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杂志论文规范-推荐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技术规范
2016-01-21世界历史编辑部
一、《世界历史》编辑技术规范
一、注释体例
本刊采用页脚注,标圆形数码号①②③,每页单独排序。
(一)中文著作和文章的注释体例
书籍类注释依次标明著者(编者)、书名、出版社和年代、页码;杂
志类依次标明文作者、篇名、杂志名和期数;报刊类依次标明作者、
篇名、报纸名称和时间。
1. 中文专著只注出版社,不注出版地。
例如:
魏子初:《英国在华企业及其利润》,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
23页。
2. 中文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注期刊页码。
例如:
李世洞:《学术评奖忧喜录》,《世界历史》1997年第3期。
3. 析出文献注释依次标明作者(编者)、篇名、所引文献作者(编者)、书名、出版社和年代、页码。
例如:
钱乘旦:《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中国英国史学会编:《英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02页。
4. 学位论文的注释依次标明作者、篇名,单位名称和博士(硕士)论文、完成年代、页码。
例如: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67页。
5. 卷册应紧接书名。
例如:
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1页。
6. 译著的作者名署在前,译者在后。
例如:
汉斯-维尔纳•格茨著,王亚平译:《欧洲中世纪生活》,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7. 某些情况下作者名可省略。
例如: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2)《顾维均回忆录》第7分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65页。
(3)《新华月报》1950年6月,第483页。
8. 当同一著作或文章在注释中再次出现时,只注作者名、书名和页码。
本刊不采用“同上”“见前引书”等简略方法。
例如:
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册,第118页。
9. 本刊一般情况下不在注释前加“见”“参见”“引自”等。
如果注释中有解释性或补充说明,在加注参考文献时,一般要用“可参见”“参见”。
例如:
(1)关于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时间界定,可参见郭爱民:《工业化
时期英国地产代理制度透视》,《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2)凯恩斯就曾断言,埃及在托勒密王朝以前根本就没有货币。
参见凯恩斯著,蔡谦等译:《货币论》上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5页。
10. 引用两个以上出处,出处之间用分号“;”。
例如:
程汉大:《英国法制史》,齐鲁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琼·瑟尔斯克:《英格兰和威尔士农业史》(Joan Thirsk,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第4卷第4册,剑桥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256页。
(二)外文著作和文章的注释体例
作者名和著作名必须要有译文和原文(本刊使用英、法、德、俄四种
外文)。
出版者只注出版社中文译名,不注出版地点。
(从2014年第
四期开始,本刊取消原来的“外文出版社只注出版地点”的规范要求,改为只注出版社中文译名。
)
1. 作者名用正体,书名用斜体。
例如:
克里斯·吉文-威尔逊:《中世纪末期英国贵族:14 世纪政治社会》(Chris Given-Wilson ,The English Nobility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 The Fourteenth-Century Political Community ),路特莱吉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165页。
2. 外文期刊名用斜体,文章名用正体,并加引号,同时加注页码。
例如:
保罗·雅各布斯等:《为魔鬼效力》(Paul Jacobs, et al, “Serve the Devil”),《新非洲人》(New African)1990年第3期,第58页。
3. 区分间隔号&“·”和缩略号“.”:间隔号用在外国人等的人名内各部分,缩略号用在外国人等的人名缩写字母后面。
例如:
约瑟夫·H.比安克莱纳:《中世纪英格兰的限嗣继承和共同阻却法》(Joseph H. Biancalana,The Fee Tail and the Common Recovery
in Medieval England),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4. 外文期刊总卷和期号标出顺序为:总卷、年期号、页码。
例如:
H.G.苟特尔勃克:《赫梯王国的权与法》
(H.G.Gutrebock,“Authority and Law in the Kingdom”),《美国东方学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第268卷,1954年第17期,第18页。
5. 外文移行要符合规则。
6. 译者和编者加的注,须在注末加译者或编者注,注后不加标点。
例如:
作者系俄罗斯经济学家。
——编者注
(三)电子文献的注释体例
文章所引电子文献应以数据库公布的档案文献和官方网站原始资料为主。
若电子文献有相应的纸质出版物,则应以纸质文献为据,标注纸质文献的出处,并交代电子版本的来源。
电子文献要依次注明作者(编者)名、电子文献题名、获取和访问路径(网址)、引用日期。
外文电子文献的作者(编者)名和题名要标明相应的中文译文和原文。
例如:
亨森:《印地安领地的博彩》(C.L.Henson, “Gaming in Indian Country”),
/online/Gaming.htm,2013年4月25日。
二、文章中注释符号和标点符号的位置
文章中注释符号应位于要说明的内容和引文之后;文章的标题不加任何注释符号;一般不用除冒号和破折号以外的任何符号,可采取空一格的方式处理。
