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和子路:同样是救人,价值指引方向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贡和子路:同样是救人,价值指引方向不同子贡和子路:同样是救人,价值指引方向不同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当时的鲁国有一项政策,凡是赎回在外为奴的鲁国人,政府给予全额补贴。
有一次,子贡在外地碰见了一些已经沦为奴仆的鲁国人,看到他们处境悲惨,于是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带回了鲁国。
子贡赎回鲁国人花销了一大笔钱,本来可以向鲁国政府要求报销,但他觉得自己有钱,应当做好事,就主动提出不要报销,替鲁国节省国家财政。
很多人对子贡的行为大为赞赏,认为他大公无私,道德高尚。
然而孔子知道后,非但没有表扬子贡,反而叹息说:“必令鲁人不再赎鲁奴。
”子项这样做,必然导致鲁国人再也不愿意去赎回鲁国奴人了。
孔子的意思是说,子项为鲁国人树立了一个不好的道德价值导向,并非人人都像你子项那么有钱,子项赎人不要求政府报销,那么其他人如果赎人要求政府报销,则被贴上了不够道德的标签。
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大多数人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鲁国奴人再无人赎回了。
子路,本名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
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孔子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性格最直率坦荡,豪爽侠义,勇敢
好斗。
鲁哀公十五年(前479年),卫国国乱,父子争位,子路为救其主卫出公姬辄,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有一次,子路看见一名小孩溺水深潭,奋不顾身把他救起,小孩的父母为了感谢子路出手相救,送了一头牛给他,子路高兴地收下了。
于是孔门弟子中有些人就说子路,救人是为了贪财,嗤之以鼻。
孔子听了之后,很高兴地说:“鲁国从此一定会出现一大批勇于救落水者的人了。
”
孔子认为,一个人做好事不能仅看其个人得失,而要看其价值导向,不可以只看当下结果,而要看事件所导向的社会影响。
原文:《吕氏春秋·察微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