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理与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文化导刊 2020年12月 第12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12 December 2020
26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机理与路径
王旭 蔡艺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理,并寻找可行路径。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理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形式;具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拓宽友好交往途径;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交往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世界民族体育共建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人类命运共同体;体育文化
Mechanism and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ANG Xu CAI Y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looked for a feasible path.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cludes: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embody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are an effective form of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t has the power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 path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s follows: We should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to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friendly exchanges, promote national sport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to increase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and build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ports around the world.
Keywords: sports management;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a c 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sports culture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TY110)
第1作者简介:王旭,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与体育文史。
通讯作者简介:蔡艺,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史。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文明冲突等问题,中国率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在追求
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
这一世界方案倡导世界
人民共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共享共建,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的构建需跨越国家意识形态等限制,立足于全人类福祉,在文明交流中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打造“并育而不相害”之人类文明新气象[2],建立一个文化共享、和谐包容的文明世界,实现人类文明的百花齐放。
中国作为理念倡导国,不仅首当其冲为其建设提供初步方案,并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彰显大国担当。
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引领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的同时,也应寻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构建路径,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打造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多民族共同发展指向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五千年历史彰显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文化符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其代表符号之一。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这一特殊符号有助于繁荣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幸福感,丰富世界体育文明,推动实现人类文明共同发展。
基于此,本文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的内涵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契合点出发,剖析其具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寻找其促进构建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理
1.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诞生理论基础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和文化”浸润下生长起的文明观表现出中国自古以来的文明追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承载中华民族价值观,因此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使其中诸多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相契合。
其一,蕴含注重德行合一的“和合”精神。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3]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
价值观之一,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倡导的理念,和平是一切合作与发展的前提,在和平基础上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之基本形式,即“和合”。
西方现代体育追求夺冠目标,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深受“仁义”等思想影响,更重视价值选择而非胜负,并发展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赛传统。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和合”意蕴体现在一些项目对于胜负的设置上,以唐代木射为例,其并非以击中木杆的多少来判定胜负,而是以击中标有“仁”“和”等良好德行的红色木杆为胜,选择讲究仁德者胜利,则体现出对于和平理念的倡导;“和合”意蕴也体现在对于武德的倡导上,如传统武术修炼者大多以“仁者无敌”为信条,在修炼中强调“文以德彰,武以德显”,讲求德行合一,将讲求和平绝不恃强凌弱的德行位于首位。
这一武德精神延伸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则体现为中国不因国力强大而称霸,反以和平与合作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核心是以仁释礼”[4],倡导遵守“和合”理念。
习武者在比试之前,通常以拱手礼表达敬意,在比试过程中更重视防守而非进攻。
这不仅体现出习武者的行事准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以和为贵”的精神理念。
其二,蕴含注重培养人之发展的“和谐”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世界为出发点,脱离国别等概念关注于人类自身发展,从这种文明观的内涵和使命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主体多元化[5],其中“人”既作为命运共同体构建者同时又是受益者,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推动人同社会、人同世界的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了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6],人文内涵深刻,注重身心共同发展、讲求内外结合,并致力于寻求人和外界、人与自身在和谐中发展。
这种和谐意蕴在太极拳中体现尤为突出,其动作柔和缓慢,讲求刚柔并济,注重自我修炼与环境的契合,崇尚人与自然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
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发展观的微观表现,也正因其和谐意蕴显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得以用直观形式展现和谐之精神。
27
其三,蕴含注重“公义”精神的规则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尊重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秩序与规则[7],主张建立平等公正的国际秩序。
无论是奥运会还是民族传统体育,规则意识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然而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不同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注重规则,还在传统“义利观”基础上形成对公平和公正的特殊理解。
受墨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讲究正义,呼唤公理,对善恶评判的具体内容就是“举公义”[8],实质就是要培养规则意识。
人们在进行武力展示或比拼时,要率先考虑道德的要求,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9],而不能只追求单纯的技术胜利,在义利观中以义为先。
这种“义”,在古代社会表现为对礼的遵守,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遵守国家间和平与发展的共识,即在平等公正国际秩序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含和平与合作精神,提倡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这些理念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显现出来,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直观表达,也为其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路径打下基础。
