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心理学》试卷
黄瓜爱好者分享
心理所研究生班
任课教师:--- 考试时间:2011年2月
姓名: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计20分)
1.人格
人格的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指面具。

各学科都有着自己对人格的研究与理解。

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

单从心理学角度就有诸多不同的理解和诠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特质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等。

至今没有一个人格定义为所有心理学家所接受。

综合上面各种理论的说法: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和独特的行为模式。

人格是个体持久的、内在的特征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所以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动机性和适应性等特性。

2.潜意识
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对潜意识的研究,扩大了人格心理学的范围,并对个体行为的深一层认识提供了条件。

弗洛伊德以一种“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将心理分成潜意识(Ucs)和意识(CS)两个层次。

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是被压抑或排除在意识阈限之下的,因而被称为潜意识。

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就是在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

潜意识包括所有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驱力、冲动和本能。

3.(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等是人格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坚持用特质理论来做人格描述。

他们认为:特质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是人格测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4.观察学习
是班杜拉的理论体系中所提出来的概念。

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和观察“示范者”所受到的强化。

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仿学习。

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了自己行为的强化,所以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

5.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关于“自我”三个相互联系方面——躯体自我、自我理想、自我同一性中的一个方面。

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自我整体。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计40分)
1. 荣格有关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的基本观点。

荣格以心灵代表整个人格,包括着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是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逝了;集体潜意识的内
容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不是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遗传而存在的。

是人类必须对某些特定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对所有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来说是大致相似的。

集体无意识是由原始意象构成的,原始意象是带有情绪色调的关联意向的集合,是人类经过祖先重复经验而形成的概括化的意象。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部分。

原始意象绝大多数是模糊的意象,只有少数几个发展到了能够概念化的程度,它们对人格的形成特别的重要。

它们是:人格面具、阴影、女性意象、男性意象、伟大母亲、老圣人、英雄和自己。

1、人格面具:是人格展示站外面世界的部分。

可理解为社会角色。

要心理健康,必须寻求社会要求与真正自己间的平衡。

2、阴影:是黑暗而压抑的原始意象。

由不被道德接受的倾向和大量有建设性、创造性的品质构成。

人要尽力理解自己的阴影,不然就要受到阴影的支配,过着悲惨的生活。

3、女性意象:是男人的女性原始意象。

来自于男人的母亲、姐妹、情侣的早期经验。

这种意象影响男人与单个女人的关系。

4、男性意象:是女人的男性原始意象。

来自于史前女人遇见男人的经历。

是思想与更改的象征。

5、伟大母亲:是女性意象的派生物。

男、女性都拥有这种原始意象。

一方面是生育和培养,一方面是权利与毁灭。

6、老圣人:是智慧和意义的原始意象,是男性意象的产物。

7、英雄:代表强大的人或神的原始意象。

8、本体(自己):指一种天生向成熟、完美和圆满发展的倾向。

本体是原始意象的原始意象。

2. 埃里克森如何分析人格发展各阶段的心理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出生后与社会环境接触互动而成长。

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一方面由于他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从环境中(特別是在人际关系上)获得满足,另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要求(要求他必须做些什么)与限制(禁止他不许任性而为),使他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困难,艾里克森称此心理困难称为发展危机。

人格发展阶段的心理危机如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获得希望
2.自主对羞怯和怀疑(1—3):获得意志
3.主动对内疚(3—5):获得勇气
4.勤奋对自卑(5—12):获得成就感
5.同一性(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20):获得忠诚的品质
6.亲密对孤独(20—24):获得爱的品质
7.繁殖对停滞(25—65):获得关心的品质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获得智慧的品质
埃里克森认为积极解决相应的危机将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扩大后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埃里克森认为每个阶段遵循着渐成发展的原则逐步发展起来。

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在适宜的时间;每个阶段的产生与形成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但它不能代替前面的阶段。

3. 斯金纳如何用操作条件反射解释人格异常?
答:斯金纳认为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与刺激之间的关系。

个体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人格形成与行为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

受到强化的个体行为倾向重复,而没有强化的行为便倾向停止。

强化决定了有机体行为方式的形成、转化和消退的过程。

异常的行为是习得的。

可能原因:他们的适当行为没有被强化,甚至反被惩罚;他们的不适当行为被强化;习得了一套不适宜的反应。

如社交障碍的人,成长过程中必要的社交技能没有获得强化,因此没有发展起来。

例如,忧郁症患者有时会做出正确的或令人满意的反应,但是环境并没有给他们适度的强化,只有惩罚。

一个精神病患者之所以强迫性地专注于数心跳的次数,是因为这样做可以阻止不愉快的想法而得到了强化。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心不可二用”,这样就强化了数数的行为。

4. 奥尔波特关于几种个人特质的界定。

答: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那些特质。

个人特质又包括:
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极具弥漫性和渗透性,因此它会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首要特质只有在少数人身
上才可以观察到,也不是在每个情境下都能表现出来的。

2、中心特质或叫核心特质是指渗透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一般意义的重要特征。

奥尔波特通过用词、短语、句子描写其代表性特征
的方式,发现每个人的中心特质是很少的,只有5-10个,平均7.2个。

3、次要特质:指那些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的起次要作用的特质。

包括个人的独特偏好(例如偏好某种食品或服装)、一些偏向看法以及其他由情
境制约的特性。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计40分)
1.马斯洛、罗杰斯等的人本主义人格观点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的人格观点有何区别?
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理论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多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在弗洛伊德眼中,人是潜意识、本能的俘虏;而在华生看来,人又是外界环境刺激的可怜的牺牲品,但他们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对病态人或动物行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人本主义的首要研究对象却是心理正常的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主要研究的是个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强调人的尊严、人格完整和自我充分发展;行为主义研究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而非个体的选择。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价值。

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

马斯洛和罗杰斯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的信念,为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性的模式,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把理解人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强调研究人类真实的内在自我,不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化的东西;强调意向性在人格与行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不主张把人看作僵死的机器和无目的、无选择性的动物;强调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研究,注重心理学研究与人类生活实际相结合。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则认为人格发展是没有终点的。

综上所述,现代西方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三个学派的人格理论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实际上是从各自的不同侧面展开了人格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理性与非理性、社会性与个体性、自由与决定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等。

2. 如何理解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心理是脑的机能,而大脑的结构和先天的机能特性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遗传在人格形成的早期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基因组合状态为人格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健壮的体格、健全的神经系统会给人格的形成创造先天的优良条件,而先天明显的缺陷会给健全人格的形成带来障碍和困难。

所以说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

二、人一出生,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并会作用人的一生。

所以在个体有个明确的社会角色和自我意识时起(这个时间因人而异)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幼年早期经验、生活中的重大变故、自然物理因素等等组成的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1、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不仅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上。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社会文化的内容、影响力、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等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关系。

2、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物质条件、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沟通方式等)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塑造力。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

如权威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3、童年早期经验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

研究认为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会引起儿童不良人格的端倪。

但早期儿童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

4、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也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有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自然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关于个体在遗传与环境中各种经历的内心体验和自我教育等因素与人格的形成、发展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更是一个深远、有待探究的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