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男性不仅比女性占优势,而且成了人的一般性,以 同样的规范方式支配着具体的男性和具体的女性。这 是由男性的权力地位以种种中介造成的。”“传统意 义上所谓的女性特征,并非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特征, 而是以男性为取向、令男性喜欢、为男性服务、补充 男性。”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波伏娃也曾尖锐地指出,定义和区分女性的参照 物是男性,而定义和区分男性的参照物却不是女 性。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
• 思考: • 7. 男性心理学史?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8. 科尔伯格的研究? • 为什么?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一)女性主义 •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一般泛指世界上
反对性别歧视、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 • 哪些主题?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柯尔伯格也由此获得了学术声誉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另外,“成功的顾虑”这样一个概念的流行作为例 证也充分说明了心理学客观和价值中立背后的男性 价值取向。
• 研究表明:女性中具有“成功的顾虑”的人数比男 性多,而且这种顾虑是职业和智力成就的基本障碍。
• 但是,“成功的顾虑”概念本身包含着问题,它假 设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都是一样的,都是以男性 角色的标准观念为准绳的。
普遍的看法一致,证明女性智力低于男性是生理 原因。
• 假设科学吗?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后来的科学研究表明: • 人类各种族的平均脑容量并没有表现出规律性的
差异,人的头骨或大脑只要正常,其大小与智力 无关。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而头骨学家一开始就错误地假设男性智力发达,先 有结论再倒回去寻找原因。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而社会性别对两性成功有不同的性别规范,如果女 性遵从男性的成功标准,在家庭外的社会活动中获 得成功,就会被社会认为是“非女性化”的女性, 并且导致她们无法顺利实现传统的生活目标——结 婚和建立家庭,所以大多数女性对成功是有顾虑的。
• 为什么女性对成功是有顾虑呢?是生理结构造成的 吗?看一些说法: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主要内容: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二、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与挑战 三、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四、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实践主张与影响 五、女性主义心理学简评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1.女性主义?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2.女性第二性?
• 她认为心理学中所谓的科学的观点只是社会的 神话,或是心理学中精英人物的意识形态而已, 它为强化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服务。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3.心理医生的男性标准 • 虽然心理医生认为,自己是客观的医学专业人员,
但实际上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看是否符合大 多数人的标准,反过来任何背离这些标准、与众 不同的极端言行可能被看作是精神疾病或心理不 正常的症状。
•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 • 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
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等。 • 为什么探究这些?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第二性: • 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
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 • 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
级——“第二性”(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泰斗、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
系。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性别与社会性别: • 性别: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
属性。 • 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指的是社会对男女特
征、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和规范。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简言之,性别表示的是与生俱来的分别男女的身体上 的特征,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赋予男人女人的特征。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3.玻璃天花板效应?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3.社会性别?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4.“爱妻号”、威力洗衣机?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5.成功?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6.女汉子?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她们既要在崇尚男性价值的世界中取得事业成功, 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女性气质、性感形象和女性角 色。
• 当她们面对双重压力,变得急躁、易怒、沮丧或者 好斗时,则被诊断为“情绪化”或职业适应不良。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乔治·西美尔(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强调指出, “性别规范并不是中性的、消除了性别对立的,而是 具有男性特征的。”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在17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任何 权利,除非丈夫自愿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 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地 区,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 夫的亲戚,而不是给她或她的孩子。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英国基督教会礼仪:“女人的意志应服从男子,男 子是她的主人,也就是说,女人不能按她自己的意 志生活,……离开了男人,她既不干任何事而且也 干不成任何事。男人怎么做她就怎么做,她应把男 人当做主人来侍奉,她应畏惧男人,服从和臣属于 男人。”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 男儿有泪不轻弹 • 女子无才便是德 •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 妇女不算人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二、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 (一)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1.心理学理论中的男性中心 • 心理学独立以来,基本上是一门男性化的学科,心理