1. 引用的是完整的一句话,注释符号放在句末。
例如:
他指出:“俄国人也被一本万利的皮毛的传闻所吸引,接踵而来,把从勘察加到美国的这条航路变成了一条热闹一时的海上通道。
” ①
2. 引用的不是原文,而是原文的意思,注释符号应放在句末的句号之后。
例如:
他们首先是以法国存在“起飞”阶段为前提,结果对“起飞”时期一共提出四个假设阶段:一为旧制度后期;二为拿破仑时期;三为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四为1895年-1914年。
①
3. 注意引文末尾标点符合的使用。
(1)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句末的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
例如: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①(2)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外面。
例如:
淘金热在学界享有的传统定位也遭受了冲击,因为它同样属于“1788年澳大利历史中充斥的帝国主义、掠夺性开发、种族主义、男权主义等邻人羞耻的故事”①。
三、需要注意的符号
(一)连接号半字线“-”占半格、一字线“—”占一格、两字线“——”占两格。
1. 半字线“-”用在外国人的姓名中和外文题目的年代里。
例如:让-夏尔·阿舍兰、任-洛二氏溶液
阿瑟·W.约瑟:《澳大利亚史1789—1999年》(Arthur W.Jose, History of Australia,1789-1999), 纽约大学出版社1914年版,第2页。
2. 一字线“—”用在两个相关的名词之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用在相关的时间、地点、数目之间;用在几个相关项目之间,表示递进式
发展。
例如:
(1)秦岭—淮海以北地区;原子—分子论
(2)1953年9月—1985年3月
(3)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四个阶段。
(4)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1—115页。
3. 两字线“——”即破折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不能写
“--”。
浪纹一般用于科技刊物,本刊一般不用。
例如:
我们来到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二)应注意数字和符号的写法,例如:
1. 0.5%—1.5%不能写成0.5—1.5%。
以“十、百、千、十万”记位时,不能写成15—17亿,要写成15亿—17亿
2. 一两个小时;七八十种;五六十年代(间不加任何符号)
3. 带有“几”字的数字必须用汉字,用“多”“余”等表示的概数一般用汉字。
例如:几千年;十几天;十余次;一千多件;约三千会员;十来年;四十岁左右,但是表示略语时应加顿号:二、三线;
初中一、二年级;八、九两个月。
4. 1998年等年代不能缩写成98年,1960—1980年不能写成1960—80年。
在文章中表示从1960年至1980年时,不能写成从1960—1980年。
5.“第一”“第二”“第三”后面用逗号“,”;“一”“二”“三”后面用顿号“、”;“1”“2”“3”和“A”“B”“C”后面用齐线黑点“.”。
6. 文章中的数字一般以“万”为计算单位,不便以“万”计算的数字用逗号分开。
157000为15.7万;4319000为431.9万;43211987为
43,211,987。
7. 句号、问号、逗号等标点符合不应居一行之首;引号、书名号等前一半不能居行末,后一半不能居行首。
(三)省略号
1. 省略号“……”后面不要再加“等等”。
2. 省略号前面的话用了句号、叹号、问号,说明是完整的句子,这个
五、序号的使用
一、二、三、…… 一级标题
(一)(二)(三)……二级标题
1. 2. 3.……三级标题
(1)(2)(3)……四级标题
六、文稿中术语和缩略语的统一
1. 文稿中重复出现的人名、地名必须统一,凡通用的人名和地名应采用新华社译名室编《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和周定国编《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的译法。
无从查考的可查辛华编的《译音表》译音。
2. 专有名词的缩略形式除人们比较熟悉的(如鞍钢、欧盟)外,应先交代全称,标题可以用缩略词。
不能使用自造词汇和缩略词。
七、文稿中外文的使用
文稿中一般不使用外文,必须使用时,应译文后括注外文。
例如:“维兰”(Villani)一词是诺曼人引进英格兰的一个法文词汇。
二、World History Studies 编辑技术规范
一、本刊实施同行匿名审稿制度,文稿要求用英文撰写,符合国际学术规范。
如有特殊情况,可直接投寄中文文稿。
稿件须为署名作者独立完成、未发表过的学术论文。
稿件主要有三种类型:论文、综述、书评。
论文和综述一般不超过12000英文词,摘要200英文词左右、3-5个关键词。
书评控制在1200-2000英文词之间。
二、作者应在投稿前仔细审核文稿格式和内容。
来稿应按照下述格式。
1.文章应使用A4纸,文字处理格式,12号字体(脚注用10号字体),1.5倍行距。
2.正文部分应为包含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在内的论文全部内容。
第1级标题用I、II、III…等表示。
3.如果文稿中有图片,请按图1、图2、图3等依次对所有图片排序,图片最好为专业电脑绘图。
图题下标有相应注释(文字说明),信息明了。
图片大小适当,通常为A4半页或者四分之一页。
图释部分字体不宜过小,不宜用细线。
图片使用保证无版权问题。
4.表格与插图分开单独标注。
表格上方标注短标题。
5.文中一律采用脚注;用1、2……符号,全文连续编号。
格式为:
(1)引用出自专著,标注项目与顺序:①作者;②书名(斜体,主体词、首位字母大写);③出版地点;④出版社;⑤出版时间;⑥页码。
例如:一个作者:Maya Shatzmiller, The Barbersand the Islamic State, Princeton, N.J.: Markus Wiener, 2000, p. 33. 两个作者:P.J. Marshall and GlyndwrWilliams, The Great Map of Mankind:British Perceptions of the World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London,Melbourne and Toronto: Dent, 1982, p. 170.
