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主流化的新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主流化的新格局:迈向新综合的空间一般均衡理论
[作者:嘉兴学院任卫峰*刘小凤转贴自:嘉兴学院(2005 V ol.17 No.1 P.30-34)
摘要: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从1990年后,日趋活跃、争论纷扔,在某种意义上讲,发生了很大的转向。
即由克鲁格曼发轫的新经济地理把该领域的某些问题带向经济学主流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来讨论,他们更加宏伟的蓝图是要实现具有新综合特征的空间一般均衡理论,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简述了这些新理论的基本模型、主要特征和模型的扩展及对经济体系空间特性研究的主要贡献和由之而引起的各方面的争论和共识。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主流化新综合不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解释经济体系空间特征的一种框架和方法。
区域或空间经济学可以归结为简单的问题“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
早期的区域经济学家如V on Thünen, Weber,Christaler和Lösch等都认为经济活动是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中的,Isard认为: “区位理论+均衡经济分析”就构成了区域科学或称为经济地理,那么,经济活动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克鲁格曼(1991a)简明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Concentration)。
但是,经济活动空间的集聚在克鲁格曼以前的分析方法中不能较好的应用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且与凸性最优有冲突。
区域经济学是相对年轻的经济学科,传统的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忽略了空间度量,而传统的地理学家则缺少解释人类行为和制度的真正的技术,亦缺乏微观基础来分析和回应经济行为的空间特性,只能求助于简单的描述和绘制的几何图表。
1990s以来在经济地理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经济学中,克鲁格曼重新燃起了对经济地理的兴趣。
他指出了如下的发展方向:如国际贸易的区域影响;基础设施的投资;环境、资源和区域财富;集聚、联结和产业网络;适应性(Hedonic)和调整模型、城市和区域增长等。
引发了对于创新活动的空间范围的研究兴趣。
学者们也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内引入了R&D的分析。
一般认为这一最新的发展是由三个经济学家发起,Fujita(1988),克鲁格曼(Krugman,1991)和V enables(1996)。
Fujita闻名于城市经济学领域,克鲁格曼因新贸易理论而称雄国际经济学界,V enables则活跃于国际经济和新经济地理领域,属于该领域的担纲人物。
他们周围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学者,不断拓展新经济地理或新空间经济学领域,并使之逐渐走向主流。
一、前克鲁格曼和克鲁格曼后的区域经济学
--------------------------------------------------------------------------------
*刘小凤浙江嘉兴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公共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任卫峰浙江嘉兴学院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投资管理
[1] 生产的集中和集聚(Agglomeration)在模型中的意义存在很大的差别,集聚在新经济地理的文献中意指由工厂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下文我们介绍了这一过程,而集中则是与生产的垂直化生产结构(前向和后向联系)、内生的外部经济等有关,可以解释象一个集聚并不是该产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者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新经济地理的贡献和特征:
1. 从纷繁宽泛的区域科学问题中选择了问题的起点“哪些因素影响了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
其主要的内容就是要解释集聚(集中)的产生。
2. 逐步发掘区域经济学文献,把区域经济学中各种复杂的模型统一在一条主线上;不断丰富其解释力。
3. 以完整空间经济的一般均衡分析为框架(由贸易模型向更一般的区域模型发展),这一点把经济地理和传统的区位理论从方法上区分开来,也向更一般的区位理论(Isard,1956)迈进了一步。
新经济地理的关键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框架,特别是理性决策和简洁的一般均衡来模型化分散和集聚、或向心和离心之间的均衡问题。
其分析工具包括斯宾塞(1976)和迪克歇特和斯蒂格利兹(1977)的垄断竞争模型,萨缪尔森(1954)的“冰山”贸易成本模型。