• 而事实上,不管实验研究多么严密,实验中的男女 主试和被试都会把社会性别规范和男女权力关系中 的不平等带进实验情景,并且在实验互动环境中表 现社会性别关系,从而使实验结果受到影响。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最有说服力是头骨学的研究: • 头骨学的基本假设是头骨大的人智力发达 • 女性的平均头骨尺寸小于男性,这些发现与社会
主义运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 1969年美国女性心理学协会成立; • 1973年美国心理学协会承认女性心理学这门分支学科; • 1977年《女性心理学季刊》杂志的创刊发行; • 标志着女性主义心理学获得学术界的正式认可。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女性主义心理学: • 以女性主义立场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
• 大多数人的标准?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男性标准! • 同时,社会还用性别双重标准来衡量女性 • 不符合,则被认为是非正常的和有缺陷的。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例如,成功对女性和男性有不同的含义,职业男性 的成功标准是事业有成,而职业女性的成功标准是 事业有成和家庭幸福双重标准。
• 并且认为这一模式具有超越文化和性别的普遍意义。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然而,当柯尔伯格按照这一标准衡量女孩的发展时, 却发现女孩只能停留在第三阶段上,由此得出了相 比男性来说女性的心理发展明显不足的结论。
• 尽管上述观点在研究方法上明显犯了样本有偏的错 误,但人们对该理论始终持肯定的态度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 士。
• 也有人说:女本科生是黄蓉,女硕士生是李莫 愁,女博士生是灭绝师太。
• 同样是博士,说法迥然不同。 • 再比如:“玻璃天花板效应” • why?社会性别惹的祸。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因此,女性主义心理学家谢利夫在《心理学的 偏见》一文中,剖析了美国心理学界将自己标 榜为科学权威的手段,揭示了“科学方法”掩 盖下的种种偏见。
意,更证明了心理学的理论容易受到文化因素的 制约而不自知的事实。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男性标准 • 心理学一贯重视实验方法和实证研究 • 所有的大型理论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 • 因此,女性和男性在实验情境中所产生的行为
差异被解释为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造成的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弗洛伊德的名言:“生理结构就是命运!” • 对吗?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许多学者都对女性的心理特点完全归因于女性的 人体结构特点的作用提出了质疑。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阿德勒就对男性钦羡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 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
法,认为男性总比女性优越,结果她们便不喜欢 身为女性,而表现出所谓的对男性的钦羡。”
• 同样,其他研究者一直试图用各种学说来验证和支 持女性比男性低劣的生物假设。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正如伯克利大学教授卡罗·克利斯特指出的那样: “任何评论者要对一篇文章提出全面的评论,都必须 考虑到社会性别;同样,社会科学研究也必须考虑社 会性别怎样形成和影响了研究者所使用的数据材料”。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女性的第二性——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
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 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 不平等的地位。
• “第二性”是天性、自然形成的?
• 男孩:在阉割的威胁下,对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进 行创伤性的解决
• 女孩:没有经历与男孩同样的过程 • 因此,女孩没有形成超我 • 因此,女性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男性,是比男人低劣
的性别群体。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因此,女性一生以依赖男性为生活中心,受孕则 是女性生活的“终极目标”。
观和方法论 • 批判主流心理学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标准 • 揭示主流心理学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
歪曲。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如果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心理学理论和学科发展的 路径就会发现:
• 西方主流心理学主要是由男性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 其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都表现出
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 • 反映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和男女不平等的权力关
学史几乎是男性心理学史。
• 为什么?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心理学各主要理论和学派的创始人都是男性 • 弗洛伊德是主流心理学中男性中心主义的主要代
表人物之一。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弗洛伊德使用了“阴茎嫉妒”和“阉割焦虑”的 概念,来解释男孩和女孩的性心理发展。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草根运 动。
• 每种文化下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 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 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等。
• 而如强奸、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二)女性主义心理学 • 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女权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斯坦能(美国著名女权主义作家)认为: • 如果弗洛伊德不是让阴茎而是让子宫成为他分析
女性特征的中心,用“子宫嫉妒”来说明男性和 女性的心理发展,结论可能完全被颠覆。 • 弗洛伊德故意贬低女性?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不是! • 正是由于弗洛伊德的研究假设并非出于恶意或有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 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 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 所以:女性主义要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女性主义产生的背景?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 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
• 心理学的男性标准被认为是人类的一般标准,当女 性经验与男性经验发生偏离时,心理学家经常会得出 男人优越和女性低劣的结论。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柯尔伯格以 “道德两难困境”故事研究被试道德 推理过程