1.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形式
民族性特点突出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契合的价值观得以直观表达,使其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形式。
民族,即拥有相同生活习惯的人群长期聚居发展成为的牢固共同体,同一民族因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秉承相同理念和信仰。
而在民族演进过程中,含有本族特点的体育项目逐渐形成,这种项目又通过结合本族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民族的传统体育,因而项目参与者得以将其蕴涵的精神理念展现出来。
另外,由其产生过程得出,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文化“人”化,“人”位于概念中心位置,是传统体育主体的参与者[10],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主体一致,从而促进这一立足于人类福祉的价值观的构建。
体育属性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能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形式的另一原因。
“体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为经纬,二者均蕴含‘共生’精神”[11],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诸多形式中,运动语言具有易沟通性。
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参与同一种运动项目,以同样的身体表现形式,在同样的规则里竞技,不仅增加了交流,更拉近了心理距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涵盖骑射类、武艺武术类、民俗游乐等13类,每一类型都包含有不同民族特色,其中不乏游乐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兼具游戏性质,更以独特的技巧和形式展现出其注重人精神培养的特点。
也正是因为其娱乐性特点,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能为参与者带来丰富的行为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其中所蕴含的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有效形式。
1.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独有的修身养性与健体功能不仅为国人健康贡献力量,更能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发展注入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具有诸多蕴含养生价值与健体功效的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这些项目不仅易于普及和练习,不受器材场地限制,还有助于修身养性,提高身体免疫力,极具健康价值。
此次世界范围内疫情大暴发,我们看到了现代体育的限制性[12],民族传统体育提高人体免疫、强身健体等功能得以在疫情这一特殊时刻发挥作用,这也成为中国抗击疫情率先成功的有效经验之一。
同时,传统体育的养生功法也适用于国外,在英国,健身气功是一项适宜于中老年人的体育项目,“75.88%的受众认为健身气功有健身、养身的效果”[13]。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推动世界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并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从而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其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挖掘有助于丰富人类体育文化,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发展。
太极拳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超越了国家等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民族的体育项目以其独特表现形式和内涵展示着文化之美,展示着其中蕴含的民族特色文化和民族体育精神。
面对丰富的民族体育项目,我国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宝库。
专家学者献言献策,探寻武术的保护方法,寻找其
28
推广和传播的有效方式,以促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14]。
在政策的支持下,民族传统体育濒危项目得到保护,武术、龙舟等主要项目的推广也得到了支持,为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足准备。
除此之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受众基数庞大且覆盖范围广。
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参与人数众多,有着强大的人口基数。
仅其中流传较广的武术就拥有超过7000万人的练习者,随着武术段位制的普及和推广,练习人数逐年增加[15]。
伴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民族传统体育在国外的参与人数也逐年增多,普及国家也越来越广。
武术得到了不同国家练习者的喜爱,太极拳等项目也拥有数量庞大的练习人口。
目前,龙舟运动已经在6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官方组织[16],这也证明民族传统体育在国际体育交流中具有独特魅力,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独特力量。
综上所述,挖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强身健体的价值可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动力,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有利于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在其庞大受众基础上形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能在世界范围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新思路、新实践。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民族性特征与体育属性使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形式,因其项目独特性获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量,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案。
2.1 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拓宽友好交往路径
和平友好是发展之前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精神向度具有友好性特征,民族传统体育中游乐类、观赏类项目在表现形式上又具有友好特征,体验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潜移默化感受共同体精神。
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方面间接传播共同体理念,增强其在国际范围的号召力;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作为国际间交往的纽带,为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等多方位合作提供契机。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路径可沿着由国内向国际的路径进行。
在国内,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民族体育项目推广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增强民族体育项目交流,更能增加凝聚力,提高民族自豪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同时,民族特色运动项目赛事的开展,还能吸引国内外的体育修炼者和爱好者参与其中,如2019年第十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中,吸引了德国、法国、黎巴嫩等国家的太极拳修炼者参与。
赛事不仅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更为旅游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契机,助力经济建设。
因此,政府或机构应积极组织民族体育运动会或单项交流会的开展,鼓励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开民族间、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逐步拓宽交往层面,将友好合作延伸至经济、政治领域。
孔子学院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国际的重要载体。
“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建设“持久和平、繁荣和谐”的世界为宗旨。
”[17]正是因为这种理念与宗旨,世界范围内162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孔子学院超过500所,孔子课堂1000多个,在数量上具有极大优势,在其中推广娱乐性较强的民俗项目,如打陀螺、腰鼓、风筝等,不但易于接受和学习,且兼具趣味性和文化特色,让项目走出去的同时扎根于当地,成为传统项目推广的国际平台。
基于此,应积极发挥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影响力,在其中展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使中国特色运动深入国际社会,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突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健体功效,助力人类健康事业发展。
外交可作为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另一途径。
中国通过体育与多个国家展开友好交往,“乒乓外交”促成中美友好建交,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世界人民提供体育盛宴,以体育为纽带的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成果。
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武术展演让多国领导人领略了中国传统体育的魅力。
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可借助外交力量,依托“一带一路”等政策将其推广到世界范围内,将这个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窗口开得更宽、更大,进一步促进我国人民和世
29
界人民的相互交流[18],通过传统体育搭建起对外交往的友好桥梁。
