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孕药与异位妊娠发生的Meta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急避孕药与异位妊娠发生的Meta分析
许晶;莫念;白慧明;郭荣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紧急避孕药与异位妊娠发生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和维普(VIP)数据库.由2名研究者单独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NOS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用软件RevMan5.3作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病例对照文献,其中病例组2743例,对照组43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服紧急避孕药异位妊娠发生率合并效应量
RR=2.45(95%CI:1.07~3.63),即口服紧急避孕药发生异位妊娠是正常妊娠的2.45倍,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5,P<0.01).结论:口服紧急避孕药是导致异位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期刊名称】《沈阳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9)003
【总页数】4页(P258-261)
【关键词】紧急避孕药;异位妊娠;左炔诺孕酮;米非司酮;Meta分析
【作者】许晶;莫念;白慧明;郭荣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武汉 430060;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武汉 430060;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武汉 430060;湖北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22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据受精卵在子宫体腔外种植部位不同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和宫颈妊娠。
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1]。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2],发病率约为2%[3-5],且呈逐年增加趋势[6-7],发病年龄也越来越
年轻化[8]。
因此,研究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对减少其发生有重要意义,以期有效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本文采用综合Meta分析方法对口服紧急避孕药和异位妊娠的发生风险作出客观的评价,为更好地防治异位妊娠提供依据。
1.1 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 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和维普(VIP)数据库。
按照PICOS策略制定检索式,中文文献以中国知网为例,具体检索策略为“SU=((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紧急避孕药+左炔诺孕酮片+米非司酮片+复方左炔诺孕酮片))”,英文检索词以“ectopic pregnancy”、“tubal pregnancy”、“ovarian pregnancy”、“abdominal pregnancy”、“broad ligament pregnancy”、“cervical pregnancy”、“emergency contraception”、“left acetylene progesterone tablets”、“Mifepristone tablets”、“compound left acetylene progesterone tablets”分别或合并检索。
1.2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异位妊娠患者,符合第8版《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2)研究类型:独立的病例-对照研究试验;(3)干预措施:口服紧急避孕药;(4)对照方式:病例对照;(5)结局指标:异位妊娠发生例数;(6)文献报道数据完整,病例组和对照组观察数据明确;(7)语言:中文和英文;(8)
检索时限:检索截止至2016年5月1日;(9)排除:用紧急避孕药治疗异位妊娠,而不是研究异位妊娠和紧急避孕药的关系。
1.3 数据提取由2名研究者单独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若意见产生分歧,则第3人介入进行商讨。
根据设计的“资料提取表”纳入文献中的基本信息,包括文章名、作者、发表年份、出处、总例数、病例组和对照组人数、年龄、病程、干预措施、对照方式、诊疗标准、疗效判定标准、结局指标、不良反应、数据等,并对所用的文献进行编号整理。
1.4 文献质量评价根据NOS评价标准对病例-对照研究制定8条评价标准,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包括病例确定是否恰当,病例的代表性,对照的选择,对照的确定,组间可比性,暴露因素。
1.5 数据分析用软件RevMan5.3作Meta分析。
计数资料用相对危险度(RR)表示,计算95%CI。
用I2值判断纳入研究的异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I2值在0~24.9%,25%~49.9%,50%~74.9%,75%~100%分别表示异
质性为零、低、中、高[9-10]。
当P≥0.10,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反之存在异质性,则用Meta回归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异质性的来源。
若不能排除临床异质性,则选随机效应模型[11]。
首次检索出文献498篇,经评价者剔重、仔细阅读文题、摘要、全文后,最终纳
入14篇病例对照研究[12-25]。
文献筛选流程图及结果见图1。
2.1 纳入文献特征纳入的14篇病例对照研究均为中文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从2008年[23-24]至2015年[12],病例采集时间最早在2002年[15],最晚在2013年[25]。
14个研究的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量均大于50,均以正常妊娠为对照组,共4 320例,异位妊娠为病例组,共2 743例,通过回顾性调查,明确
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暴露于口服紧急避孕药。
英文文献中没有口服紧急避孕药与异位妊娠发生的病例-对照研究,有关口服紧急避孕药与异位妊娠发生的均是个案论述,所收集到的4篇英文文献中描述的是口服避孕药,与题目不一致,故给予排除。
见表1。
2.2 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14个报道口服紧急避孕药与异位妊娠关系的病例-对照
研究[12-25],按照NOS评分分为2个亚组,NOS≥7分为高质量(n= 7),NOS<7分为低质量,两亚组间异质性I2= 76.4%,说明亚组间存在异质性,高
质量组不存在异质性,低质量组存在高度异质性,总体合并后异质为I2=81.00%,P<0.01,表明总体间存在异质性,低质量文献为异质性来源之一,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
合并后RR=2.45(95%CI:1.07~3.63),检验效应量Z=4.45,P<
0.01,表明口服紧急避孕药后发生异位妊娠是正常妊娠的2.45倍,说明口服紧急
避孕药是导致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之一。
结果见图2。
2.3 发表偏倚本研究以漏斗图来检测发表偏倚,漏斗图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或纳入的低质量研究导致漏斗图的不对称性。
见图3。
口服紧急避孕药是导致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之一。
紧急避孕药主要有雌孕激素复方制剂、单孕激素制剂及抗孕激素制剂3种。
孕激素类有效成分多为左炔诺孕酮,
抗孕激素类有效成分为米非司酮。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颈黏液性状,使精子不易穿透;改变子宫内膜形态与功能,不利于受精卵着床;改变子宫和输卵管的活动方式,阻碍受精卵的运送等过程发挥避孕的作用。