(2)引用出自编著,标注项目与顺序:①编者;②书名(斜体,主体词、首位字母大写);③出版地点;④出版社;⑤出版时间;⑥页码。
例如:T. H. Aston and C. H. E. Phlipin (eds.), The Brenner Deb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5, p. 35.
(3)引用出自译著,标注项目与顺序:①作者;②书名(斜体,主体词、首位字母大写);③译者;④出版地点;⑤出版社;⑥出版时间;⑦页码。
例如: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Lovein the Time of Cholera, Translated by Edith Grossman, London: JonathanCape, 1988, p. 25.
(4)引用出自电子版图书,标注项目与顺序:①作者;②书名(斜体,主体词、首位字母大写);③出版地点;④出版者;⑤出版时间;⑥版本来源;⑦页码。
例如:Jane Austen, Pride andPrejudice, New York: Penguin Classics, 2007, Kindle edition, p.11.
(5)引用出自期刊中的文章,标注项目与顺序:①作者;②文章名称(加双引号);③期刊名称(斜体);④卷期号;⑤出版时间;⑥页码。
例如:Heath
B. 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China”, ModernChina,vol. 19, no. 2 (April 1993), pp. 199-215.
(6)引用文集中的文献,标注项目与顺序:①作者;②文章名(加双引号);
③编者;④文集名(斜体);⑤出版地点;⑥出版社;⑦出版时间;⑧页码。
例如:R . S . Schfield, “The Impact of Scarcity and Plenty on PopulationChange inEngland”, in R.I.Rotberg and T. K. Rabb (eds.), Hungerand History: The Impact of Changing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n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3, p. 79.(7)引用网络上的报纸文献,标注项目与顺序:①作者;②文章名(加双引号);③报刊名(斜体);④报刊出版时间;⑤引用时间;⑥网址。
例如:Sheryl Gay Stolberg and Robert Pear, “Wary Centrists PosingChallenge in Health Care Vote”, New YorkTimes, February 27, 2010. Accessed February 28, 2010.
/2010/02/28/us/politics/28health.html.
(8)引用学位论文,标注项目与顺序:①作者;②文章名(加双引号);③学位论文;④科研院校;⑤时间。
例如:Mihwa Choi, “Contesting Imaginaires in Death Rituals during theNorthern Song Dynasty”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8).
(9)引用网上文献,标注项目与顺序:①作者或机构;②文章名(加双引号);
③引用时间;④网址。
例如:McDonald’s Corporation, “McDonald’s Happy Meal Toy Safety Facts”,Accessed July 19, 2008.
/corp/about/factsheets.html.
(10)原始文献的引用方式可根据其形态及相关学术界引用习惯而定。
下列格式仅供参考。
例如:“Orders and Instructions to the President and Select Committee ofSupercargoes at Canton”(5 April 1816), IOLR, R/10 China Records, Court’sLetters, vol. XV,1816, paragraph 45.
Letter from the Chairman and DeputyChairman to the Earl of Buckinghamshire (28 July 1815), India Office Libraryand Record, Factory Records, G/12/196 (1815-1817) (Papers on Lord Amherst’sEmbassy), p.15.