2.2 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交往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打造“美美与共”的人类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新型文明观的显著特征之一[19]34。
世界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同样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底色,展现出多彩文明图景。
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文化通过传播得以实现[20],应加强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为多元文明互鉴提供动力。
历史实践说明体育文化交流显现出对体育文明发展的推动力量。
在地缘和文化交流的双重因素下,龙舟在临近中国的东亚和东南亚部分国家流行,并成为风靡亚洲甚至世界的项目;中国武术古籍的东传朝鲜是中国武术在东亚的文化转移[21],这种文化转移为朝鲜武艺的发展注入动力,丰富了韩国武艺体系;明朝唐手传至朝鲜和日本,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本族特色的跆根和空手道,二者又逐渐演化为今天备受世界人民喜爱的跆拳道和空手道项目。
由此可见,体育文明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活力,更能为丰富世界体育宝库提供借鉴、注入活力。
文化的双向交流才有意义,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也不应是某一民族的一厢情愿,而是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实现共赢。
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地缘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体育文化交流应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影视等可视化途径实现“线上”传播。
美国利用中国功夫等元素打造的“功夫熊猫”受到了诸多影迷的喜爱,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在影视的载体下,中国传统体育变成了“活”的文化,为交流传播提供了借鉴。
中国也可借鉴美国电影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对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创造力和挖掘能力,让传统文化实现“活态”传播。
由此,应创新保存民族体育文化,使其在网络、影视等媒介下能精准传达其文化意蕴。
积极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利用传媒等载体展开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力量。
国家间也可共同建立民族文化交流的网站和线上平台,使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交流更加便捷直观,通过交流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共生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文明繁荣。
2.3 在世界民族体育共建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以全人类利益优先之新型全球文明观[19]32,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视域下,通过项目推广拓宽国际间友好交往的路径,通过民族体育文化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应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和合”等共同体理念推向世界,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以往实践中获得的优势和力量,并鼓励世界各民族参与其中,使民族体育领域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蓄推动力量。
保持体育文明多样性为共建提供基础,中国成立体育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并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可尝试将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形成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之中国标准,为其他国家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同时,中国也应吸纳别国体育文化保护先进经验,并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和储存介质对濒危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影像采集和数字化存储,多途径保护体育文明多样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类型丰富,且有较多的练习人口,所以在共建世界体育文明过程中,中国要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力量优势与大国表率,在推动全人类健康发展进程中提升项目优势,并尝试建立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核心的世界民族体育合作平台。
目前,中国已尝试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基于此,民族传统体育领域也可借助政治、经济等力量寻求国际间的多方交流和合作,世界各民族体育在合作中发挥本民族体育的优势和特色,合力打造民族间文明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3 结语
伴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和实践体系的丰富,其构建路径也涉及越来越多维度。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文化特殊优势,在其精神层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文明观相融相通。
经过
30
不断发展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促进人类健康、丰富人类文明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同时,因其体育属性和娱乐项目存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易于推广和接受的有效形式,其承载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路径。
其推动路径为:以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依托,促进国内国际间友好交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和平基础;以民族体育交流为契机,延伸至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加推动力;推动世界体育合作共建,并致力于全球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打造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依托的全球合作平台,在民族体育合作与共建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
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前线,2012
(12):6-25.
[2]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
2017-01-18(2).
[3] 习近平同志2013年1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J].理论学习,2013
(3):1.
[4] 刘少英,史永.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礼仪文化[J].体
育学刊,2013,20(4):120-123.
[5] 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
理的中国方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6):1-7.
[6] 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
体育科学,2006(8):66-70.
[7] 丛占修.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现实与意蕴[J].理
论与改革,2016(3):1-5.[8] 刘丽琴,蓝照光.墨子体育精神的内蕴及当代价值
[J].广西社会科学,2016(1):60-63.
[9] 郑小九.论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公平竞争精神的差
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14.
[10] 崔乐泉.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兼论体
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3):41-43.
[11] 于思远,刘桂海.体育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机
理与路径[J].体育科学,2019,39(9):82-88.
[12] 鲍明晓.“新冠疫情”引发的国际政治变动对全
球体育的影响与中国体育的应对之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3):1-5.
[13] 华桦.健身气功在英国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
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64-67. [14] 平少康,王震.口述史视角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3):44-48.
[15] 《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发布
[J].中华武术(研究),2016,5(9):6-11.
[16] 隋文杰,王永顺.中华龙舟运动海外发展的困境
与出路——基于全球华人龙舟培训班学员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7(9):15-19.
[17] 姜广义.试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新路
径——孔子学院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 27(11):21-24.
[18] 祝莉,唐沛.中国体育外交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2):140-145.
[19] 田江太.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新型全球性文明
的开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3(2):27-35.
[20] 居延安.关于文化传播学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
报(社会科学版),1986(3):49-55.
[21] 蔡艺,郑燕.中国武术古籍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
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8):51-56,64.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