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探解清式廡殿之斗拱层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探解清式廡殿之斗拱层2
上回说到了斗拱层,说了斗拱、斗口和以斗口为单位的尺寸,隐去了桁、枋件,这回先让枋件现身,用一些图形,让大家感受下枋件在斗拱层和整个大木结构中的作用。
从做斗拱模型到现在,博主认识到,斗拱层所有斗拱件的功能都是为了承托与制约这些相应的枋件,它们是正心枋、外拽枋、里拽枋、挑檐枋和井口枋。
这些枋件的由所在位置形成的几何形状模量,完成出跳,形成拽架,作为托架系统存在于大木建筑中,是这个廡殿大木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们对传统建筑的日常观察中,很少能看到、看全这些枋件在建筑中的真实全貌。
因而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它们和斗拱结合在一起对整个建筑结构的意义。
利用虚拟建模的优势,在这用不同视角的图形尽量展示一下它在其中的本来面目。
下图是从上边看平身科斗拱对枋件制约后形成的的框架空间。
两柱头科之间的空间决定单个枋件的长短,桃尖梁上的卯口同样对枋件起制约作用。
到了角上,更加错综复杂,枋增加了昂带某某枋、蚂蚱头带某某枋(见以前角科博文),下面两图是角科,平身科和柱头科三科一起完成对枋件的制约。
一般的教科书会给个侧视图、俯视图来说明这些枋件的存在和位置,但在我初期学习斗拱的时候,基本忽视了这些枋件,把注意力集中在斗拱件上了,在后来廡殿装配的过程中,使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些感觉是随着三维立体空间出现的。
说出跳、说拽架,如不是大木匠、不是结构工程师,是不能很好理解的。
利用软件虚拟的优势,我们先来一次穿越,让枋件浮在制约它的斗拱件上方,感觉下枋件的体量与数量吧。
下图看看角上穿越出来的纯枋件。
下图看看柱头之间穿越出来的枋件。
下面我们恢复这些枋件在大木结构中的本来位置。
相信通过这个穿越,有助于业余爱好者对斗拱作为托架系统的了解。
我们这座单檐廡殿,斗拱层还有两种桁件要安装。
在前面的图解斗拱时已有介绍,下面把组装好的挑檐桁拿进来。
下图是挑檐桁在斗拱层的位置。
把檐面装好后的挑檐桁拿起来点,看看榫卯连接的形状,下图这种榫卯配合叫十字卡腰榫,俗称马蜂腰。
两相邻桁件做燕尾榫连接。
把组装好的正心桁拿进。
安放到位,角科的斜桁椀、平身科的桁椀和柱头科的桃尖梁上的圆弧为其限位承托,正心枋做加强承托,这是斗拱层的最上一组斗拱附件。
同样把山面装潢的正心桁拿起来点,也给两个视图,看看榫卯配合。
四角上依旧是十字卡腰榫。
相邻间的配合与挑檐桁一样用燕尾榫相连。
至此,我们这座廡殿的斗拱层就装完了,从图形里是否能隐约感觉出斗拱层结构的严谨厚重和建筑施工时的工艺性?好,就到这吧,下回装接着往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