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科普阅读题的经典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央视网消息:世界首条试验段光伏高速公路一山东济南南绕城高速,已于2018年3月28日正式通车。

这项交通行业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科技,引发脸书( Face Book)推特( Twitter)等境外社交平台上众多海外网友的关注,光伏电池的半导体材料高纯硅,可以利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制得。

试回答:
①在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②在高温下,SiO2和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4 SiO2+2C 高温
Si+2CO↑
【解析】
【详解】
①在SiO2中,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

故填:+4。

②在高温下,SiO2和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2C 高温
Si+2CO↑。

故填:SiO2+2C 高温
Si+2CO↑。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肼(N2H4)又称联氨,有类似于氨的刺鼻气味,贮存时用氮气保护并密封,用途广泛。

肼燃烧放热量大且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常用作火箭燃料,点燃时与助燃物质液态N2O4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

高压锅炉水处理时用于脱除氧气以防止锅炉的腐蚀,也可以把锅炉内表面锈蚀后的氧化铁还原为结构紧密的四氧化三铁保护层,减缓锅炉锈蚀。

用于烟草、土豆、玉米的贮藏,用于食用盐酸的制造等。

熔点1.4℃,沸点113.5℃;有强烈的吸水性,形成水合肼(N2H4·H2O),可以用固体烧碱进行脱水;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液氧接触能自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短时间受热时易发生分解。

对眼睛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延迟性发炎,对皮肤和粘膜也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肼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与氧化铁作用 B.易溶于水
C.易分解 D.有刺鼻的气味
(2)肼在常温下为______(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肼作为火箭燃料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肼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CO2,下列物质中的_____也具有这些性质。

A.NaCl B.Ca(OH)2C.NaOH D.NaHCO3
(5)肼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AC 液态 2N2H4+N2O4点燃
3N2↑+4H2O C 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分解
【解析】
【详解】
(1)肼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与氧化铁作用和易分解;(2)熔点1.4℃所以肼在常温下为液态;
(3)肼作为火箭燃料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H4+N2O4点燃
3N2↑+4H2O;
(4)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质,故选C;
(5)肼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分解。

3.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I、吕布兰法
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
(1)碳酸钠俗称__________。

(2)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索尔维法
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

原理如下: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Δ
Na2CO3+CO2↑+H2O。

某兴趣小组采用下
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实验完毕后,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实验记录如下:
加热时间/min
t 0 t 1 t 2 t 3 t 4 t 5 剩余固体质量/g 未记录 15.3 13.7 11.9 10.6 10.6
请回答下列问题:
(3)装置图中,饱和NaHCO 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4)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______
(5)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 2时NaHCO 3固体的分解率是________(已分解的NaHCO 3质量与加热前原NaHCO 3质量的比值)(精确到0.1%)。

若加热前NaHCO 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 ,上述计算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6)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下列认识或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A 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B “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
C 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

【答案】纯碱、苏打 污染环境 322Na CO +HCl=NaCl+H O+CO H 吸收氨气、防止空气污染 50% 偏小 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故答案:纯碱、苏打。

(2)吕布兰法制备纯碱过程中有一氧化碳、氯化氢气体产生,污染环境,故答案:污染环境。

(3)稀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溶液可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
二氧化碳,故答案:322Na CO +HCl=NaCl+H O+CO H ↑。

(4)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为防止氨气逸散,污染空气,可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故答案:吸收氨气、防止空气污染。

(5)解:设原3NaHCO 的质量为x ,2t 时刻,分解的3NaHCO 的质量为y 。

Δ323222NaHCO =Na CO +H O +CO 168106
x
10.6g

168x 10610.6g = Δ323222NaHCO =Na CO +H O +CO 168
106y 106y 168

106(16.8g y)y 13.7g 168-+
= y 8.4g =
38.4g NaHCO =?100%=50%16.8g
的分解率 答: 2t 时刻,3NaHCO 的分解率是50%,
若加热前碳酸氢钠中混有氯化钠,则最终得到固体质量偏大,由此计算得到的原固体总质量偏大,2t 时刻分解的3NaHCO 的质量不变,则分解率偏小。

故答案:50%、偏小。

(6)根据题意,A 、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A 符合题意;B 、“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B 符合题意;C 、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C 符合题意。

故答案:ABC
4.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2017年5月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成为在世界上唯一成功开采可燃冰的国家。

据资料记载: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以甲烷为主的有机分子被水分子包裹而成。

既含水又呈固体,看起来像冰,很容易被点燃。

可燃冰形成要满足以下条件:温度不能太高,太高容易分解熔化;要有较高压力,压力越大,可燃冰越稳定;要有甲烷气源,古生物遗骸的沉积物通过细菌分解后可以产生甲烷。

(1)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根据可燃冰形成的条件,可采用_____等方案开采可燃冰。

(3)已知1m 3可燃冰可转化为164m 3的甲烷气体,甲烷气体的热值为3.6×107J/m 3,若
1m3可燃冰转化后产生的能量相当于_____千瓦时的电能。

【答案】CH4+2O2点燃
CO2+2H2O 升温分解、减压释放 1640
【解析】
【详解】
(1)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CH4+2O2点燃
CO2+2H2O。

(2)由可燃冰形成的条件:温度不能太高,太高容易分解熔化;要有较高压力,压力越大,可燃冰越稳定,故填可采用升温分解、减压释放。

(3)由热值的计算公式,完全燃烧1m3的可燃冰能够放出热量:Q放=q甲烷V=
3.6×107J/m3×164m3=5.904×109J=1640千瓦时,故填1640。

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一段时间以来,网传隔夜菜、肉类腌制品不能吃,是因为含亚硝酸盐。

对于亚硝酸盐大家有众多疑问。

疑问一:亚硝酸盐是什么东西?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NaNO2),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咸味,易溶于水。