运用这些分析工具,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处理收益递增、贸易成本、迁移以及与投入产出。
包括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区域科学家在内的学者对新经济地理的争论(参见Fujita et al. 1999)经过十几年漫长的讨论,得出的一般共识是:新经济地理的论题一直被经济地理学者和区位理论家所讨论。
那么区域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论题和遗产涵盖了哪些方面呢?它们主要包括:经济空间是各种形式的收益递增和不同类型的流动成本相互平衡的结果;价格竞争、高运输成本和土地利用是生产和消费的分散力量,由之,当企业销售差异化产品和运输成本较低时,企业倾向集聚在大城市地带;城市和区域中心提供了各种种类的最终产品和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来吸引消费者和工人;集聚是包括供给和消费累积消长过程的产物。
新经济地理目前主要关注的也是上述这些问题,虽然,新经济地理理论没有超出上述的论点,有些学者认为克氏的思想没有什么创新,但是在克鲁格曼之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些讨论都是在零星和具体的研究中出现的,它们的一个很重大的缺陷就是,在经济的均质空间竞争性均衡中无法出现城市、区域的专业化和贸易,所以,以前基于竞争性均衡分析的区域经济学文献无法真正解释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结果造成了这样一个图景:克鲁格曼以前的区域经济学一直处在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边缘或外围。
这个结果的主要是因为传统区域经济学理论缺乏一个竞争性的范式,缺少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
所以说,就其方法体系整体而言,新经济地理赋有创建性。
也可以说,新经济地理是通过新瓶(方法体系)装旧酒(老问题)实现了其对于区域经济理论上的开创性的贡献。
新经济地理并不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如山脉河川等的分析来解释空间集聚的现象,它的模型是贸易和区位理论的综合。
这种理论上的交叉,试图战胜传统区域经济学上述的困难和缺陷,而推进早在1933年由俄林理论提出但没有达到的目标——对经济的空间特性的分析。
克鲁格曼的基础模型(2x2x2)假设两部门,一个是规模收益不变及要素不流动的农业部门(传统部门),生产同质的产品,一个是规模收益递增和要素流动的工业部门(现代部门)。
新经济地理学家的文献用到的基础模型是迪克歇特和斯迪格利兹的CES效用函数(constant-elasticity-of-substitution utility function)。
建立起市场效应模型(HME, home market effect)和中心-外围(CP, core-periphery)模型。
该分析的思路是借助于企业水平上的收益递增来通过市场产生经济上的外部性:即如果一个企业增加生产就需要更多的由第二个企业生产的投入品,第二个企业将增加其产出,如
--------------------------------------------------------------------------------
[1]商品随运输而有一部分损耗,可参见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一卷“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64。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版。
此这般,因为有处在企业水平上的收益递增,就形成了平均成本下降和利润的增长。
而另一个方面,更多其它企业的进入会消解利润水平,一旦第一个企业获得了低的投入价格,它的利润就会上升。
这样,企业将选择在那些有高的需求潜能的区域,交互的两种力量(向心和离心力)决定了企业的布局,更多人口的区域将带来更多的企业,运输成本越小,这个效应就越大。
也即,在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中,报酬递增使得企业在几个工厂中进行集中生产。
而工厂选择在哪里生产由运输成本(广义上,也有人称为贸易成本)决定。
高的运输成本,对于供给市场的本地化将鼓励企业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布局,而对于适当的运输成本时,经济的外部性就显现了出来,企业和工人就会集聚在一起。
而一些企业选址在小市场,主要是因为正的运输成本可以使企业通过远离竞争者达到减小同他们进行的价格竞争。
简言之,现代集聚理论由一个简单的原则指导即,一个市场地点是经济的核,因为这个地点是其主要的市场。
在此,要素的流动主要是追求高的名义回报(HME模型中)。
很象Hotelling 的空间竞争模型,市场均衡由市场拥挤和市场进入这两种相反的力量来达到。
从而现代部门处于中心区域而传统部门处于边缘区域(中心-外围模型),在中心-外围理论中,要素则追求高的真实的回报。
在个体生产者和工厂厂家上收益递增和个体化,避免了使经济退化而陷入到“后院资本主义”(backyard capitalism,生产者和消费者自给自足),并且收益递增导致了以不完全竞争为特征得市场结构的变化。
运输成本对于布局很重要,而生产要素和消费者的区域移动则是聚集的前提。
同时,新经济地理的基础的模型可以很容易的进行扩展,对区域经济中的集聚现象乃至城市的层级结构的演进。
如劳动力迁移下的中心-外围模型说明了,只要运输成本足够低,整个现代部分就会只在同一地区进行集聚。
劳动的迁移进入模型后使得市场容量大小内生化了,也使得累积性的因果关系得以发生作用。
