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史常识笔记(历史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史常识
第一节中国历史简述
一、中国古代历史简述
(一)原始社会时期
1.早期人类代表及文明:
(1)目前所知道中国远古遗存中最早的人类是距今204万年以前的巫山人。

(2)其他史前人类包括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40~50万年的北京人。

(3)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手工业的地区之一。

2.氏族公社
北京山顶洞人:进入了氏族公社阶段
(1)母系氏族公社及文明
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已定居生活,并学会了打井、饲养牲畜,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父系氏族公社及文明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著名文化代表。

3.三皇五帝:
女娲、伏羲、神农被称为“三皇”。

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尧、舜也被尊为“五帝”(有关“五帝”的说法有几种)。

黄帝和炎帝分别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
黄河流域姬姓和姜姓两个著名部落的首领。

(二)夏——夏人已会制造青铜器和制作玉器。

夏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主要贡献:成功治理了洪水;把全国划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夏启:破坏了禅让制,自立为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传子制度。

我国奴隶社会从此开始。

(三)商
1.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

商汤起兵推翻夏朝,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商朝。

2.商朝的文明:
(1)历法沿用夏代历法,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2)青铜器的冶铸水平已经十分高超,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3)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

(4)原始瓷器在商朝时已经出现。

(5)而针灸学更是商朝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重大贡献。

3.自盘庚之后,商朝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或“殷商”。

(四)周
1.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
亡。

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2.在政治上推行分封制,分封了大量同姓和少量异姓诸侯,建立了宗法制;
3.经济上推行“井田制”,手工业分工更细,号称“百工”。

4.文化上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记录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国人”是对居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暴动。

5.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被迫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周统治结束,东周开始。

(五)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确定的时期。

东周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它得名于鲁国编年史《春秋》。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因七大诸侯国连年征战而得名。

1.经济:
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上的使用和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新发展的标志。

水利工程的兴修,著名的有:吴王夫差开掘的邗沟,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韩国的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等。

手工业中,冶铁、煮盐、漆器工艺和青铜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时期的商业也很兴盛,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楚国的郢等都是繁荣的商业城市。

2.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

出现了多位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

较出名的学术流派有十大家,即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纵横家、杂家、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等。

(1)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名丘),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相传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等古代文化典籍,编写了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被后代尊为“圣人”。

战国时儒家的著名代表孟轲著《孟子》,被尊为“亚圣”。

(2)道家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时的楚国人李耳,著《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周著《庄子》等。

(3)文学史上出现了诗人屈原,他创造出“楚辞”体,在古代诗歌创作方面掀起一次大的革命;“四书五经”成书,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4)战争史上则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
(5)建筑史上出现的能工巧匠公输班(鲁班)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

因此过去泥匠、木匠、铁匠、石匠等都将鲁班奉为祖师爷。

可以说,中华文化基本上都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中找到源头。

(六)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秦,自号“始皇帝”,定都咸阳。

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1.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
2.建立了郡县制度。

3.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后人沿用。

4.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5000公里的长城,修筑庞大的陵墓。

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陵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七)汉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1)“文景之治”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繁荣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彻底解除诸侯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军事上,出兵攻打匈奴,打击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

外交上,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史称“丝绸之路”。

(3)司马迁写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

然而这些改革却不切实际,激发了阶级矛盾,引发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新”灭亡。

3.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1)“光武中兴”:刘秀复辟汉朝后调整政策,使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东汉的科技文化成就:
张衡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名医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医疗学的基础,被后世尊为“医圣”。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公元105年,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发明了造纸术,大大促进了文化发展。

(3)佛教于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八)魏晋南北朝
1.公元2世纪左右时,东汉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衰败。

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东汉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

2.公元220年,曹操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3.公元265年,魏权臣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国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

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灭亡。

4.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晋朝,史称东晋。

与东晋同期,北部中国陆续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北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和北燕等国家建立,史称十六国。

5.南北朝时期:
(1)公元386年,鲜卑族的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2)在南方地区,比北魏稍晚一点的420年,刘裕废帝自立,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公元589年,南方还先后经历了齐、梁、陈三朝。

此四朝均建都建康,史称南朝。

(3)历史影响:南北朝时期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浪潮,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4)科技成就:
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东晋名僧法显第一个到达印度取经,历时14年,著有《佛国记》。

(九)隋
1.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再度实现了统一。

2.隋文帝杨坚所创立的政治机构,以及军制、法律、田令、赋役等制度,为封建社会后期制度的基本规模奠定了基础。

3.隋炀帝杨广修筑了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

(十)唐
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王朝也是当时最发达的文明现象。

2.公元690年,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迁都洛阳并称帝,成为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周。

3.唐玄宗李隆基把中国封建时期的繁荣昌盛推向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公元875年黄巢起义爆发,907年起义军降将朱温废唐朝皇帝自立,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

4.唐朝的对外交流及影响:
公元7世纪60年代,中国的力量扩展到中亚的许多城邦。

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人聚集区都被称为“唐人街”。

唐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也空前密切,文成公主远嫁藏族首领松赞干布,成为汉藏友好往来的佳话。

5.科技文化成就:
(1)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册,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雕版印刷品。

(2)天文学家、唐代僧人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他主持编定的《大衍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

(3)医学成就:唐政府组织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医学家孙思邈被称为“药王”,著有药典《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太宗办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4)文化交流:鉴真和尚经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卓越贡献。

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18年取经,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为研究所涉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十一)五代十国
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4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同时在山西、南方地区还相继出现了北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荆南、南汉十个割据政权,即为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唐末藩镇之乱的延长,北方各国混战不休,南方则相对安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经济中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十二)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建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宋朝经济极度发达,海上贸易十分兴盛,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船上已安装用以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福建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宋朝当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宋代天文、科技以及印刷术均居世界前列,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堪称人
类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火药被广泛用于军事;
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北宋著名建筑师李诫写的《营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巨著。

