分,运输代谢废物
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降低
D.脑脊液中无机盐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
【答案】B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整”应驾驭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整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整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整;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机体内环境含有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大脑深度思索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A错误;
B.脑脊液是脑部细胞生活的干脆环境,可以为脑部细胞供应养分,运输代谢废物,B正确;
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上升,C错误;
D.脑脊液是内环境,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浓度确定,脑脊液和组织液中无机盐浓度基本相同,从而使脑脊液和组织液渗透压基本相等,维持脑脊液和组织液含量的稳定,D错误。

故选B。

5.(2024·甘肃·金昌市第一中学)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以下问题:
(1)①②③④均为体液,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____;③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___;④表示组织间隙的________。

(2)以上②③④合称________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它正常的酸碱度为________。

(3)人体内的细胞通过__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而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则对新陈代谢起着________作用。

(4)和②④比较,③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答案】细胞内液淋巴(淋巴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外(细胞外液)内环境 7.35-7.45 内环境调整蛋白质
【分析】
图形是人体内环境的示意图,解题的关键是推断号相关的结构和液体。

有盲端的管道为毛细淋巴管,无盲端的管道为毛细血管,①②③④均为体液,则①②③④分别所指的是细胞内液、淋巴(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

【详解】
(1)①②③④均为体液,则: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在淋巴管内的淋巴;③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血浆;④表示组织间隙的组织液。

(2)以上②③④合称细胞外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了区分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正常的酸碱度为 7.35-7.45。

(3)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而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则对新陈代谢起着调整作用。

(4)淋巴、组织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和②淋巴④组织液比较,③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6.(2016·江苏镇江·)为验证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做如下试验,请补充完整.(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
(2)在四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抗凝剂),然后将等量的正常人的簇新血液注入1号和3号试管中,留意边加边搅拌,再向2号和4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加入量与血液量相等.
(3)分别从1号和2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肯定量的Na2CO3溶液,加入量相等,搅拌匀称,再各取少量液体测定pH.与上一次测定值比较,1号试管pH改变量记作△pH1,2号试管pH改变量记作△pH2,比较这两个改变量
△pH1_____△pH2,并说明缘由:______.
(4)从3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乳酸,搅拌匀称,测定它们的pH,与刚才测定值比较,3号试管pH改变量记作△pH3,4号试管pH改变量记作△pH4,比较这两个改变量:△pH3_____△pH4,并说明缘由:_____.(5)结论:_____.
【答案】小于 1号中有缓冲物质,中和了碱性物质Na2CO3小于 3号中有缓冲物质,中和了酸性物质乳酸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
【详解】
(3)血液中H2CO3和加入的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既△pH1改变较小,△pH1<△pH2。

(4)血液中的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解为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既△pH3改变较小,△pH3<△pH2。

(5)由四组试验可知,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改变,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答案为(3)小于 1号中有缓冲物质,中和了碱性物质Na2CO3
(4)小于 3号中有缓冲物质,中和了酸性物质乳酸
(5)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
7.(2024·福建三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干脆环境,正常状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会出现肯定的波动,缘由是外界环境是不断改变的和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1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大系统模式图。

其中3、4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2是某同学构建的人体液之间的关系模型,其中d表示____________,能表示细胞内液的是____________。

(4)尝试构建人体肺部的肺泡部位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扩散的模型(在上图用实线箭头连接)。

(5)病人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浆中的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

(6)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需在________的调整网络下进行。

(7)若某人由于寄生虫感染导致毛细淋巴管堵塞,会引起____________。

【答案】
(1)细胞代谢在不断进行
(2)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3)淋巴液 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