如果放松对传统部门的投入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限制的假设,模型的扩展可以用来分析杜能的单一城市的发展。
垂直一体化联结(前向和后向联系)下的中心-外围模型增加了现代部门中对产业部门供给的中间品投入考虑。
我们可以发现,模型强调与自然禀赋无关的集中优势,一个中心已经形成,就具有了自组织和自我增强的功能,形成规模,从而初始的区位优势相比于集聚自身的自我维持的优势就变得不重要了。
因此,区域发展是一个循环累积性和自我增强的过程,强调了对微观基础的分析。
新经济地理从两个相同禀赋的区域假设出发,即没有哪个地区有更多的基于技术和市场或资源的禀赋。
生产的集聚内生地在一个地区产生,发展过程中,历史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可能是极小的事件和初始的差异都可能导致中心-外围结构的产生。
均衡结构可能是以一个复杂的方式产生。
集聚能否产生依赖于离心和向心的各种力量的平衡。
新经济地理是多均衡,演进意指经济从多种可能的地理结构中发展成其中的一个。
所以他们强调了历史和偶然事件在经济地理发展中的作用,个体不受预期的影响,在择址时只考虑当前的条件,不考虑自我实现的预期的作用。
对于影响地理集中和分散的力量,我们可以借助下表来分析新经济地理分析中它与其它分析的区别。
--------------------------------------------------------------------------------
[1]模型假设了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后者即所谓的现代部门,与之相联系的是模型的基本假设。
表1. 影响地理集中和分散的力量
Forces affecting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向心力
离心力
前后联系
不可移动的要素
专才的稠密市场(thick market)
地租/城-郊往返(commuting)
知识外溢和其它外部经济
拥挤和其它不经济
From Fujita: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 2004。
马歇尔认为知识外溢、专才的稠密市场优势和与大的地方市场相连的前向和后向联系是形成产业带的三个原因。
但是因为知识外溢或传播缺少坚实的微观模型,远不成熟,新经济地理运用了更容易被模型化的前后向联系来作为向心力量。
当然,发展坚实的知识外溢的微观模型是急需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克鲁格曼认为外部经济的来源和机制不是很清楚,只能被模型特殊的外生处理,它们需要更加动态的框架来分析。
并且在一般均衡里同时讨论向心和离心力。
这需要更加基本的微观决策。
二、那些被“诟病”的,也就是新经济地理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放松克鲁格曼基本模型的假设,可以给新经济地理带来更多的洞察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从贸易模型中借鉴来的两部门的假设,所以它不可能用来分析空间经济丰富和复杂的层阶特性。
另外,虽然它解释了集聚为什么产生,而没有解释集聚或集中在哪产生,并且如何通过多区域体系来比较分析为什么一个地区比另外一个地区更成功。
有的学者指出,劳动力市场在新经济地理模型中过于简单的而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临近或在繁荣的地区内会有失业存在。
这些都将是新经济地理领域的学者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新经济地理的一贯被人诟病的另一个方面是缺乏福利分析,但Ottaviano and Jacques-Francois Thisse(2002)完善了这方面的分析。
新经济地理模型中,非市场的制度或公共治理过程也在近几年开始进入到分析的框架中来,建构更宽泛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Fujita 和克鲁格曼(1995)力图把杜能和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通过一种方式结合起来构造一个经济地理的一般均衡模型。
公共物品和区域或城市的基础设施在现实经济的增长、衰落和再生中扮演了更主要地角色。
这些问题需要在动态地模型中考虑不同的时间、资本积累和投资等因素才能完善,这个方面也是新经济地理理论趋势的一个重要发展内容。
克鲁格曼(1998b)提倡建立“可计算的地理均衡”模型用以解决技术冲击和政策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Lanaspa(2001)等在扩展了不变运输成本后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可以得到各种非对称地稳定均衡,用来解释大的工业带伴生小地工业带的现象,也把基础设施内生在分析当中。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经济地理的基础模型隐含的假设其实际关注的是资本开始积累前地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的增长也是新经济地理的不得不考虑的范围,阿瑟(1986)和卢卡斯(1988)在其经济发展模型中纳入了对区域和城市的考虑。
但没有任何其它的工作象新经济地理一样有一个坚实的微观基础和可经验检验的预见,并在一个理论框架下解释了集聚现象。
克鲁格曼扩展了他的贸易理论方法的应用。
另外,在分析方法上把演进经济学的选择、路径依赖、套牢和机会等概念引入到经济地理的分析上来。
可以使得一般均衡分析动态化(Fujita, 1999)也是努力的方向。