(11)关于时间的具体用法请参照下列格式。
年代:如,1920s。
不能是“20s,” “twenties,” or “nineteen-twenties”。
时间段::如,1785-1787。
不能是1785-87。
日期:如,February 28, 1920。
月份:如,February 1920。
(in footnotes, use this form: Feb. 28, 1920)(12)引用中文论文或书名,应列出原文或原书信息并将人名用拼音表示出来,论文名或书名翻译成英文。
作者在提供文稿时请附中文论文或著作的中文,以便查询。
例如:陈钊, 陆铭, 金煜(Chen Zao,Lu Min, Jin Yu),《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RegionalDisparit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in China”),《世界经济》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12),2004, pp. 25-31.正文和注释中第二次出现的中文人名、中文期刊名称,只保留英文译法即可,删掉第二次出现的中文。
相同中文名称、概念等只出现一次,第二次出现就用英译名称或概念(有时是拼音的)。
(13)作者在提供文稿时,如重复引用同一文献时,请完整标注每一项注释,后期技术处理由本刊编辑完成。
(14)标明论文的基金项目或其他资助背景。
在文中相应地方以及文后标明论文撰写中其他参与者或协助机构。
6.如文章作者和译者不是同一人,将译者信息列于文章最后部分。
7.书评格式。
书评一般用英文撰写,篇幅一般为1200-2000英文单词。
基本要求:客观介绍该书主要内容,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点。
按照国际学术界一般格式:抬头是作者名称、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标准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下面是书评的内容,落款是书评作者和单位,职称不写。
其他文中注释参照上文。
关于中文书名的译法,有的中文书本身已有英文书名,就应直接使用其英文书名,并在后面加括号用中文标示出来。
在文章中第二次出现时,就只用英文意译。
8.人名、地名等用法参照国家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摘抄适合本杂志的):
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
在各外语中地名的专名部分原则上音译,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通名部分(如省、市、自治区、江、河、湖、海等)采取意译。
但在专名是单音节时,其通名部分应视作专名的一部分,先音译,后重复意译。
文学作品、旅游图等出版物中的人名、地名,含有特殊意义,需要意译的,可按现行办法译写。
历史地名,原有惯用拼法的,可以不改,必要时也可以改用新拼法,后面括注惯用拼法。
一些常见的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姓名,原来有惯用拼法的(如孔夫子、孙逸仙等),可以不改,必要时也可以改用新拼法,后面括注惯用拼法。
海外华侨及外籍华人、华裔的姓名,均以本人惯用拼法为准。
按照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刊特点,拟定下列规范:
(1)中国名字翻译成为英文时,按照汉语拼音来书写,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姓氏和名字为两个组合分开书写,姓在前,名在后,名的部分不使用连字号分开。
如:“刘禹锡”译成“Liu Yuxi”,而非“Liu Yu-xi”;“司马迁”译成“Sima Qian”,而非“Si-ma Qian”。
特殊的姓氏按对应的拼音书写,如陆Lu, 吕Lü。
(2)已有固定英文的中国科学家、华裔外籍科学家以及知名人士,应使用其固定的英文名字。
如:“李政道”译成“T. D. Lee”。
(3)目前中文地名的翻译可以参照以下4个翻译方法:
a. 汉语拼音法,即用汉语拼音方案来处理中文地名的翻译。
中文地名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以音译为主,力求准确规范。
音译要严格遵守源语的标准发音规则,汉语发音则要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地名的音译可参照《英汉译音表》、《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或《世界地名译名手册》(辛华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一点国务院有相关规定,并于1977年经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作为国际标准。
如: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所在的“东直门外大街”被译成“Dongzhimenwai Dajie”,其驻上海领事馆所在的“南京西路”也被译为“Nanjing Xi Lu”(参见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网页
/en/about_6_en.htm)。
无论是东直门,南京还是路和街,都使用了汉语拼音作为其翻译。
为了便于读者正确拼读,有的拼音译法两字之间需加隔音符号,如:“兴安岭”译为“Xing’an Ling”。
在中国,大部分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城市名的翻译都采用这种方法,如江苏译为“Jiangsu”,上海译为“Shanghai”。
