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分娩.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和极性
3.缩复作用
体部收缩,肌纤维 缩短变宽,重新松驰时不能完全恢 复到原来的长度。 缩复作用使宫腔内容积逐渐缩小, 迫使胎先露下降及子宫颈管逐渐展 平。
(二)腹肌、膈肌收缩力(腹压):第
二产程的重要辅助力量。宫口开全后, 胎先露部或前羊水囊压迫骨盆底组织及 直肠,反射性地引起排便动作,产妇主 动屏气,腹肌及膈肌强力收缩使腹内压 增高。 (三)肛提肌收缩力:协助胎先露在骨 盆腔内旋转作用;当胎头枕骨露于耻骨 弓下缘时,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
二、产道
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 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一)骨产道 通常指真骨盆,骨 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三个平面
骨盆入口平面:四条径线
(1)骨盆入口平面——横椭圆形
①入口前后径:约11cm。 (真结合径) ②入口横径 :约13cm。
③入口斜径 :约12.75cm。
中骨盆平面
4.肛门检查
(一)目的 了解宫颈软硬度、厚薄、 扩张程度、是否破膜、骨盆腔大小、胎 先露、胎位及先露下降程度。。 (二)方法
5.阴道检查
(1)了解骨盆形状及内径大小; (2)确定胎位及宫口扩张程度; (3)寻找胎儿宫内窒息原因; (4)破膜并观察羊水的性状。
五、第二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1)子宫颈管消失 临产前长约2cm, 临产后子宫颈管形成漏斗形,此时子宫 颈外口改变不大。随后,子宫颈管逐渐 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 (2)子宫颈口扩张 临产前宫颈外口 仅容 1 指尖,随产程进展,宫颈口开大, 至开全(10cm)。
子宫颈管消失与子宫颈口扩张步骤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衔接(半俯屈、枕额径、右斜径)
二、下降
胎头沿骨盆轴下降。贯 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中,可作为判断 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降过 程中发生俯屈、内旋转、仰伸、复 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三、俯屈
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 盆腔后,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枕 部遇到肛提肌的阻力,借杠杆作用 进一步俯屈,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 经(11.3cm)为枕下前囱径(9.5cm)
(2)中骨盆平面 是骨盆腔内的最窄平
面,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 ①中骨盆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至 骶骨下端连线。平均值约为11.5cm。 ②中骨盆横径 两坐骨棘之间的距 离,平均值约10cm。
(3)骨盆出口平面
两个三角平面
组成。 ①出口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 至骶尾关节的距离(9.5cm)。 ②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 9cm。 ③后矢状径:9 cm ④出口横径+后矢状径应> 15cm。
1.胎头颅骨
顶骨:2 额骨:2 颞骨:2 枕骨:1 颅骨间缝隙称为颅缝,两颅缝交会处 较大空隙称囱门。
胎儿颅骨及颅缝
2.胎头径线
①双顶径: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 约为9.3cm; ②枕额径: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 离,11.3cm; ③枕下前囱径:前囱中央至枕骨 隆突下方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5cm ④枕颏径: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囱 顶部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3.3cm。
胎头构造及各径线图
(二)胎位
头位时,可检查矢 状缝及前、后囱确定胎方位。 (三)胎儿畸形 脑积水等
四.精神心理因素
第三节
分娩机制
概念:指胎儿通过产道娩出时,为 了适应产道各个部分的大小及形状以及 骨盆轴的走向,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转动 动作。
一、衔接
胎头双顶经进入骨盆入口平 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 坐骨棘水平,
第二节 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产力 产道 胎儿 精神心理因素 如能相互适应,分娩则能顺利经阴 道自然娩出,即为正常分娩。
一、产力
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 内逼出的力量。 子宫收缩力(宫缩)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 肛提肌收缩力。
(一)子宫收缩力(宫缩)
作用:迫使宫颈短缩、子宫颈 口扩张,胎先露下降及胎儿、胎盘 娩出。从分娩开始一直持续到分娩 结束。
正常分娩
刘建
分娩(delivery):妊娠28周以后,胎儿
及其附属物由母体娩出的过程。 早 产:28周~不满37周; 足月产:37周~不满42周; 过期产:42周及以后分娩者。
第一节
分娩动因
一.内分泌控制理论 前列腺素(postglandin) 缩宫素(oxytocin) 雌激素及孕激素(E2 and P) 二、神经介质理论 三、子宫膨胀理论
二、总产程及产程分期
