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笔记
第一首:
《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出生于772年,卒于842年,是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曾担任太子宾客,因此被世人尊称为“刘宾客”。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
他的诗歌作品刚健豪迈,清俊明朗,被誉为“诗豪”。
此外,他的散文作品也长于说理,传世的《刘梦得文集》就是他的散文作品集。
背景资料: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改革,然而改革失败后,他被贬到外地担任官职长达二十多年。
到了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了白居易。
在宴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作为答谢,刘禹锡创作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歌解读:
1.这首古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遭遇政治挫折后的内心感受,包括苦闷、抑郁和不平。
2.诗人以“积极乐观”为主题,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又表现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3.这两句诗运用了典故的写作手法,包括“闻笛赋”和“烂柯人”。
诗人表达了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这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
4.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以“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
尽管原意是表达身世的愤懑,但它们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并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后人用这两句诗比喻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中心思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情感。
同时,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第二首: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
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
向一作:偏向)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亦称苏东坡,祖籍眉山(今属四川)。
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不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更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苏轼的词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引领了豪放派词风的先河,作品风格豪迈、雄浑。
他的词作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折,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此外,苏轼还对政治、哲学、历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立,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人文精神。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化、艺术、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一词,创作于丙辰之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职位,面临着政治上的失意。
同时,因与其弟苏辙久未见面,中秋月圆之时,心情格外抑郁惆怅。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
文体知识之词: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文体,通常由词牌名来标识其对应的曲调乐谱,例如“菩萨蛮”或“沁园春”等。
每首词通常分为两段,这是由于音乐上的停顿所决定的。
词的韵位与音乐节奏密切相关,因此随着音乐的变化,韵位也会有所不同。
此外,词的句式长度各异,因此也被称为长短句。
诗歌解读:
1.这首古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间的留恋,表现了诗人的乐观旷达之情。
在诗的上阕,诗人表达了对天上生活的向往,但又对人间生活充满留恋。
下阕则表达了诗人对月怀人的情感,并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为结尾。
2.诗人以“积极乐观”为主题来创作这首诗,通过描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间的留恋,表现了作者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
这种乐观旷达之情是建立在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
3.词人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词人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然而,当词人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他又犹豫了,“又恐”表现了他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4.这三句诗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感叹和悲伤了。
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胸怀旷达的一面。
诗人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比喻人生的悲欢离合,告诉人们在面对人生中的离合悲欢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要过于悲伤和抱怨。
这也是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体验的体现。
主旨情感:
《水调歌头》的上阕描绘了词人既向往天上生活,又对人间充满留恋的矛盾心理。
下阕则表达了词人对月的怀念,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为结尾,展现出作者从内心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首: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同:馐;直同: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碧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至762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字是太白,别号青莲居士,有时也被称为谪仙人。
他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与杜甫并驾齐驱,被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作继承和发扬了楚辞、乐府诗以及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他的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秋浦歌》等,这些作品备受后人的赞誉和传颂。
写作背景:
《行路难》(其一)是乐府古题,李白曾以此为题创作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该诗写于天宝三载(744),当时李白因遭受排挤而愤然离开长安。
诗歌解读:
1. 《行路难》(其一)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遭受政治挫折后,心中那份苦闷、抑郁和不忿。
2. 诗人以“积极乐观”为主题,通过描绘“行路难”来展现人生道路的曲折,同时表达出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3. 开头两句运用夸张和对偶手法,极言朋友为李白所设宴席的丰盛华美,营造出欢乐的气氛;欲抑先扬,为下文写苦闷茫然的心绪做铺垫;同时也表现出朋友对李白的深厚情谊。
4. 诗人通过连续使用“停”、“投”、“拔”、“顾”这几个动词,展现出他内心极度苦闷、失望和无奈的心情。
5.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中,“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豪迈的气势和乐观的精神。
这两句诗是全篇的最强音,也写出了作者的执着、豪迈之情以及要实现远大抱负的决心。
主旨情感:
在遭受政治挫折后,诗人内心充满了苦闷、抑郁和不平。
《行路难》(其一)这首诗以“行路难”为引子,描绘了人生道路的曲折与崎岖,同时也展示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在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执着追求的信念。
整首诗语言严谨、稳重、理性、官方,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