• 通过对84名男孩的经验研究,得出了著名的“三水 平六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模式,描绘了一条道德 发展的路线。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波伏娃也曾尖锐地指出,定义和区分女性的参照 物是男性,而定义和区分男性的参照物却不是女 性。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
• 思考: • 7. 男性心理学史?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8. 科尔伯格的研究? • 为什么?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一)女性主义 •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一般泛指世界上
反对性别歧视、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 • 哪些主题?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柯尔伯格也由此获得了学术声誉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另外,“成功的顾虑”这样一个概念的流行作为例 证也充分说明了心理学客观和价值中立背后的男性 价值取向。
• 研究表明:女性中具有“成功的顾虑”的人数比男 性多,而且这种顾虑是职业和智力成就的基本障碍。
• 但是,“成功的顾虑”概念本身包含着问题,它假 设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都是一样的,都是以男性 角色的标准观念为准绳的。
普遍的看法一致,证明女性智力低于男性是生理 原因。
• 假设科学吗?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后来的科学研究表明: • 人类各种族的平均脑容量并没有表现出规律性的
差异,人的头骨或大脑只要正常,其大小与智力 无关。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而头骨学家一开始就错误地假设男性智力发达,先 有结论再倒回去寻找原因。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而社会性别对两性成功有不同的性别规范,如果女 性遵从男性的成功标准,在家庭外的社会活动中获 得成功,就会被社会认为是“非女性化”的女性, 并且导致她们无法顺利实现传统的生活目标——结 婚和建立家庭,所以大多数女性对成功是有顾虑的。
• 为什么女性对成功是有顾虑呢?是生理结构造成的 吗?看一些说法: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主要内容: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二、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与挑战 三、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四、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实践主张与影响 五、女性主义心理学简评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1.女性主义?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2.女性第二性?
• 她认为心理学中所谓的科学的观点只是社会的 神话,或是心理学中精英人物的意识形态而已, 它为强化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服务。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3.心理医生的男性标准 • 虽然心理医生认为,自己是客观的医学专业人员,
但实际上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看是否符合大 多数人的标准,反过来任何背离这些标准、与众 不同的极端言行可能被看作是精神疾病或心理不 正常的症状。
•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 • 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
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等。 • 为什么探究这些?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第二性: • 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
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 • 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
级——“第二性”(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泰斗、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
系。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性别与社会性别: • 性别: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
属性。 • 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指的是社会对男女特
征、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和规范。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简言之,性别表示的是与生俱来的分别男女的身体上 的特征,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赋予男人女人的特征。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3.玻璃天花板效应?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3.社会性别?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4.“爱妻号”、威力洗衣机?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5.成功?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思考: • 6.女汉子?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 她们既要在崇尚男性价值的世界中取得事业成功, 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女性气质、性感形象和女性角 色。
• 当她们面对双重压力,变得急躁、易怒、沮丧或者 好斗时,则被诊断为“情绪化”或职业适应不良。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乔治·西美尔(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强调指出, “性别规范并不是中性的、消除了性别对立的,而是 具有男性特征的。”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在17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任何 权利,除非丈夫自愿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 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地 区,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 夫的亲戚,而不是给她或她的孩子。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英国基督教会礼仪:“女人的意志应服从男子,男 子是她的主人,也就是说,女人不能按她自己的意 志生活,……离开了男人,她既不干任何事而且也 干不成任何事。男人怎么做她就怎么做,她应把男 人当做主人来侍奉,她应畏惧男人,服从和臣属于 男人。”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 男儿有泪不轻弹 • 女子无才便是德 •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 妇女不算人
第五讲 女性主义心理学
二、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 (一)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1.心理学理论中的男性中心 • 心理学独立以来,基本上是一门男性化的学科,心理