进一步在效用函数形式中纳入不同专业化,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运输技术的变化和对市场结构尤其是企业的战略互动的影响分析都将丰富新经济地理的分析。
相关的分析已经广泛的展开,成为经济学领域中较为活跃的一个部分。
有学者指出针对新经济地理的假设,可能无法用以解释乡村的经济发展,如土地密集型产品没有运输成本,所有的运费率相等,不存在拥挤成本,初始土地禀赋和人口密集都一样,地方价格不随企业和工人的迁移而变动。
另外,对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假设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企业间没有直接的负外部性、没有住宅和土地市场、区域间的家庭个体没有差异并有相同的工资,没有考虑诸如“富丽乡村”(Rural amenities)的因素(这对于解释乡村的存在很重要);只有两个区域而不是多区域的分析(因为两部门模型对自由贸易区的解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多部门的区域间的分析),需要考虑区域间经济收敛问题等等。
区位选择的动态特征不含有前瞻行的最优行为因素;没有考虑中间品(中心外围模型及其扩展的模型通过企业间中间品投入的垂直联结引入了中间品)。
克氏以后,新经济地理的文献不断从上述方面进行了研究。
新经济地理在其它方面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比如对于被忽略的区域经济学的传统文献(Ron Martin, 1999),不过,克鲁格曼等的研究表明了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而逐渐从传统文献中发展其模型的解释力。
新经济地理模型和方向的适应性也受到了各方的质疑,但也带来了研究上的繁荣。
新经济地理的发展也反映了问题和可接受的分析工具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
FKV(新经济地理三个领军人物的名字首字母)激起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但能否说服人们进行经验研究则要根据这个研究方向是否有前景,因为FKV及其跟随者较少进行经验检验,又缺乏大型数据的支撑,现在对FKV进行评价为时尚早。
所以,新经济地理的经验检验目前仍处在起步的不成熟阶段,着重于对案例的分析。
特别是对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分析。
对新经济地理的经验验证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面。
由于新经济地理对于区域的分析有明确的预言,所以就特别需要更直接的通过数据来验证理论。
三、一般的空间均衡模型的建构:新经济地理的宏图
新经济地理回答了新贸易理论中的一些缺陷:新贸易理论假定了国家存在了大小市场而没有解释这种现象如何产生的,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相似的国家为什么能发展成不同的生产结构;没有解释为什么一些特殊部门彼此相邻的布局而引致了区域的专业化;对于快速的工业化和成功的国际传播的现实没有提供足够的解释。
从这点来说,新经济地理是新贸易理论的一个自然的扩展,从而由之带来的某些局限,成为了传统区域经济学者所诟病的原因。
但是,进入2000年以来,国际上区域经济学已开始接受并承认了新经济地理的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巨大贡献,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2002年克鲁格曼和V enables获得了首届阿伦索奖(Alonso Prize)2003年更由该领域中的有突出的思想贡献的Thisse获得。
最近几年的文献表明,原来被严格区分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独立的看法,在新经济地理得发展过程中两者已经开始了融合,至少在扩展的基本模型上走上了统一。
Isard (1956)希望把空间引入到经济学的核心来,建立一个一般的区位理论,他强调了文化因素在一般理论中的发展的重要性,基于空间和时间的垄断竞争的更一般理论,Fujita对Thisse等人给予了厚望,认为他们对空间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中的工作可以最近完成,而对于纳入文化等因素的一般理论则可能仍然需要20年的时间。
正像克鲁格曼所说的,如何给社会、知识和文化分析一个坚实的微观基础是这个一般理论研究方向的关键步骤。
[1]该奖由北美区域科学委员会(NARSC,1954年成立)设立,该会是三大国际区域科学组织之一,属于国际区域科学联合会(RSAI),国际顶级的区域科学学术杂志都隶属于该会。
我们期待着一个迈向一个更富有现实解释力、更一般的空间均衡理论的完善,这可能代表了经济学的一个新综合的来临。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尹翔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版。
2.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黄胜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3.地理与贸易,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Baldwin R.E., 2001, Core-periphery model with forward-looking expectation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31, 21-49.
