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期末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期末考知识点
一、选择题
1.我国各地已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

下列有关自然保护区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B.迁地保护濒危植物
C.就地保护濒危生物D.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详解】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又叫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迁地保护是人们还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故不属于自然保护区。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注意理解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2.下列生物中,全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A.蜘蛛、乌贼、青蛙B.鲫鱼、家兔、螳螂
C.蚂蚁、沙蚕、海豚D.家鸽、壁虎、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解答即可。

【详解】
A.蜘蛛、乌贼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青蛙体内有脊柱,是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B.鲫鱼、家兔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螳螂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C.蚂蚁、沙蚕属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海豚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D.家鸽、壁虎和蛇体内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物分类的依据。

3.下列能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A.小麦、水稻、玉米可作为食物B.梧桐、女贞、槐树能净化空气
C.很多生物中蕴藏着未知的药用价值D.木材、橡胶、油料可应用于工业制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如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

(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详解】
AD.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工业原料等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选项则体现的生物的潜在价值,不合题意。

B.由分析知,梧桐、女贞、槐树能净化空气,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符合题意。

【点睛】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巨大。

4.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5.两千年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50%,而现在仅有16.5%,这种变化导致的结果是
()
A.气候变得更加湿润B.干旱加剧,洪涝减少
C.物种减少,甚至灭绝D.耕地增多,粮食丰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森林锐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森林锐减对生物、气候的影响方面来切入。

【详解】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

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森林锐减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森林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森林还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因此森林减少,会使干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粮食减产。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森林锐减对生物、气候的影响。

6.①朱鹮、②金丝猴、③珙桐、④大熊猫这几种动植物中,哪些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据此解答。

【详解】
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

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

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从而宣告在中国重新发现朱鹮野生种群,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朱鹮野生种群。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②金丝猴脊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仰鼻猴属。

毛质柔软,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群栖高山密林中。

中国金丝猴分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

此外还有越南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两种金丝猴。

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③珙桐为落叶灌木。

可生长到20~25米高,叶子广卵形,边缘有锯齿。

本科植物只有一属两种,两种相似,只是一种叶面有毛,另一种是光面。

花奇色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子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

④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大熊猫俨然成为物种保育最重要的象征,也是中国作为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被誉为“活化石”。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朱鹮、珙桐、大熊猫、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

7.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法制管理B.建立自然保护区C.迁地保护D.人工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详解】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迁地保护。

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人工繁殖,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等等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选B。

【点睛】
掌握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采取的一定的措施,结合题意,仔细分析,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8.我省南矶山自然保护区鸟类众多,下列关于该保护区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天然基因库”B.是“天然实验室”
C.是“天然狩猎场”D.是“活的自然博物馆”
【答案】C
【解析】
【分析】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详解】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
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狩猎则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不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

故选C。

【点睛】
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措施,明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9.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中,恰当的是()A.物种灭绝后,一定可以再生B.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对人类自身不会产生威胁
C.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越稳定D.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比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详解】
A.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一旦灭绝,将永远不会再生,A错误。

B.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生活都与生物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如做衣服用棉花、荀麻、蚕丝等,人类的食物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生物如面粉是用小麦加工的,肉类来源于动物等。

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多样性的减少,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B错误。

C.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越不稳定,C错误。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生物多样性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

10.根据生物的分类,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远的等级是()
A.界B.门C.科D.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

【详解】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界的生物亲缘关系是最远的。

故A正确。

故选:A。

【点睛】
生物的分类及单位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熟练掌握。

11.下面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科、目、属、种
B.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C.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D.动物和植物的分类都以生理功能为主要依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亲缘关系越近;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A错误;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所包含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远,B错误;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亲缘关系越近,C正确;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而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如是否有翅、身体是否分节等,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如有无脊椎和生理功能,如体温是否恒定、呼吸等,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的大小关系。

12.下列有关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林奈的双名法使得每一种生物都只有一个学名
B.分类单位越小,所含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C.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属、科、种
D.松鼠和啄木鸟同属于鸟纲动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重要方法,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详解】
林奈创立的双名法规定,每种生物只能有一个学名,这个学名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属名+种加词,A正确;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B错误;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C错误;松鼠属于哺乳纲,啄木鸟属于鸟纲,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双命名法、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13.在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属 B.种 C.界 D.科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详解】
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B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