当然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它们也是使用的专有翻译,而不是汉语拼音。
如香港的翻译“Hong Kong”则来自于其中文名字的广东话发音;西藏的翻译“Tibet”则可能源于当时的突厥人和蒙古人称藏族为“土伯特”;呼和浩特应译为“Huhhot”,而不译为“Huhehaote”。
这些地名的翻译都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或受当地文化影响所致,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根据其当地发音而译。
b. 音意结合法,即将专名部分作音译处理,通名部分作意译处理。
此方法将前部分的专有名词用汉语拼音或专有称呼作为其翻译,而后一部分通称则使用通称的英文翻译,这也是目前中文地名翻译中最常见的方法。
如“华中路”译为“Huazhong Road”,广东省译为“Guangdong Province”等。
中国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城市名的后面加上通称,也就是省、市等以后,通常都会以这种方式来翻译。
在这种翻译方法中,通称往往都有其约定俗成的翻译,这里简单罗列几个有用的级别词:
省:province
市:city
县:county
区:district
工业区:industrialpark/zone
大道:avenue或boulevard
街道:street
路:road
巷:lane
单位/房:flat/room
大厦的其中一栋楼(如大楼的东楼西楼)叫作:东座/西座:east/west tower 大楼的楼层:Floor
楼宇编号,如第4栋:4th building
在地名中会有“东、西、南、北、中”,如**南路,**中路等,翻译时往往会译为** central road,** south road等,而在香港的翻译则译为road central,road south,其中文名称也是**道中,**道南,如“干诺道中”的翻译“Connaught Road Central”。
当然目前也有将“东、西、南、北、中”并入专名部分的倾向,如“陕西北路”可译为“Shaanxibei Road”。
c. 全盘意译法,即彻底的意译法
此方法将中文地名全部用英文翻译,而不出现汉语拼音或专有名称。
如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译为“Century Avenue”,则是将世纪和大道各自翻译成英文而来;“西湖”译为“the West Lake”也是合成了西和湖的英文翻译。
在香港,大部分地名的翻译是根据广东话发音而来,也有一些是采用这种全翻译的方法,如“北角”译为“North Point”。
d. 同一中文地名,不同英文翻译
如“北京”在其作为城市名称单独出现时我们都会译为“Beijing”,但“北京大学”我们都知道它的翻译是“PekingUniversity”;再如“青岛”以城市名称单独出现时其翻译是“Qingdao”,而它以品牌出现在“青岛啤酒”中时被译为“Tsingtao Beer”。
9.注释中与上条注释出处相同时,可用Ibid.表示,如Ibid.,p.111.
10.论文标题下面是作者姓名、单位、所在城市和国别,电子邮箱。
11.每一段文字开首时,参照国际英文刊物的常规做法,退4个字母。
12.文本中一般不出现汉字,用英文意译和(或)拼音译法代替;一般也不出现英文以外其他西方和非西方文字;在特别情况下可以出现,如十分必要时,或是文稿中的关键性概念或话语。
13.专有名词的翻译要力求准确,并做到在文中前后一致。
14.如文中出现俄文、日文等文字,译成英文后,在后面加小括号注上其俄文或日文等原文。
15.文章第一页脚注作者信息中,请加上作者的邮箱。
16.按照句意的完整性,适当标注标点于引号内或外。
一般情况下,引用词组时,引号在标点符号以内;一句中,引用另一句话或半句话时,引号也在标点符号以内;全文引用一句话,且此句话本身构成一个句子时,引号在句号以外。
17.Ibid用正体。
18.多位编者时,要用复数eds.的形式。
20.引中文论著,应为:作者拼音,成果英文名(作者中文名,《成果中文名》),出版社、期刊等直接用英译名,不附中文。
书评也是这样。
例如,Guo Dantong, Intercoursebetween Egypt and Eastern Mediterranean World(郭丹彤:《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的交往》),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1。
作者名和书名第二次出现时,只用英文,不附中文。
出版社一般不需要注明地点。
生僻的出版社要写上出版地。
21.翻译的论著用trans. by XXX。
22.p.和pp.全部小写。
23.出版社和期刊的英文名要核对清楚。
中文出版社用其英文名,不用中文。
24.注释里卷、册、章、页等一般用小写。
25.文中第二次出现的论著只标明作者、论著名和页码,不用出版社和年份。
如果卷册不同,需要标明。
三、作者确保来稿为首次用英文发表,接到编辑部审稿意见通知前,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不予退回,请自行保留底稿。
文责由作者自负。
依照《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和编辑。
凡涉及内容的修改,本刊会与作者联系。
文章一经录用在本刊刊出,专用使用权即归本刊。
四、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欢迎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进行投稿。
投稿邮箱:***************,请标明“英文文章名-类型(论文或综述或书评)-作者姓名”。
文章末尾请附上作者的中英文姓名、职称(或学位)、工作单位、研究方向以及作者详细的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