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与朱元思书(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3:与朱元思书
一、(2020·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从:跟、随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许可C.互相轩.邈轩:往高处伸展D.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猛浪若.奔若.士必怒
C.蝉则.千转不穷入则.无法家拂士
D.鸢飞戾天者.宜多应者.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
A.本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第①段中“奇山异水”四字总括全文。
B.第②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直接描写了江水的清澈。
C.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
D.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答案】1.B2.D3.B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B.句意: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
许,表示约数。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给\语气词,同“欤”;
B.副词,好像\连词,如果;
C.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表假设,如果;
D.……的人\……的人;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B.这句话通过写水中的游鱼与水底的细石清晰可辨,表现出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
故选B。
【点睛】译文: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二、(2021·四川乐山·中考真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②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
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殆:几乎。
B.余怜.而售之怜:怜惜,喜爱。
C.以效.兹丘之下效:效仿。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负:依仗。
6.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便宜。
B.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树木繁茂。
D.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7.翻译下列句子。
(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上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案】4.B5.C6.A7.(1)不满十天我就找到两处风景胜地,即使是古代爱好山水的人,或许未能到过这些地方。
(2)(村中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分析】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本句意思是:(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
因此断句
为: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故选B。
5.C.以效兹丘之下: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效:效力。
故选C。
6.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余怜而售之”,即“我”喜欢它。
故选A。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不匝旬,不满十天;虽,即使;或,或许。
(2)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
【点睛】译文:
【甲】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
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
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
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
(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
”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
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
(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
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
(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
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三、【2018年中考广西河池卷】文言文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
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③冬春:冬春之交。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互相轩邈.(高)
B.鸢飞庚天者.(代词,……的人)
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
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套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10.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
11.【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
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答案】
8.A
9.D
10.D
①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②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11.侧面烘托的句子:用“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来烘托山之高;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三峡秋景的清寒幽静。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善于比较,融会贯通。
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
本题A中的“邈”在这里是“向远处伸展”的意思。
故选A。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写法相关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
【乙】文只是单纯的写景游记类散文,并没有托物言志,故D表述不正确。
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句子整体句意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原文的整体意思,并对重点实词、虚词有准确的把握。
翻译时,这些重点词义必须体现准确,整体句意可以意译。
11.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乙】文这样美丽的山水景色,千古以来无人欣赏,今天作者来到这里,喜爱之极,流连忘返。
如果山水像人一样有感情有知觉的话,自己的美这样被人喜爱、被人肯定,一定会象遇到知己一样高兴。
【乙】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
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
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
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四、【2017年中考湖南省衡阳卷】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后面小题。
(10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从.流飘荡②鸢飞戾.天者
1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B.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C.争高直.指直.视无碍D.风烟俱.净湖中人鸟声俱.绝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5.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答案】
12.①随着;②至。
13.D
14.①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②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5.鄙弃功名利禄,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解析】
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戾.”字的释义。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
A:依靠/背着B:独一无二/停止C:笔直地/直接D:都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翻译时要注意该句是不是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要注意加上判断词“是”,倒装句要调整语序等。
还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重点词一定要翻译出来。
文言文翻译要遵守信、达、雅的原则。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反”的通假。
15.试题分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的意思是“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五、(2013·江苏盐城·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
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
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hàngDàng ):天上的白气。
④芥:比喻细微,微小。
⑤①白:酒杯。
16.解释选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1)互相轩邈(2)窥谷忘反
(3)上下一白(4)及下船
17.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18.翻译下列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9.填空和简答。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
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答案】
16.(1)比高(2)看到(3)全,部(4)到,等到每空1分。
17.A
18.(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
(2分,每小句1分)(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
19.(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2分)“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2)示例:湖山夜雪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
(2分)
【解析】
16.“轩”为活用词,其它三个均没有难度。
17.A均为“超过”。
B前“消失”,后“极”。
C前“勉强,后为通假字。
“,D前代词,后为语气词。
18.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横柯”“ 焉”,“横柯”意思是横斜的树枝,“ 焉”是语气词,可译为“哪里”。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19.(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达,既有对山水的赞美,观赏山水的喜悦与陶醉,也表达了对追名逐利之徒的鄙弃。
(2)题目能概括图画的内容或主题均可。
如点明时间,点明景物,点明景物的特征等。
(3)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前文中的句子是以声衬静,后文中的句子则是直接写环境的幽静。
即一个是是间接描写,一个是直接描写。
六、(2012·辽宁大连·中考真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0.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猿则百叫无绝
(3)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2.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20.(1)凭借(依仗)(2)停止(断绝,消失)(3)通“返”,返回(回去)
2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22.(2分)表达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表达对朋友婉言相劝);从侧面衬托了山水的奇异之美。
【解析】
2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
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注意(3)为通假字,各个划线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
的主语才行。
翻译时注意“湍、甚、若、奔”几个关键字,同时注意到语句的通顺即可。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写法的能力。
此处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景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