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全真模拟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全真模拟卷
1.【单项选择题】教学孙犁的《芦花荡》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另外列举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江南博哥)《小英雄雨来》
B. 《青春之歌》
C. 《野火春风斗古城》
D. 《暴风骤雨》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暴风骤雨》是作家周立波1948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革命文学的经典作品,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
2.【单项选择题】在教学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莫泊桑以及其他两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代表作品,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麦琪的礼物》
B. 《羊脂球》
C. 《小公务员之死》
D. 《列夫·托尔斯泰》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指的是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A项是欧·亨利的作品,B项是莫泊桑的作品,C项是契诃夫的作品,而D项则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列夫·托尔斯泰所作的人物传记。
3.【单项选择题】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对父亲的歉疚情感。
(3)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写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
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运用了哪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从中你看到了什么?默读
第六自然段,注意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的读法。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5)课件展示:父爱深深。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研读课文(合作学习)”环节,以下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B. 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
C. 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
D. 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繁杂,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细节进行设计,五个问题的解决与达成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五个问题之间欠缺内在的、有逻辑的层级联系,看不出上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下一个问题的帮助。
要想达成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问题(2)应着重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品味鉴赏;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均没有密切的关系,可删除。
本题只有C项说法有误。
4.【单项选择题】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设疑和提问,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A. 设疑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
B. 设疑措词要精当,选择适当的设疑时机
C. 设疑要速度适中,有必要的停顿,注意学生的反馈
D. 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就及时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对,那就不管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语文教学的设疑和提问,学生回答正确要予以肯定;回答不正确,老师要进行引导,得出正确答案,不能置之不理。
5.【单项选择题】教师在讲授完《故乡》一文后,让学生独自完成“研讨与练习”中的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在教科书中属于哪一个系统()
A. 知识系统
B. 练习系统
C. 范文系统
D. 助读系统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练习系统反映教科书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应该根据新时代课程标准体系,针对性进行教学行为。
练习系统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媒介。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语文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6.【单项选择题】下列有关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B.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
C. 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不在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
D. 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均在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
7.【单项选择题】某位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进行了名为“给自己的作文找读者”的尝试。
学生完成作文后,作文不是当堂收上来而是让学生保留2天,在这2天里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给同学写评语(内容不限,字数不限)。
2天后作文收上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评价,这项活动学生参与热情极高。
下面关于这位教师作文课改尝试的评价,错误的是()
A. 教师关注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乐于分享写作欲望
B. 教师用“给作文找读者”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C. 教师是作文评价的主体,教师要多改,反对学生的独立修改
D. 写作评价能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讲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新课标强调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学生自己、同学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都可以对作文进行评价和修改,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8.【单项选择题】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豪放词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开豪放词先河的一项是()
A. 《桂枝香》(登临送目)
B. 《踏莎行》(候馆梅残)
C. 《雨霖铃》(寒蝉凄切)
D.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他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一首豪放词,其余三项均为婉约词。
9.【单项选择题】教师在讲解《香菱学诗》的时候这样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A. 林黛玉
B. 贾宝玉
C. 薛宝钗
D. 王熙凤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10.【单项选择题】阅读《水调歌头》的课堂导入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次中秋节前随堂听课,上课老师准备的教案中是采用欣赏歌曲导入课文。
但
当他走进教室,发现课堂气氛不对,学生好像没看见老师已经进了教室,还在