• 而事实上,不管实验研究多么严密,实验中的男女 主试和被试都会把社会性别规范和男女权力关系中 的不平等带进实验情景,并且在实验互动环境中表 现社会性别关系,从而使实验结果受到影响。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最有说服力是头骨学的研究: • 头骨学的基本假设是头骨大的人智力发达 • 女性的平均头骨尺寸小于男性,这些发现与社会
主义运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 1969年美国女性心理学协会成立; • 1973年美国心理学协会承认女性心理学这门分支学科; • 1977年《女性心理学季刊》杂志的创刊发行; • 标志着女性主义心理学获得学术界的正式认可。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女性主义心理学: • 以女性主义立场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
• 大多数人的标准?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男性标准! • 同时,社会还用性别双重标准来衡量女性 • 不符合,则被认为是非正常的和有缺陷的。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例如,成功对女性和男性有不同的含义,职业男性 的成功标准是事业有成,而职业女性的成功标准是 事业有成和家庭幸福双重标准。
• 并且认为这一模式具有超越文化和性别的普遍意义。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然而,当柯尔伯格按照这一标准衡量女孩的发展时, 却发现女孩只能停留在第三阶段上,由此得出了相 比男性来说女性的心理发展明显不足的结论。
• 尽管上述观点在研究方法上明显犯了样本有偏的错 误,但人们对该理论始终持肯定的态度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 士。
• 也有人说:女本科生是黄蓉,女硕士生是李莫 愁,女博士生是灭绝师太。
• 同样是博士,说法迥然不同。 • 再比如:“玻璃天花板效应” • why?社会性别惹的祸。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因此,女性主义心理学家谢利夫在《心理学的 偏见》一文中,剖析了美国心理学界将自己标 榜为科学权威的手段,揭示了“科学方法”掩 盖下的种种偏见。
意,更证明了心理学的理论容易受到文化因素的 制约而不自知的事实。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男性标准 • 心理学一贯重视实验方法和实证研究 • 所有的大型理论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 • 因此,女性和男性在实验情境中所产生的行为
差异被解释为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造成的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弗洛伊德的名言:“生理结构就是命运!” • 对吗?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许多学者都对女性的心理特点完全归因于女性的 人体结构特点的作用提出了质疑。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阿德勒就对男性钦羡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 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
法,认为男性总比女性优越,结果她们便不喜欢 身为女性,而表现出所谓的对男性的钦羡。”
• 同样,其他研究者一直试图用各种学说来验证和支 持女性比男性低劣的生物假设。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正如伯克利大学教授卡罗·克利斯特指出的那样: “任何评论者要对一篇文章提出全面的评论,都必须 考虑到社会性别;同样,社会科学研究也必须考虑社 会性别怎样形成和影响了研究者所使用的数据材料”。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女性的第二性——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
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 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 不平等的地位。
• “第二性”是天性、自然形成的?
• 男孩:在阉割的威胁下,对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进 行创伤性的解决
• 女孩:没有经历与男孩同样的过程 • 因此,女孩没有形成超我 • 因此,女性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男性,是比男人低劣
的性别群体。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因此,女性一生以依赖男性为生活中心,受孕则 是女性生活的“终极目标”。
观和方法论 • 批判主流心理学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标准 • 揭示主流心理学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
歪曲。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如果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心理学理论和学科发展的 路径就会发现:
• 西方主流心理学主要是由男性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 其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都表现出
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 • 反映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和男女不平等的权力关
学史几乎是男性心理学史。
• 为什么?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心理学各主要理论和学派的创始人都是男性 • 弗洛伊德是主流心理学中男性中心主义的主要代
表人物之一。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弗洛伊德使用了“阴茎嫉妒”和“阉割焦虑”的 概念,来解释男孩和女孩的性心理发展。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草根运 动。
• 每种文化下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 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 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等。
• 而如强奸、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二)女性主义心理学 • 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女权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斯坦能(美国著名女权主义作家)认为: • 如果弗洛伊德不是让阴茎而是让子宫成为他分析
女性特征的中心,用“子宫嫉妒”来说明男性和 女性的心理发展,结论可能完全被颠覆。 • 弗洛伊德故意贬低女性?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不是! • 正是由于弗洛伊德的研究假设并非出于恶意或有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 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 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 所以:女性主义要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女性主义产生的背景?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 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
• 心理学的男性标准被认为是人类的一般标准,当女 性经验与男性经验发生偏离时,心理学家经常会得出 男人优越和女性低劣的结论。
二、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的男性中心
• 柯尔伯格以 “道德两难困境”故事研究被试道德 推理过程
• 通过对84名男孩的经验研究,得出了著名的“三水 平六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模式,描绘了一条道德 发展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