明确种是最基本的单位。

14.右图是食肉目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B.猫与虎的共同特征最多
C.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
D.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亲缘关系近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详解】
A.根据生物分类单位可知,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故A正确。

B.猫与豹同属猫科,猫与狗同属食肉目,而猫与虎同属猫属,则猫与虎共同的特征最多,故B正确。

C.虎与豹同属猫科,虎和猫同属猫属,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因此虎和猫的共同点比虎和豹的共同点多,故C错误。

D.猫与豹同属猫科,猫与狗同属食肉目,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近,因此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亲缘关系近,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依据分类来判断动物的亲缘关系远近,理解层次,难度中上。

15.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393种,其中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271种,鸟类有265种.这主要体现了()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 D.遗传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分析解答。

【详解】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393种,其中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271种,鸟类有265种。

说明生物种类很多,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6.如图中的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E可表示有茎叶分化B.F可表示有输导组织
C.P可表示分布在水中D.Q可表示用孢子繁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藻类植物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的,无根、茎、叶的分化,能产生孢子,靠孢子来繁殖后代;苔藓植物都是多细胞的,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生殖离不开水,因此适于生活在阴湿处;蕨类植物都是多细胞的,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蕨类植物也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也属于孢子植物;所以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都属于孢子植物。

考点:藻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7.下列那一项不是生物多样性包含的内容()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生物食性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物质(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可见生物食性的多样性不是生物多样性包含的内容,D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8.野生燕麦是广泛分布于江苏、河南一带的适应能力极强的麦田杂草。

伴随着大型农业机械跨区作业,被引入山东半岛这个新领地。

下列观点最科学的是()
A.外来生物就是来自国外的生物,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不是外来生物
B.外来生物是对生态系统而言的,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是外来生物
C.野生燕麦进入山东半岛,有利于增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D.野生燕麦进入山东半岛,不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的生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入侵。

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入侵的概念、威胁、预防方面来切入。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如我国引入水葫芦后,水葫芦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加上缺少消费者,因此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

如云南的滇池,其水面被水葫芦无情地侵占,湖中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面临灭绝;16种高等植物到20世纪90年代只剩下3种,这属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威胁了生物的多样性。

【详解】
外来生物是对生态系统而言的,野生燕麦是广泛分布于江苏、河南一带的适应能力极强的麦田杂草。

近年来,伴随着大型农业机械跨区作业,被引入山东半岛这个新领地。

因此对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是外来生物。

它们大量繁殖后与农作物、植物夺生存的空间、营养物质等,使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给农业以及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

因此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种类的生存,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由此可见,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入侵概念、危害、预防。

19.图中1﹣4表示某些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不属于图中所示关系的是()
A.1脊椎动物、2爬行动物、3哺乳动物、4蜥蜴
B.1孢子植物、2藻类植物、3蕨类植物、4卷柏
C.1种子植物,2裸子植物、3被子植物、4水杉
D.1无脊椎动物、2扁形动物、3节肢动物、4涡虫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动物的分类、植物的分类;图示中1包含2与3,2包含4。

【详解】
蜥蜴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正确;卷柏不是藻类植物,因此
4不能包含在2内,B错误;水杉是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种子植物,C正确;涡虫是扁形动物,扁形动物和节肢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D正确。

【点睛】
熟练掌握生物的分类依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与脊椎动物相比,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是()
A.都是原生动物B.没有学习行为
C.体内没有脊柱D.都靠鳃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据此解答。

【详解】
A.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不符合题意。

B.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脊椎动物比无脊椎动物高等,学习能力较无脊椎动物强,不符合题意。

C.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符合题意。

D.不同类群的动物的呼吸器官不尽相同,如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环节动物,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蝗虫是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用气管呼吸;鱼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用鳃呼吸,猫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类,用肺呼吸,不符合题意。

【点睛】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其它特点也注意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