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舆论引导的紧迫性和具体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舆论引导的紧迫性及具体策略
杨昌龙
一.舆论引导的定义
现代的舆论(Opinion Publique)概念始于1762年,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把“公众”和“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起来表示“舆论”。
卢梭认为,舆论即公意,公意是公众意见最大公约数。
舆论引导是指政党、组织、企业针对特定社会舆情,依据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来设置议题,引导公众社会信念、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舆论引导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调控性、互动性和艺术性特征。
舆论引导的实质是用新闻舆论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观点改造公众的立场观点,简言之,就是导致公众“态度的改变”。
二.商业银行舆论引导的紧迫性
舆论引导是舆情应对管理极为重要的模块,也是舆情管理的关键环节。
原因在于:
1.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导致“把关人”作用削弱,舆论出现“失控”
“把关人”是保证信息准确、舆论正确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来都对媒体的健康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人人皆媒体”特性,面对蚂蚁雄兵式的意见表达,使得“把关人”如同虚设,导致信息出现多源头、多版本的“失控”局面,受众舆论方向也将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与多变性。
实际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如此多的网民,要发出统一的声音,也是不现实的。
而社会化网络的弱控制性,为虚假信息、谣言、提供了土壤。
如果不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加以过滤和控制,不对网民的信息发布和接收行为加以引导,势必对银行的品牌声誉造成极大的伤害。
如2006年6月衡阳城商行挤兑事件,以及2014年6月江苏射阳农商行的挤兑事件,都是因为一句不实报道或谣言导致的。
2.当前网民年轻化特征,导致舆论的激进和偏差
据调查显示,我国网民的主体是年轻的群体,喜欢求新求异,当大家聚成群体时,在部分意见领袖的簇拥下,就难免出现暂时性的理性缺乏,出现不问是非的道德审判,导致舆论的激进与偏差。
如银行服务中的某一细节,经过网民的爆料,往往引起舆情发酵,迅速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
如发生在西安某银行的“为改密码,七旬老人担架抬入银行”事件,一时间网民情绪高涨,纷纷职责银行,给银行带来极大的声誉损失。
3.当前媒体环境,也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重视舆论引导
客观上讲,媒体的快速发展加上媒体市场化的变革趋势,导致媒体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也迫使部分媒体和记者为追求点击率、独家报道、第一发稿而降低对新闻客观中性的恪守和对新闻内涵的挖掘。
更有部分媒体为了缓解生存的压力,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放弃职业道德,不惜捕风捉影胡编乱造,换取额外收益。
这些都迫使商业银行管理者不得不重视舆论引导工作。
4.媒体“议题设置”的特性,使得舆论引导应该是舆情应对管理中的常规性工作
议题设置(agenda setting)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主要强调的是媒体的社会影响。
大众媒介能通过议题设置来巧妙地引导舆论,它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或社会情绪。
也就是说,任何媒体的报道都是在“舆论引导”,这是客观存在。
而商业银行要想使得媒体报道内容正是企业所思所想,就势必需要对媒体报道进行再引导和再“议题设置”。
舆论引导应该是舆情应对管理中的常规性工作。
三.舆论引导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在认识上,有效的舆情引导需要正确处理如下几大问题:
●全部和大多数的关系。
舆论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证明,要获得民众100%支持或反
对是不可能的,人群中一定充满着各种意见和声音——支持、中立和反对。
舆论
引导的目的不是要受众100%的支持,而是争取中立的人更多的支持,也就是“支
持你的人越来越多,反对你的人越来越少”。
●堵与疏的关系。
多个案例经验证明,封堵消息并非不可行不可为,而是效果不佳。
部分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或银行业敏感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害怕事实真相暴露、
矛盾升级,首先想到的是封锁消息、删帖和堵塞言论,能掩则掩,能盖就盖,有
的甚至不惜利用媒体关系或其他手段进行干预,但鲜有真正堵得住的,却往往是
事与愿违,延误了处置的最佳时机。
“疏”便成了重要渠道。
对银行来说,需开拓
多渠道吸纳消费者意见,变“堵”为“疏”,搭建企业与消费者沟通渠道。
●事件本身和公众舆论的关系。
在危机应对中,有些企业重视突发事件本身,却往
往忽视舆论走向。
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即:“事件我们已经处理好了,网上管它怎
么说去吧”;“事件我们已经处理得近乎完美了,公众还能说什么”。
这是错误观念,
在处置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伴随着舆论引导,即让快速将事件处理进
展、结果,及时通告媒体,满足大众知情权。
四.舆论引导的“三字经”
笔者认为,舆论引导必须突出一个“我”字。
1.有我在
与遇事第一时间想的是“封锁消息”、信奉“沉默是金、任凭媒体轰炸,我自岿然不动”、“躲猫猫”的躲避政策、“掩耳盗铃”的自欺的不同,有效舆情引导的第一点是当遇到对自己不利舆论的时候,勇于站出来,第一时间“认领”该事件,表明此事与我相关,这件事情上“有我在”。
认领事件的意义在于表明企业的存在,让媒体和公众知晓该事件企业已经知道。
一是表明企业对该事件的重视。
另外,给媒体一个渠道,让媒体明白该事件有一个落地,而不是悬在空中。
第三,为企业争夺舆论主动权和制高点提供了基础。
2.听我说
首先,要表明态度,即愿意站媒体和公众角度思考问题,给出结果。
也只有这个态度,才能让媒体、让消费者愿意听下面企业说的内容。
如果说不出这个态度,后面说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在舆论引导的战争中,“以情感人”效果往往好于“以理服人”,“晓之以理”往往不如“动之以情”。
如何说,说什么,要把握几个原则:
●“早点说”,而不是晚点说
●“主动说”,而不是逼着说
●“一次性说”,而不是陆陆续续、断断续续的说
●“敢说话”,正视现实,忌回避问题,甚至为了转移舆论,颠倒黑白,“把坏事强
说成好事”
●“会说话”,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会“抢旗帜”,争夺民众心理空间
●“一起说”,别自己一个人说,最好让有公信力的人说
●“诱着说”,而不是强说硬说
3.跟我走
商业银行网络舆论的信息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二是媒体,三是公众。
舆论引导的过程,实际上是争夺“话语权”的过程。
这三方形成了三圈相交的关系,交集度越大,社会舆论所达成的共识越高,事态就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反之亦然。
“大众媒介影响和指导社会舆论,主要通过提供大量的经过精心选择的潜在读者阅读定势的报道,通过天长日久、持之以恒的日常报道,而不是主要依赖编者的直接劝说”。
当受众从新闻媒介中多次接触同类的事实,自然会由这些事实的共性作出同一判断,对现实问题得出一致的结论。
这种由事实形成认识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舆论引导是一点一滴产生效应的。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认为:“公众不是去读新闻,而是去读新闻中所暗示的那种行动的方向。
”
舆论引导应该是通过一系列技巧,通过媒体向受众传达自己理念,不断扩大三者交集的过程。
是通过不断给受众“喂料”,渐进的改变他们的想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受众自己的口说出舆论引导者想说的话。
一句话,舆论引导的最高境界是让别人“跟”着你走,而不是你牵着别人走,更不是逼着别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