口服紧急避孕药导致异位妊娠的可能机制:(1)抗孕激素制剂米非司酮通过与孕激素竞争受体,使体内孕激素下降,从而使雌激素的水平相对增高,雌孕激素的改变即可导致输卵管的功能障碍,改变胚胎的运输,导致胚胎的异常植入[26-27]。
(2)高效孕激素从
子宫内膜水平可以阻止胚胎的着床和植入,及通过修改整合素分子和甾体受体干扰子宫内膜,减少囊胚的着床能力,这就使避孕失败后可能发生异位妊娠[28-29]。
(3)抑制输卵管纤毛摆动频率,抑制上皮纤毛生长,所以卵子排出后,运送过程受到限制,从而发生异位妊娠。
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服紧急避孕药后发生异位妊娠是正常妊娠的2.45倍(RR=2.45,95%CI:1.07~3.63),说明口服紧急避孕药是导致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之一。
国内有报道口服紧急避孕药后导致的最重要不良反应可能是增加了异位妊娠的发生率[30-31]。
国外也有研究显示10%左右口服紧急避孕药失败者有发生异位妊
娠的可能[32]。
另外,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流产史、盆腔感染史、输卵管手
术史、异位妊娠史以及紧急避孕是异位妊娠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剖宫产术、不孕与辅助生殖等也可能与异位妊娠的发生有关[33-36]。
所以口服紧急避孕药避孕失败后,尤其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警惕异位妊娠发生的风险。
紧急避孕药在我国作为非处方药供应,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不能正确掌握使用时限、次数、剂量及代替常规避孕方法等情况下容易引起此疾病的发生。
因此,提高青春期及育龄妇女的意识以及引导其正确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4-65.
[2]潘金秀,华代凤,章桂云.影响异位妊娠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14-16.
[3]许华,朱瑾.异位妊娠的诊治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8):627-629.
[4]Pridjian G,Puschett JB.Preeclampsia.Part1:clin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 considerations[J].Obstet Gynecol Surv,2002,57(9):598-618.
[5]麦晓帆.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308-1309.
[6]王志敏.异位妊娠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33-534. [7]张碧云,罗喜平,彭秀红,等.1996~2005年异位妊娠发病趋势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61-163.
[8]谢莉玲,唐良萏.不同时期异位妊娠发病相关因素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31(3):427-429.
[9]Higgins JPT,Thompson SG.Quantifying heterogeneity in ametaanalysis
[J].StatMed,2002,21(11):1539-1558.
[10]Higgins JPT,Thompson SG,Deeks JJ,et al.Measuring inconsistency in meta-analyses[J].BMJ,2003,327(741 4):557-560.
[11]Der Simonian R,Laird N.Meta-analysis in clinical trials[J].ControlClin Trials,1986,7(3):177-188.
[12]陈静,邱俊,滕银成,等.异位妊娠与避孕方法使用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7(5):45-47.
[13]尹耀东.112例宫外孕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1):
78-80.
[14]谢秀媚.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54-3256.
[15]张晶,王艳华,宋桂英,等.异位妊娠发病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14):2170-2171.
[16]邓庆珊,宋绿茵,李慧,等.异位妊娠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J].华夏医学,2012,25(5):698-700.
[17]谢芳.异位妊娠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3):63-64.
[18]陈丽霞.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34-135. [19]王梅梅,董白桦,郝翠芳,等.异位妊娠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11,20(1):50-51.
[20]李英.影响异位妊娠因素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5):672-674.
[21]左俊姣,郭海雁,王子琴.影响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4):459-461.
[22]周小兰.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2):718-719.
[23]刘美成,刘冬成.引起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J].医学创新研究,2008,5(14):73-74.
[24]庞茵.异位妊娠相关因素病例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33-34. [25]周慧英.异位妊娠113例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3):49-50. [26]Chi I.The safety and efficacy issues of progestin-oral contraceptives an epidemiologic perspective[J].Contraception,1993,47(1):1-21.
[27]付娟,石红,逄健.口服紧急避孕药后异位妊娠29例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3):138-139
[28]杨蕾,赵纯全.异位妊娠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7,36(13):1325-1327.
[29]谢海霞,常淑芳,孙江川.紧急避孕药与异位妊娠关系的Meta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5):373-376.
[30]张宏英.异位妊娠发生率上升的病因分析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21):31-32. [31]赵虹,韩丽晖.紧急避孕后输卵管妊娠9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7,29(2):
118-119.
[32]Bamhart KT,Sammel MD,Gracia CR,et al.Risk factors for ectopic pregnancy in women with symptomatic first-trimester pregnancies[J].FertilSteril,2006,86(1):
36-43.
[33]苏松,李力.异位妊娠危险因素及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10):787-789.
[34]谭爽.427例异位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 [35]李琪.218例异位妊娠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36]Karaer A,Avsar FA,Batioglu S.Risk factors for ectopic pregnancy:a case-controlstudy[J].Aus N Z JObstetGynaecol,2006,46(6):52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