6.And Philippe Martin, 2003,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cities and geography, V ol. 4 edited by V ernon Henderson and Jacques-Francois Thisse. forthcoming.
7. David B. Audretsch, Maryann P. Feldman, 2003,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innovation, Prepared for the Handbook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 V ol. 4. Revised May 9, 2003.
8. Dean M. Hanink, 1999, Analytical economic geography: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Growth and change, Fall 1999, 451-454
9. Fujita M., 1988, A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odel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 differentiated product approach,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8, 87-124.
10.And J.-f. Thisse, 1996,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0,339-78.
11.1999,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 at half a century: revisiting professor Isard’s dream on the general theory.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33, 371-381.
12. 2003, Does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foster economic growth? And who gains and loses from it? 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V ol. 54, No. 2, June 2003.
13.And Paul Krugman, 2004,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83, 139-164.
14. Gianmarco I.P. Ottaviano and Diego Puga, Agglomer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A Survey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8.
15. Gilles Duranton, Diego Puga, 2003,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cities and geography, V ol. 4 edited by V ernon Henderson and Jacques-Francois Thisse. forthcoming.
16. Giuseppe Arbia, 2001, Modelling the geography of economic activities on a continuous space.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80, 411-424.
17.Hanson. G.H. 1998a, Market potential, increasing returns,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Working Paper No. 6429(NBER).
18. Holmes Thomas J.,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North America,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cities and geography, V ol. 4 edited by V ernon Henderson and Jacques-Francois Thisse. forthcoming.
19.Isard, W., 1999, Further thoughts on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gional science: a response to Fujita’s remarks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33:383-388.
20. Kilkenny, Maureen, Transport Cost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ural Development , Growth & Change, Summer98, V ol. 29, Issue 3.
21. Krugman P., 1980,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 950-959.
22.1991,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 483-499.
23.1994, Complex Landscapes in Economic Geography. AEA Paper and Proceedings. V ol.84 No.2.
24.1998b,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 161-174.
25. Luis Fernando Lanaspa, Fernando Sanz, 2001, Multiple equilibria, stability, and asymmetries in Krugman’s core-periphery model.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80,425-438.
26. Neary J.P., 2001, Of hype and hyperbolas: introducing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9,536-561.
28. Ottaviano G.I.P., 1999, Integration, geography, and the burden of history,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9, 245-256.
29.Integration, agglome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factor mobil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3, 429-456.
30. Ron A. Boschma, Jan G. Lambooy, 1999,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9, 9, 411-429.
31. Schmutzler, A.,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V ol. 13, No. 4
32. Stephen J. Meardon, Eclecticism, inconsistency, and innovation in 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economics, Geographical Economics.
33. V enables, A. J., 2001,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ies: 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ies. Paper prepared for World Bank 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Washington May 2001.
34. Wei Fan et al, An evolutionary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V ol. 43, No. 4, 2000, 67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