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适度性测算方法研究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汇储备适度性测算方法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外汇储备持有量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外汇储备的内涵和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界定出发,对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研究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进而对适度性测算方法进行了述评,以便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适度性测算方法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现状
我国的外汇储备在不断增长。
从外汇储备数额增长来看,1981年底首次达到27亿美元;1990年底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0.9亿美元;1996年底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2001年底跨过2000亿美元的门槛;2004年底达到6099亿美元。
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到8536亿美元,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2006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就已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0096.26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473亿美元。
2008年底达到19460.3亿美元。
图1为我国外汇储备数量的统计,体现了近20多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情况。
“外汇储备是一国财富的积累和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说,“超过1万亿美元巨额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我国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实力”。
目前,我国已经确定了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宏观政策取向。
今后要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国际储备的内涵
国际储备是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接受的一切资产。
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员国的国际储备包括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SDRS)、在IMF的储备头寸和外汇储备。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黄金已远远不能为国际流动资金提供充足的供给。
在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黄金的国际储备功能一直在退化,实际上已成为潜在的国际储备。
SDRS的用途具有严格限定,只能在IMF及各国政府之间使用,在各国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时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一国在IMF的净储备占其国际储备的比重相当小,且较稳定。
而外汇储备是各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的资产。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外汇储备发生了大规模的扩张,在国际储备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进入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维持在80%以上,1990年达到了88%,现在已超过90%。
因此,现行国际储蓄体制的不合理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的增长往往只能依靠外汇储备的增长。
因此,维持一个适度的国际储备水平,目前主要是从外汇储备入手。
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提出和界定
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保持汇率稳定、维护一国的国际信誉和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一国的外汇储备持有量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一国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不仅有利于防范外部金融风险和政治风险,还能增强国外投资者对本币的信心,有利于吸引外资,同时还是本国对外投资的物质保障。
但是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又会增加国内货币供给量,在一定程度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过大,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因此,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界定,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外汇储备总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水平应该是与一国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水平。
由于影响一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因素既多又复杂,且时刻变化,因此一般认为适度外汇储备规模是一个动态区域概念。
区域下限是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所需的水平为准,区域上限是在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国际贸易和各种国际金融支付所需要的外汇储备量。
下限水平是为了确保一国经济正常发展和对外交往,是制约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临界点。
适度外汇储备规模位于这一区域内,并随着影响储备需求量的基本因素的变动而变动。
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研究理论
(一)储备/进口比例法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R.Triffin)教授在《黄金和美元危机》中提出的。
他认为:若排除一些短期或随机因素的影响,一国外汇储备与它的贸易进口额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以40%为标准,以20%为下限。
然而,特里芬分析的国际经济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情况。
在特里芬时代,进出口贸易是国际间经济交往的主要活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较小,考察国际间经济活动的主要变量大多数都是进出口贸易等实物指标,因此,人们主要是从贸易支付的角度来考虑外汇储备规模问题。
进入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增长远远快于世界贸易额的增长,资本往来已成为国际间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资本流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贸易收支。
在这种情形下,以进出口贸易等实物指标来考察外汇储备规模的特里芬理论在当前已失去其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二)机会成本说
该学说是在20 世纪60年代末由J·阿格沃尔(J.Anaraual)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
他们认为,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是国内投资的收益率,一国持有的储备超过国家的需要,就意味着一部分投资和消费的牺牲。
因此,一国的储备需求由其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适度储备需求应是其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达到均衡时的储备要求。
此外该模型也未考虑外汇储备在维持外汇对一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信心上所起的作用。
虽然这一方法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但较之特里芬比例已有较大的改观。
(三)货币供应量决定论
这是货币主义学派布朗(W.M.Brown)和约翰逊(Herry Johnson)等经济学家提出的。
他们在特里芬比率基础上分别提出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差额比率和国际储备与国内货币供给比率等,该理论是从货币供应角度来分析外汇储备规模适度问题的。
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当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国内需求时,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引起现金余额的减少。
所以,外汇储备的需求主要由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减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