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 2018年6月C第5卷/第18期Jun. C. 2018 V ol.5, No.18
106
黄体酮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于春玲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黄体酮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先兆流产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黄体酮治疗,实验组予以地屈孕酮治疗,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HCG、孕激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HCG、孕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药物显效率分别为86.0%和90.7%,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于黄体酮来说,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体酮;地屈孕酮;先兆流产;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8.18.106.02
先兆流产是妊娠早期所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患者一般会出现阴道出血以及腹痛症状,若不及时控制就会导致孕妇流产,导致先兆流产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性激素含量降低,而孕激素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及时给予药物治疗,确保妊娠顺利进行[1]。
黄体酮以及地屈孕酮为治疗先兆流产主要药物,为证明其疗效,本次研究主要对黄体酮与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先兆流产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实验组年龄区间24~35岁,平均年龄(29.5±4.5)岁;孕周范围6~11周,平均孕周(8.5±1.5)周。
对照组年龄区间23~34岁,平均年龄(28.5±3.5)岁;孕周范围7~12周,平均孕周(9.5±1.5)周。
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研究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研究资料一致性较好。
1.2 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黄体酮治疗,具体方法如下:为患者肌肉注射黄体酮注射液(国药准字H31021401;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20mg/次,1次/d,用至疼痛及出血停止为止。
1.2.2实验组予以地屈孕酮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患者口服地屈孕酮片(国药准字 H20130110;Abbott Biologicals B.V.生产;规格 10mg*20片/盒)起始剂量为4片/次,之后每8小时服1片,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标准: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阴道流血明显减少,无腹痛、腰痛;B超提示胚胎存活,继续妊娠一个月内无反复。
失效标准:治疗后产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B超提示胚胎发育不良,β-HCG持续不升或下降。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HCG、孕激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为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血HCG、孕激素水平均以表示,采用x2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后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血HCG、孕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药物显效率分别为86.0%和90.7%。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所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共发生1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1/30);对照组患者所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过敏以及呕吐、注射部位疼痛、乳房痛,共发生8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8/3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先兆流产不给予及时有效诊治可能会导致其发展为完全或不完全流产,保守治疗主要是在叮嘱患者充分卧床休息的同时给予其孕激素类药物治疗[2]。
孕激素药物可促进卵巢黄体分泌,对患者免疫环境有较好调节作用,可有效维持早期妊娠顺利进行,所以,孕妇出现黄体功能不足情况时,需要及时补充孕激素,以此来提升黄体功能,给予患者有效治疗[3]。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血HCG、孕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原因分析为:①黄体酮属于天然孕激素,药效可直接作用于患者子宫内膜,进而促进增殖期向分泌期的转化,对胚胎早期营养供应以及孕
(下转109页)
2018年6月C第5卷/第18期Jun. C. 2018 V ol.5, No.18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 109
色发生概率。
一般我们认为,出血量达到达到500mL就是产后出血,难治性出血量则认为应该达到1500mL左右[3]。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难治性产后出血更为严重,情况更为危急。
以往针对此种疾病,我们多施用子宫切除术,但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子宫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患者失去了再做母亲的全力,也会影响患者的免疫激素分泌功能,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
近期我们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通过阻塞子宫动脉,止住出血的方法医治难治性产后出血有着很好的效果,不切除子宫,最大程度提高了患者手术之后的生活质量,同时由于介入的方法,对患者的创伤也较小。
因此,综上而言,在临床上使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医治难治性产后出血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在妇产科利用。
参考文献
[1] 龚莲.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
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05):134-135. [2] 刘宗印,赵雪卉,毛红妮,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
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1):139-140.
[3] 丁妹.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
价值[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12):21-22.
本文编辑:马宏宇
教育,提升其参与规范性和充分性产前检查活动的主动性,能支持我国流动人口群体中优生优育和人口质量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影响流动妇女参与孕期保健活动状态的相关因素具备多样性,值得引起广泛关切。
参考文献
[1] 李芳,沈松英,李晶,等.HIV免费普查项目对HIV阳性
孕妇保健服务利用和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国艾滋
病性病,2016,22(05):335-337.
[2] 彭爱霞,卢庆晖,林珊,等.健康教育对流动育龄妇
女优生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08):50-51+85.
[3] 李云霞,杨吟,秦茂华,等.昆明市流动育龄妇女预防艾
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及服务需求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03):209-212.
本文编辑:马宏宇
卵着床有重要作用,可维持妊娠效果。
另外,黄体酮制剂可有效促进患者内源性孕酮的分泌,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绒毛缺血现象,不断降低其子宫的激惹性,在促进蜕膜生长的同时还可有效提升胎儿的成熟度,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4]。
②地屈孕酮属于合成孕激素,口服治疗具有较高生物利用度高,且不会产生蛋白同化激素等副作用,也不会对垂体性腺轴产生抑制作用,对先兆流产具有较高治疗价值。
有研究指出地屈孕酮分子结构与内源性激素存在相似性,受体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有效抑制平衡失调情况,且其重建血管的作用显著,通过对血管功能进行重建可保证血肿部位血管通畅,进而为胎儿发育提供有效营养支持以及血流支持[5]。
③地屈孕酮在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但其生物活性仍然较高,不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具有较高安全性,其与天然孕酮相似度较高,可有效减少母体对胚胎产生的排异反应,进而有效改善患者免疫状态,取得显著治疗效果,且不会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蛋白同化激素、雄激素以及雌激素方面的不良反应,药物耐受程度较强,对维持正常妊娠较为重要。
此外,地屈孕酮还可有效够纠正失衡状态,可促进免疫耐受形成,改善患者血HCG以及孕激素水平,进而有效保持患者正常妊娠状态[6]。
综上所述,相对于黄体酮来说,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骆小英.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分
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43-345. [2] 张扬,俞美娟.地屈孕酮与黄体酮用于治疗先兆流产
的临床效果比较[J].生殖医学杂志,2014,23(11):880-883.
[3] 蓝继常.黄体酮与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观察[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6,3(1):159-160. [4] 王伟.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3):196-197.
[5] 戴志刚.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对比观
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99-100. [6] 刘尧尧.地屈孕酮与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随机对照
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2):214-215.
本文编辑:马宏宇
(上接106页)(上接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