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习俗贴秋膘是什么意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秋习俗贴秋膘是什么意思
立秋习俗贴秋膘是什么意思
立秋的民俗相当丰富。

如"贴秋膘',也就是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焖肉、红烧肉等。

一些地方还流行"啃秋'习俗,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我国民间有立秋之日吃西瓜、吃秋桃等"啃秋'的习俗,意在用西瓜"啃'去暑气,"啃'掉"秋老虎',迎接凉快的秋季。

人们信任立秋时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整个秋天不生病。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防疟疾。

其他还有吃水饺、祭祀土地神、插戴楸叶等习俗。

那么究竟什么是贴秋膘
实际上在酷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

一旦立秋,虽仍旧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究竟凉快的秋天快要到了。

于是就开头萌发了
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方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我国民间有"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的习俗。

但是在专家眼里,立秋"贴秋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否则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有害健康。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很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

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

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

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
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方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

这一天,一般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养分耗损不少。

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的热量过低,则易导致肥胖。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徐大成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贴秋膘'最早传于北方,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

而江南立秋后,天气不会立刻转凉,暑湿还比较重。

这时人的脾胃功能仍旧不是很好,假如这时"贴秋膘',就显得"水土不服了',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反而更简单诱发感冒、便秘、发热,所以在早秋进补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人们信任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
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开痢疾。

此外,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退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贴秋膘'三类人群要留意
由于长江以南的气候特点,今年秋后还有一伏,三
伏天还未过去,"秋老虎'还会连续发威,特殊提示以下三类人,"秋膘'要缓贴,别焦急。

1、脾虚患者。

脾虚的人经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伴侣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2、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伴侣,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

这类伴侣进补前肯定要留意清胃中之火。

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老年人及儿童。

由于消化力量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

因此,在进补前应
注意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立秋吃什么?
1、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

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终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凉爽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凉爽糕是必不行少的传统习俗。

何为凉爽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
倒在碗里。

待其次天早上,结成一整块。

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凉爽爽口、酸甜开胃。

4、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

人们信任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5、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需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许多地区的民俗带
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

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7、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

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8、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

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当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不过,很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留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殊食补。

9、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好玩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

假如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

所以每到立秋,有阅历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猜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10、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

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

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

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11、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

假如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

假如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在淮安,湖上渔民也
有立秋称水之习,依据水质轻重,推想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12、吃鸡蛋
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

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常常发生蝗虫灾难,在立秋当天农夫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逐蝗虫。

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