兴奋、热烈地谈论着,老师没有生气,而是站在讲台上耐心听了一会儿。
当他
发现学生是在谈论有关中秋节的事情时,笑了。
老师大声问学生:“大家这么
兴奋、激动,一定有什么好事情吧,能不能也告诉老师,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
分享?”“我们在说中秋节放假的事呢!”教室里学生都笑了。
“中秋节快到
了,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吧?”“是——”“大家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可以放
假回家了。
”“中秋佳节,能回家跟家人团聚,同学们高兴,老师也不例外。
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就在我们身边,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回不了家,不能
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
”“孤独寂寞。
”……“是的,月圆人却不能团圆,怎能不思念亲人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写中秋佳节的最好的一首词,作者由于在中秋节不能与弟弟团聚共度佳节,望着明月,思绪潮涌,写下
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
作者"此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名作。
”
对以上教学导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提高对课堂的敏感度和课堂应变能力
B. 教师在进入教室之后就应该维持课堂秩序,而不是发现学生谈论的焦点之后试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C. 教师大胆地融情入景,与实际相结合,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D. 教师最开始确定的欣赏歌曲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优秀的教学并不一定是秩序井然的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放松的环
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的效率。
及时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
加以引导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进行学习。
故B项错误。
11.【单项选择题】阅读有关写作教学“创新评价方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双评作文批阅发下后,还务必要求学生重读点评过的作品,写自我反思后记。
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作文评改反馈最终还要回归落实到作者本身。
此时
作者再次阅读修改自己的文章,就等于重新进行一次再创造。
因为有针对性评
价的对照,学生每次可纠正自己一点错误,每次都可在反馈中前进一步,如此
作文反馈,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新
起点。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双评可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灵感
B. 评价方式的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C. 反思是一种学习能力,互评后自我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D. 作文修改的过程等于再创造,可以逐渐纠正缺陷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A项,论述虽然正确,但题干中节选内容所表达和侧重的是自我反思以及评改反馈。
12.【单项选择题】学习《天净沙·秋思》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教师列举了表达相同情感的诗作,下列不适合举例的是()
A. 范仲淹《苏幕遮》
B. 崔颢《黄鹤楼》
C. 王维《终南别业》
D.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A项,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B项,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
C项,王维的《终南别业》描写了诗人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D项,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描写了诗人客居异地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13.【单项选择题】阅读下面的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我发现大家的作文有的地方写得比较空洞,内容不够具体。
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先来看一个寓言故事。
(幻灯片展示故事)
蚂蚁舅舅请河对面的小黑和小黄两个外甥做客,特别叮嘱:要走捷径,越快越好。
小黑和小黄赶紧出发。
来到河边,他俩因为怎样过河的问题争吵起来……最后,小黄从河上游小桥上走,很快就到了舅舅家。
小黑从河里游,最后侥幸爬上岸,到舅舅家时,宴席已经散了。
师:大家说说,这个故事哪些地方写得再具体一些就更生动呢?
生:我觉得可以把小黄和小黑怎么“争吵”写具体一点。
师:很好。
那他们是怎么争吵的呢?思考两分钟,请两位同学来表演。
(学生表演)
师:很好。
两位同学的表演生动有趣,尝试运用具体的理由来说服对方。
大家再想想,小黑跳下河,经历了什么事情后才爬上岸的?他在去舅舅家的路上又是怎么想的?请大家拿出练习本,具体、形象地写出自己的想象。
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 基于学生现状来确定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B. 利用寓言故事营造鲜活的作文教学情境
C. 表演活动侧重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教学目标脱节
D. 通过填补故事空白,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用表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生动有趣地进行口语表达,口语表达好了,也更容易形成书面表达,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4.【单项选择题】学习完古文《桃花源记》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桃花
源记》一文进行总结,下列同学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B. 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怡然自乐等
C. 世外桃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本文作者虚构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D.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理想是能变成现实的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寄托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
15.【单项选择题】阅读下面的《青春随想》综合性教学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导入
以吉他弹唱《童年》引入。
二、第一站:感悟青春(投影演示)
你认为青春是什么?(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三、第二站:讲述名人青春的故事(投影显示)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这样吧,请几位同学先为我们介绍一下名人成长的事例吧?
四、第三站:青春宣言
回味名人青春的故事,畅想美好的明天,我们自然会有自己的心愿和理想。
也许它还很稚嫩,也许谈不上远大,但它的确是我们心中所想。
那就让我们用手中的青春之笔写下我们的青春宣言!抒写并大声说出你们的青春宣言!
五、第四站:唱出青春的颂歌(投影显示)
青春的宣言响彻云霄,青春的岁月灿烂热烈,青春的我们朝气蓬勃,充满希望!来吧!让我们自由奔放地唱出青春的颂歌吧!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自由歌唱、演小品、演讲均可。
六、结束语
同学们,青春是一曲欢快的歌,青春是一幅彩色的画,青春是一首朦胧的诗。
拥有一份青春,就拥有一份潇洒;拥有一份青春,就拥有一份风流;拥有一份青春,就拥有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请拥抱青春,珍惜青春,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壮丽青春!