规律宫缩至胎 儿胎盘娩出为止,简称总产程。一般分 三个产程。 (一)第一产程:从规律宫缩到子宫颈口开 全。初产妇约11~12h;经产妇仅6~8h。 (二)第二产程:子宫颈口开全到胎儿娩 出。初产妇< 2h ,经产妇数分钟。 (三)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到胎盘娩出, 通常不超过30分钟。
胎肩娩出
第四节
正常产程和分娩处理
一.先兆临产和临产的诊断
(一)先兆临产 1.假临产: 宫缩不规律,收缩力弱, 时间短,不伴颈管消失及扩张,镇静剂 能抑制。 2.胎儿下降感: 3.见红:临产前24~48小时,阴道 排出少量血液。即将临产的征象。
(二)临产
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 增强的子宫收缩,伴随子宫颈管展 平、子宫颈口扩张和先露部下降。
胎盘娩出过程及剥离征象
胎盘剥离征象
1.子宫变硬、宫体窄长; 2.少量血液从阴道内流出。 3.露于阴道外的脐带向外脱出; 4.按压耻骨联合上方,脐带不回缩, 进一步按压可逼出胎盘。
(二)第三产程的处理
1.新生儿处理 (1)清理呼吸道; (2)Apgar氏评分及其意义 8~10分,属正常新生儿。 4~7分为轻度窒息,需清理呼吸 道、吸氧处理。 <4分为重度窒息,须紧急抢救
会阴体、 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增生 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故临产后 会阴可承受胎头压迫而易于扩张。
三、胎儿
1. 胎儿大小; 2. 胎位 3. 有无畸形。
(一)胎儿大小
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 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头是胎体的最 大部位,也是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 分,胎儿较大致胎头径线亦大,可引起 相对性头盆不称而造成难产。
三、第一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一)临床表现及观察方法 1.规律宫缩 随产程进展,间歇渐 短,持续时间渐长,宫口近开全时,持 续时间可达1分钟以上。 观察方法:①手扪及;②胎心监护仪。 2. 宫颈扩张 当宫口开大10cm左右, 即宫口开全。 观察方法:①肛查;②阴道检查。
3.胎头下降 观察方法:①肛查;②阴道检查。 4. 胎膜破裂 子宫颈口近开全时, 羊水流出。
胎头仰伸
六、复位及外旋转
复位: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 与胎肩成正常关系,枕部向左旋转 45°。 外旋转:枕部继续向左转45°, 以保持胎头与胎肩垂直关系,称外 旋转
外旋转
七、胎儿娩出
胎头完成外旋转后,前肩(右)在 耻骨弓下娩出。继之,后肩(左)从会 阴道缘娩出。两肩娩出后,胎体及下肢 随之顺利娩出。
(一)临床表现 1.宫口开全,胎膜自然破裂; 2.产生便意,肛门松弛; 3.胎头拨露; 4.胎头着冠: 5.胎儿娩出。
(二)第二产程的处理
1.严密监测胎心率; 2.指导产妇屏气; 3.接产准备; 4. 接产。
六、第三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一)临床表现: 1. 子宫腔容积明显缩小; 2. 胎盘后血肿形成,胎盘完全 剥离而排出。
(二)第一产程的处理
1. 产妇
(1)精神支持; (2)高热量食物及足够水份; (3)适当活动与休息; (4)大小便:及时排尿; (5)观察血压
2.胎心监护
潜伏期每1~2小时听一次胎心; 活跃期每15~30分钟听一次。 正常FHR120~160bpm,<120 或>160bpm,提示胎儿窘迫。
体
征
评
分
0 1 2 心跳 无 <100次 ≥100次 呼吸 无 浅慢不规则 哭声好 肌张力 松弛 四肢稍屈 四肢活动 喉反射 无 有些动作 咳嗽恶心 肤色 全身苍白 躯干红四肢紫 全身红润 Virginia Apgar(1953)
(3)脐带处理; (4)协助娩出胎盘; (5)检查胎盘胎膜 (6)预防产后出血 (7)产后观察
骨盆出口平面
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 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 点的曲线,又称产道轴。分娩时胎儿沿 此轴娩出。 (2)骨盆倾斜度 60度
产道的形成及产轴
(二)软产道
子宫下段、子宫颈、阴 道、骨盆底软组织。
1.子宫下段、生理性缩复环;
宫颈扩张及子宫下段形成
2.子宫颈的变化
以适应产道的最小径线,有利于胎头进 一步下降。
胎头俯曲
四、内旋转
进入中骨盆后为适应中骨 盆,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 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胎头内旋转
五、仰伸
胎头到达阴道外口时,盆底肌肉收 缩,胎头枕骨以耻骨弓,胎儿双肩径进入骨 盆入口左斜径或横径上。
子宫收缩力特点:
1.节律性
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节律 的阵发性收缩,阵缩由弱渐强,维 持一定时间,随后再由强渐弱,直 到消失。
临产后正常宫缩节律性示意图
2.对称性和极性: A.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 子宫角部,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 左右对称,然后向子宫下段扩散, 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 B.极 性:子宫收缩力以子宫 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则逐渐减 弱,宫底部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 两倍。
3.应用产程图了解产程进展情况
产程进展是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具体反映到宫口扩张情况及胎头下 降,临床上使用产程图反映产程进展
(1)宫颈扩张曲线:
潜伏期:从临产至宫颈扩张3cm。约 8小时,超过16小时称为潜伏期延长。 活跃期:宫口开大3cm至宫口开全, 约4小时,超过8小时称活跃期延长。 (2)胎头下降曲线:活跃期下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