它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各种火腿、酱卤肉等熟肉类食品加工,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mg/kg,肉类 3mg/kg。

疑问二:亚硝酸盐的“毒”从何来?
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效应,它被吸入血液 1~5 分钟后,就已经分解。

亚硝酸盐在胃中酸性环境下,易与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产生致癌物。

当摄入维生素 C 时可以阻止致癌物产生。

疑问三: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超标吗?实验人员准备了清炒菠菜、清炒芹菜和小白菜炒肉,三种菜各自被分成 6 份,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各保存一半。

实验人员分别取 1 小时后、6 小时后、20 小时后的剩菜,经过捣碎、提取、离心、过滤,取出汤汁。

通过比色法逐一测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 20 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但都远未超过国家标准。

疑问四:摄入多少亚硝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 0.2 mg。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蔬菜、肉品里面几乎都含有亚硝酸盐。

有数据显示,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 80%来自蔬菜。

如果你体重 50 kg,即使一次性吃 2.5 kg 蔬菜也是安全的。

因此,将亚硝酸盐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B.常温储存及冷藏储存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
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
(4)亚硝酸钠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实验室一般用亚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来制取 N2。

N2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 H2部分化合生成 NH3。

如图为制取少量 NH3的装置(获取 H2的装置已略去):
①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时 N2和 H2的质量比____________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 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 NH3极易溶于水):_________。

③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④用实验方法证明确实有 NH3生成________。

【答案】+3 价每千克体重 0.2mg ABC N2+3H2△2NH314:3;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 D 中的水时产生气泡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反应结束后,取少量 D 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
【解析】
(1)亚硝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

氧元素显-2价,设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1+x+(-2) 2=0,解得x=+3;(2)从题目信息可知,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 0.2 mg;(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有题目信息可知,“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正确;B、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 20 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正确;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正确;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
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错误。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mg/kg,肉类 3mg/kg。

(4)①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②反应时 N2和 H2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比,即
28:(2 3)=14:3;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 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 NH3极易溶于水):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 D 中的水时产生气泡;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④证明确实有 NH3生成的实验方法:因为NH3极易溶于水,故反应结束后,取少量D 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

表1鲜土豆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每100g)
蛋白质/g脂肪/g淀粉/g钙/mg磷/mg维生素C/mg
1.5-
2.30.4-0.9417.5-28.011-6015-6820-40
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

用土豆片进行实验,测得其食用品质、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如下:
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就算是把变绿、发芽的部位削掉,也不宜食用。

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
织、造纸等工业中。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表1中的“钙”指的是______________(填“元素”或“原子”)。

(2)由图1可知:60min内,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
B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
C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
(3)由图2可知:土豆片的淀粉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変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B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
C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変 D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
【答案】元素 ABC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 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一般情况下,没有特别说明,表1中“钙”、“磷”是指元素,故此空填写:元素;
(2)A、由图1可知:60min内,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故符合题意;
B、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跟0min比,均无明显变化,故符合题意;
C、由图1可知:60min内,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故符合题意。

(3)由图2可知,随横坐标数值的增加,曲线的纵坐标在逐渐减少,故填写: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4)由题干文字可知,変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
(5)A、由题干文字可知,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故符合题意;
B、由表1可知,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不是最高,“磷”和“钙”的含量有可能比它高,故不符合题意;
C、由题干文字可知,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変,故符合题意;
D、由题干文字可知,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故符合题意。

7.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其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其中“白石”即石灰石,同时生成CO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急剧增加,释放的CO2越来越多…….当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将CO2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成资源,化学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与CO2发生化学反应来吸收分离CO2的方法,常见的吸收剂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钾溶液以及各
类胺溶液等。

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发生生成甲醇、一氧化碳和甲烷等的一系列反应,实现再生转化,我国科学家在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分别合成出了ZnGa2O4介孔光催化材料和单晶纳米带,并将其用于CO2的光还原,成功地实现了将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

请回答:
(1)《博物志》中所记载“白灰”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
(2)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有______(写一条即可);
(3)ZnGa2O4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4)用碳酸钾溶液吸收CO2时,产物是KH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一定条件下,CO2和H2反应生成CH4和H2O.请在以下框图中将该反应的微观粒子补充完整。

____
K CO+CO+H O=2KHCO
【答案】CaO 全球气候变暖 +3 23223
【解析】
【分析】
(1)《博物志》中所记载“白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2)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有: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3)有关化合价的计算要准确;
(4)碳酸钾溶液吸收CO2生成KHCO3,配平即可;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作图。

【详解】
(1)《博物志》中所记载“白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故答案为:CaO;
(2)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有: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故答案为:全球气候变暖(合理即可);
(3)设ZnGa2O4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x,+2+2x+(-2)×4=0,x=+3,故答案为:+3;(4)碳酸钾溶液吸收CO2生成KHCO3,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K CO+CO+H O=2KHCO;
23223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査的是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空气中各个成分的作用等,有关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问题,不仅引起了全球的重视而且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问题。

本题中还有一点要注意要用化学符号表示,不能用名称。

8.村料一:人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如:乙氨酸(C 2H 5O 2N )、丙氨酸(X )、丁氨酸(C 4H 9O 2N )、戊氨酸(C 5H 11O 2N )等。

材料二:乙氨酸的化学式也可写成NH 2CH 2COOH .乙氨酸的某些性质与醋酸类似,如都能与NaOH 溶液反应。

已知醋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COOH+NaOH =CH 3COONa+H 2O 。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 为_____。

(2)根据材料二,写出乙氨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C 3H 7O 2N 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 为C 3H 7O 2N 。

故填:C 3H 7O 2N 。

(2)根据材料二,乙氨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故填: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点睛】
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