对上面教学环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学导入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快进入状态
B. “讲述名人青春的故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C. 该教学设计的第三站“青春宣言”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应适当修改
D. 教学结束语的设计充满感情色彩,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要求: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青春宣言”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形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与方向。
因此,说其“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错误。
16.【案例分析题】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
第一环节以语言的名义进行反叛
师: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封信。
(投影展示)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
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请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就是这封信,成为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他们十多年的希望。
但是,现在,请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吗? 生:有破绽。
于勒开头说他买卖也好,可是后面又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还说“希望为期不远”,这就是矛盾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有发财。
生:按照常规.如果一个商人生意真的很好的话,他是不会丢下生意去做长期旅行的。
生:是的。
如果他生意很好,又有长期旅行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他为什么不可以回哈佛尔的家一趟看看哥哥嫂子,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呢?
生:就算是旅行,也可以写信啊。
为什么要好几年不写信呢?
师:对的.只要他不是到月球上旅行,应该都是可以通邮的。
(众笑)
生:我觉得,这封信根本就是说谎。
于勒根本就没有发财!
师:天啊.于勒居然是个骗子!可是同学们,你读了这封信,你怎么评价于勒? 生:我觉得于勒虽然说了谎,但他的心是好的,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师:请说详细一点儿。
生:他不是故意说谎的,从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他很心疼家人,怕家人担心,所以才说谎的。
师:原来于勒的心变柔软了。
除了心疼家人,同学们还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于勒的什么变化?他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哥哥嫂嫂自己又一贫如洗了,然后忏悔请求原
谅啊。
为什么非要这么“绷”起呢?
生:于勒很自尊,他不希望哥哥知道他的现状。
他希望在家人的心中他是一个体面的人,是能够给家族带来荣誉和温暖的人。
他宁愿撒谎也要保留这点儿自尊。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封信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于勒已经变化了,在谎言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温度的于勒了。
第二环节以虚拟的方式体验文本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
生:我会说,弟弟,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生:我会惊诧于勒的变化,被于勒深深地感动,我会和他相认。
生:我会捧起他满是皱纹的手,温暖他,安慰他。
师:啊,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老师很感动。
但是,故事中的菲利普夫妇呢?
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
问题:
(1)请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说说该教学过程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2)说说第二环节教师设计的意图。
参考解析:(1)此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做了适当地引导。
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学生充分结合生活,从这些的确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新课改后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探讨得更深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让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体会小人物塑造的真实面,感悟作者情感,让学生从中习得阅读的方法,领略畅谈的乐趣,锻炼语言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2)对一篇课文来说,若能调动学生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体验,则能让学生深入文本,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或作品人物,最终和文本达到共鸣。
遗憾的是,有一些课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很难和文本达到共鸣。
《我的叔叔于勒》无疑就是一篇离学生生活很远的作品。
所以,按常理说,他们很难真正进入文本。
然而,该教师用虚拟场景的方式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悲与喜。
上述片段中,教师设置了一个虚拟的场景:“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
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于是,学生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设想自己的选择:“一起回家”“相认”“安慰他”等。
在这里,虚拟场景把学生引到了文中,学生以自己的体验来领悟文本,这为下面老师的问题“但是,故事中的菲利普夫妇呢?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做了一个反向的铺垫,从而使课堂以更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学生去探究。
虚拟场景的设计,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引导学生介入了小说,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期待视野,他们期待着课堂或文本是否会按自己的设想去发展,这一切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对课堂学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7.【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完成第16题。
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问题]
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会怎样处理?(20分)
参考解析: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鼓励他们能够自由表达,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该案例中,学生的造句虽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但是教师不假思索地打“×”确实有不恰当的地方。
从这个学生的造句能够看得出来他一定是极富想象力和童真的,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与他人表达交流的习惯,但是该教师的做法恰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一来孩子们可能就会害怕表达,害怕创造,更不用说开发创造的潜能了。
如果我在教学中碰到类似的事情.会表扬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让班上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够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真正把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落到实处。
18.【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如何立意作文》指导课实录,完成下题。
师:请以“风”为话题,选择你自认为适合的一种方法进行立意。
生1:我想到了“思念如风”。
生2:地理课上学到了“风能”。
生3:春风拂面。
生4:暴风吹过,大地一片狼藉。
生5:乘风破浪。
生6:近听八闽“民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