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后运用体位管理促进产程进展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产后运用体位管理促进产程进展的临床观察作者单位:524037 广东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李诗
目的探讨“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中运用体位管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0例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足月初产妇进行产程的观察。

观察组自然分娩(体位管理)100例,对照组自然分娩(未行体位管理)100例。

结果两组的产程进展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产妇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程中产妇体位管理,可缩短产程,提高顺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

标签:产妇;体位管理;产程进展
为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的需要,保证母婴安全,给产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笔者所在医院在“一对一”陪伴分娩中运用体位管理,密切观察产妇体位与产程的关系,发现体位对提高分娩质量,确保母婴安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分娩的38~42周的初产妇200例,实施体位管理,产妇年龄24~35岁,均为单胎、头位,胎儿体重在2500~3500 g。

分娩前无严重并发症、合并症,无头盆不称及产道异常情况。

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及对照组100例。

1.2 方法
1.2.1 观察组产妇从临产开始至宫口开大5 cm时取自由体位[1],可在助产士的监护下进行室内活动。

宫口开大5 cm时,经四步触诊、超声检查、阴道检查胎儿的方向,确定胎背方向,排除头盆不称,然后取胎儿脊柱同侧卧位。

宫口开全后采取膀胱截石位,抬高产床靠背30°~45°,双腿充分屈曲、外展。

双足蹬于产床两侧脚架上,双手放在产床两侧手柄处,配合用力。

1.2.2 对照组未做体位指导,产妇从临产开始在助产士的监护下取自由体位,至宫口开大3 cm时,让产妇采取常规体位[2],即仰卧位或侧卧位。

宫口开全后,采取仰卧于产床,两腿屈曲分开,直至分娩结束。

两组产妇除体位不同外,产程、护理及观察内容相同,且均提供“一对一”的助产士陪伴分娩服务。

1.3 体位
1.3.1 自由体位卧、走、立、坐、跪、蹲。

卧:左右侧卧、半卧等;走:下床在室内或附近走动;立:站在床尾,以床尾扶栏为支撑扶手,臀部左右摇摆;
坐:可正坐也可反坐,用枕头垫在背部与椅背之间;跪:双脚分开跪在床上,臀部翘高;蹲:双手扶床沿或扶椅,两脚分开蹲在地上。

1.3.2 常规体位仰卧位或侧卧位。

1.4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平均时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产程、第2产程所需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管理可明显缩短第1、2产程。

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程平均时间比较(n)
2.2 两组产妇产后2 h出血比较对照组产后2 h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比较n(%)
2.3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n(%)
3 讨论
“一对一”全程陪伴者付出非常大,产妇生产过程漫长,平均需要10余小时监护。

对临产产妇实施体位管理,可促进产力、产道、胎儿相互协调,加强宫缩,促进产程进展,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起积极作用。

3.1 产妇在第一产程临产初期至宫口开大5 cm,“一对一”陪伴分娩指导产妇自由体位,可缩短产程。

产妇取半卧位时,由于加大骨盆倾斜角,使胎头更适应骨盆入口平面,有利于胎头下降入盆。

取坐位时,子宫离开脊柱趋向腹壁,胎儿纵轴与产轴相一致,借助胎儿重心和地心引力,使胎儿对宫颈的压力增加,反射性地引起有效宫缩,使宫颈口扩张,加快产程进展。

产妇在助产士监护下室内走动,指导其进食、排便,不但能降低产妇精神紧张,而且有利于胎头压迫宫颈,反射性地引起更好的宫缩。

取站立姿势时,臀部左右摆动,能使胎儿在骨盆内顺着产轴下降,加速产程进度。

产妇宫口开大5 cm时,胎儿头部进入中骨盆,产妇取胎儿脊柱同侧侧卧,可使胎头以最小幅度旋转,因为胎儿的重心在背侧,在羊水浮力和胎儿重力的作用下,胎儿背向前移动,带动胎头枕部向前旋转,随着产程的进展,胎头逐渐下降,胎方位会朝着最有利的枕前位旋转,这样,胎儿内旋转的空间增大。

表1显示,观察组第1、2产程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观察组对产妇实施了产时特殊体位护理,产妇取半坐卧位(抬高产床靠背30°~45°)的膀胱截石位,可使增大的子宫对下段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压力减少,回心血量增加。

胎盘血流量增加,胎儿血氧增加,可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表3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抬高产床靠背30°~45°,两脚向上屈曲,紧靠腹部并充分外展,使产妇使用腹压用力有支点,正确地屏气用力,避免了不正确地使用腹压而消耗体力,并且改善了骨盆径线,增大其空间,使胎头下降阻力减少,有利于胎儿娩出,降低手术产率。

表1显示,通过体位指导,观察组产妇第2产程时间明显缩短。

3.3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其中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是其重要原因。

产妇产程延长、精神紧张、体力消耗是引起宫缩乏力的全身性因素。

手术产、阴道助产可导致软产道裂伤的增加。

产妇临产后运用体位管理,可以缩短产程、缓解产妇紧张情绪、减少体力消耗,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3]。

表2显示,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

3.4 过去产科医护人员对临产产妇缺乏体位管理的意识,为方便观察产程,听胎心音和接生,让产妇采用传统常规体位分娩模式(仰卧位)。

表1显示,仰卧位分娩姿势,使骨盆可动性受限,内产道相对窄小,胎头下降受阻,而使产程延长。

仰卧位分娩时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髂动脉,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可引起胎盘循环障碍,造成胎儿缺氧,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性。

笔者发现,自然分娩的产妇,临产后运用体位管理,效果好。

通过临产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结果是“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中,体位管理分娩模式优于传统常规体位分娩模式(仰卧位)。

临产后运用体位管理,增强了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可缩短产程,提高顺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令母婴更加安全。

同时还减少了“一对一”全程陪伴者(助产士)的工作强度,节省了时间。

这样,既满足产妇的需求,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产时的服务质量,也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意度。

参考文献
[1]梁小珊,田梅枝,陈梅娇.“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运用自由体位的临床效果.临床护理杂志,2005,4(3):26-28.
[2]赵霞.探讨适宜体位在分娩时的临床意义.中外医疗,2010,(14):102-103.
[3]刘家琼,黎雪浓.体位指导在枕横位产妇产程中的应用.当代护士下旬刊(专科版),2010,5:63-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