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十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下3—49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下)(1937—1949)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石家庄模拟)1936年,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

到1937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

此次展览活动( )
A.有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B.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
C.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选A。

“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有利于唤醒人们保卫国家,故选A;“消除”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可以唤醒民族意识,不能保证胜利,排除C;由“1937年春”可知,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D。

2.下图为1941年中美两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以下理解合理的是
( )
A.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利用蒋介石政府反苏反共
D.蒋介石依靠美国围剿红军
【解析】选B。

图片信息“中美伟大领袖为公理自由奋斗”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中国积极抗日,赢得了美国的认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1942年1月建立的,排除A;1941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是联合苏联反抗法西斯,排除C;围剿红军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

3.1939年1月7日,蒋介石指示国军各战区军事长官:“应以一部增强被敌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展开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

”这表明国民政府( )
A.加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B.承认了正面战场的失败
C.适应了战争形势的变化
D.用游击战取代了运动战
【解析】选C。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战主战场是敌后游击战,“积极展开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说明国民政府认识到敌后游击战在当时形势下的作用,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A错误;B和D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排除。

4.《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除有卖国行为的、经政府缉办的、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有精神病的人外,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强调“工农有选举权了,但并不歧视地主、资本家。

”此规定反映了(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B.中国共产党在着手构建民主联合政府
C.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D.敌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解析】选C。

陕甘宁边区存在的时候是红军长征之后,由题干中的“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工农有选举权了,但并不歧视地主、资本家”可知,陕甘宁边区规定工、农、地主和资本家都拥有平等的民主权利,这是为了调动这些阶层参加抗日的积极性,故选C。

5.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22次正面战场的大会战。

其中一场会战,虽然最终中国军队败退,但是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

这场会战指的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的武汉会战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6.1938年,学者熊十力在《中国历史讲话》中写道:“中华民族,由满汉蒙回藏五族构成之。

古分言之,则有五族;统称之,则唯华族而已。

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则有伯仲;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

”这一观点体现了( )
A.军阀混战导致各民族关系紧张
B.知识分子超然世外专心学术研究
C.家国同构和宗法观念历久弥新
D.学术界为团结抗战促进民族认同
【解析】选D。

据材料“1938年……‘中华民族,由满汉蒙回藏五族构成之……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熊十力的意图是为团结抗战促进民族认同,宣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故D正确。

7.抗战初期,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主力第十师团步兵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记载:“遭到中国军的顽强抵抗,曾有一度陷入焦虑时期……中央部也无增援的余力。

至10月11日才勉强由华北方面军派骑兵第4旅团前往增援。

”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军队抗战意志顽强
B.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敌后战场地位和作用有限
D.正面战场的抵抗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
【解析】选D。

武汉会战属于正面战场,而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是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

8.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毫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该报道反映出当时国人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C.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解析】选A。

1945年8月,正是国共重庆谈判前夕,全国人民都希望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共建新中国,故A正确;1945年春,中共七大已提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故B错误;重庆谈判是国共之间的谈判,故C错误;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D错误。

9.(2019·开封模拟)淮海战役后,毛泽东高度评价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

”这里的“夹生饭”是指( )
A.我军实力未占优势
B.战略反攻尚未开始
C.决战时机还不成熟
D.土地改革尚未开展
【解析】选A。

淮海战役时期,国民党投入80万,共产党投入60万,显然共产党军队并不占据优势,故A正确;战略反攻是1947年,淮海战役是1948年,B错误;三大战役标志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C错误;土地改革属于经济不符合材料中军事,D错误。

10.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

……警备阜阳、沈丘、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
匪。

……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

”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D.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
【解析】选B。

据材料“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结束,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故B正确;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A 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C错误;国共达成和平协定是在1945年10月,故D错误。

11.(2019·洛阳模拟)英国某记者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该记者的看法( )
A.揭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B.反映抗日政权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C.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D.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解析】选D。

材料分析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获得支持的原因,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支持人民政权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反映出了将来中国政局变动将朝中国共产党一方倾斜,故D正确。

12.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情况(见下表),中共中央决定 ( )
1946年7月1948年7月
人民解放军130万280万
国民党军队430万365万
A.签署双十协定
B.进行战略反攻
C.进行战略决战
D.发起渡江战役
【解析】选C。

材料中1946年到1948年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的军队数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双方差距缩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1948年下半年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大决战,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故C正确。

A发生于1945年,B发生于1947年,D发生于1949年,时间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
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
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9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8
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战略上、作战方针和抗战路线上进行比较。

第(2)题,从援助国家、援助物资、援助金额以及援助数量上分析变化,从物质上、精神上分析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第(3)题,材料一反映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国共合作抗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1)体现: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8分)
(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3分)
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6分) (3)特点:民族性: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8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一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发起人在议会中政治派别
所占席数
国民党宋教仁392 革命派
共和党黎元洪176 旧官僚
统一党程德全24 旧官僚
民主党汤化龙24 立宪派
表二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共38人)
党派代表人数
国民党孙科、陈立夫等8人
共产党周恩来、王若飞等7人
青年党陈启天、余家菊等5人
民主同盟张澜、黄炎培等9人
无党派人士郭沫若、傅斯年等9人
从以上表格中提取两项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的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是一道发散性试题,首先依据表格,提取两条信息,不能有遗漏,否则得不到相应分数。

其次,寻找相关史实来论证说明所提炼“信息”的合理性。

语言逻辑合理,史实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信息一: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政党政治活跃的局面。

(2分)
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是大趋势;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将组阁政府;旧官僚投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控制政局。

(4分,任答2点即可)
信息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平等协商。

(2分)
说明:抗战胜利后国际舆论呼吁中国实行和平民主;“双十协定”规定要召开由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协会议;代表们平等协商和平建国大计;政协会议是多种政治力量的较量;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4分,任答2点即可)
信息三: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

(2分)
说明:孙中山、宋教仁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影响巨大;同盟会(国民党)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

(4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