公元1127年后,宋政权南迁并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儒家学说在两宋时形成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南宋时的朱熹是其集大成者。

在文学艺术方面,两宋时期人才辈出,名家众多,成就斐然。

(十三)元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其孙子忽必烈1271年入主中原,建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唐末以来近400年的多政权并立的局面,元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西藏在元代成为正式行政区。

元朝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编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改进了棉纺工具和棉纺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松江成为棉纺业中心,“乌泥泾被”远近闻名。

(十四)明
1.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2.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池和宫殿,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3.远洋: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规模巨大的海上远航,途经东南亚各国、印度洋、波斯湾、马尔代夫群岛,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是哥伦布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程最远的海上探险。

4.明代科技成就: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2)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岩溶地貌的人。

(十五)清
1.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建立金(史称后金)政权,皇太极于1636年称皇帝,改国号为清。

清朝于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2.清朝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绩:
(1)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清政府设置下辖于福建省的台湾府;
(2)康熙皇帝并先后平定三藩、粉碎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遏止了沙俄的入侵。

(3)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制定了由中央政府最终决定西藏地方领袖的一整
套规章制度。

二、中国近现代历史简述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
(1)侵略战争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政府战败。

1842年英国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攫取更多的权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侵略战争。

(2)中国人民为反抗外国侵略者先后掀起了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等
(3)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光绪皇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进行“变法维新”;但历时仅103天的“百日维新”很快失败。

(4)在孙中山领导下,开始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宣告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终结。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5)科技文化:这一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大大落后于西方,但一些有识之士仍在为中华民族的前行不懈地努力。

如:李善兰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数学家、翻
译家,创造了“代数”、“微分”、“积分”等数学名词;徐寿、华蘅芳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黄鹄号”木壳轮;詹天佑设计并督建了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冯如于1910年制成一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并驾此机在同年10月的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比赛中获第一名;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影响巨大。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为开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结束,大体经历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五个阶段。

(1)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4年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1925年爆发了“五卅运动”,国民革命军进行东征、南征;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并取得节节胜利。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举行南昌起义,其后又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其他多处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与国民党政权的对峙。

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1936年底,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4)抗日战争时期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5)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45年8月国共两党就和平建国等问题在重庆进行谈判。

1946年6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经过三年战争,共产党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和渡江等大战役的胜利,把国民党赶出中国大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

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至1956年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前三年,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完成统一大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第二阶段即后四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全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成就。

但是,由于党和人民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思想上和理论上缺乏成熟的充分准备,党在工作指导方针上产生了严重失误,使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3.“十年动乱”时期
1966年夏,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并在会上先后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决定,“文化大革命”就此全面展开。

1967年1月,上海发生了所谓“一月革命”,随即全国迅速刮起了“夺权之风”,致使动乱进一步升级。

1971年“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此后,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采取整顿措施逐步纠正“左倾”错误,但遭到“四人帮”的破坏。

“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了逆转,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1976年“四•五”运动的爆发,反映了全国人民对“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强烈不满及抗议。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文革”结束以后,我国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实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渐形成。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又为我国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指引全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二节中国历史常识
一、国别名称的由来
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商、周、秦
2、根据发迹地定:汉(刘邦从汉中起兵战胜项羽建立西汉)
3、根据封爵定:晋(司马炎曾被封为晋王、隋(杨坚曾封隋王)、
唐(李渊曾封爵唐国公)、魏(三国曹丕袭位魏王)
4、根据吉祥文义定:元(《易》爻辞“大哉乾元”)
5、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南朝的陈(陈霸先建立)
6、以社会上流行的口号定: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
7、按同音通假定:清(“后金”之“金”)
8、根据政权所在地定:如蜀(现四川古称巴蜀之地)、吴(现江
浙地区古称吴越之地)
二、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
(一)帝王称谓
奴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可称“后”、“王”、“天子”。

“后”、“王”
的称谓始于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

“天子”一称始于西周。

“皇帝”的称谓开始于秦始皇,后来沿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始称“皇帝”。

此后,成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有名称。

臣下不直呼“皇帝”,而是采用皇帝的别称,如皇上、陛下、国家、大家、天家、圣人、至尊、万岁、万岁爷、天子等。

(二)皇族、皇戚的称谓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

皇后:皇帝的正妻。

嫔妃:皇帝诸妻的通称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
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公主:汉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女,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

清代皇帝之女也称公主,不称“格格”,只有其他皇族之女才称“格格”。

驸马:魏晋以后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驸”。

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一)谥(shì)号
1、定义: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
贬或同情的称号。

2、开始使用的朝代:西周
3、类型:
(1)表扬性的: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康等
(2)批评性或带贬义的:炀、厉、灵、幽等
(3)同情性的:哀、怀、愍、悼等
4、特点:
(1)不单独使用,一般与庙号结合使用。

(2)多用一字,战国时也有两个字的,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

(二)庙号
1、定义:帝王死后,其继承人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

2、一般开国皇帝即为“祖”,其余为“宗”,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即为“唐高祖”,以后即为“宗”。

3、明清时前几个皇帝也被称为“祖”,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等
4、“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武帝”等。

(三)尊号(徽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称号。

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

(四)全称
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
(五)年号
1、封建帝王即位,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
2、始于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
3、新君继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4、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可两字,也可四字。

如武则天在位时有17个年号。

5、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朱祁镇)有两个年号外,其余都只有一个。

(六)陵号
封建帝王及后妃陵寝的名号,始于西汉。

四、古代官制
(一)古代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左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少府)
三省六部: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和工部)隋朝正式确立,以后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