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库——大二下学期适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A
一、填空题(本大题25空 ,每空1分,共25分)。

1、新时期文学初期,年七月召开的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2、所谓“二革”创作方法,又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指“”和“”的结合。

3、建国初著名的文艺批判运动之一是对撰写的《红楼梦研究》及其他研究成果的批判。

4、《茶馆》生动而精练的描绘了三个时代,它们分别是、、,作者通过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将这三个时代联系了起来,这三个人物分别是、、。

5、“文革”后现代意识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食指、芒克、多多和根子等为主要成员的“”。

6、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开辟《随想录》专栏,其间历时年,共发表“随想”篇。

7、新时期初期重要的戏剧作品《陈毅市长》的作者是,该剧打破了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戏剧结构,而成功地采用了一人多事的式结构。

8、的《小草在歌唱》是为了纪念和歌颂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四人帮”压力,被割断喉管,残杀于刑场的革命烈士张志新而作。

9、新时期初,成功地创作了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

10、在创作的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逐步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文学史上称为“”。

11、“文革”中著名的“八个样板戏”是指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和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

二、搭配题,将下列人物出自的作品相关序号填在空格中。

(本题共11空,每空1分,共11分)
A《绿化树》 B《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C《班主任》 D《创业史》 E《人到中年》 F《红旗谱》 G 《林海雪原》 H《保卫延安》 I《红岩》 J《乔厂长上任记》 K《青春之歌》
1、周大勇()
2、朱老忠()
3、林道静()
4、马缨花()
5、乔光朴()
6、梁生宝()
7、谢惠敏()
8、陆文婷() 9、林震()10、杨子荣() 11、许云峰()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三突出原则
2、第三代诗人
3、诗化散文
四、简答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

1、简析散文集《文化苦旅》反映了作家怎样的文化态度。

2、简析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色。

3、为什么说郭小川是诗人兼战士。

4、简析茹志鹃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结合具体作品,评述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2、结合具体作品,评述文化寻根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1979、第四次文代会
2、“革命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
3、俞平伯
4、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末、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时期、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
5、白洋淀诗派
6、大公报、8年、150篇
7、沙叶新、冰糖葫芦式
8、雷抒雁
9、徐迟、哥德巴赫猜想10、赵树理、山药蛋派11、《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沙家浜》
三、名词解释。

1、“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第三代诗人 :又称新生代诗人,是继归来的诗人、朦胧诗人之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新的诗歌创作群体。

他们试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

代表人物有韩东、于坚、欧阳江河等。

3、诗化散文:由杨朔提出,在其散文中追求散文的诗化,具体表现为注重意境的创作;多用诗歌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注重炼字。

四、简答题。

1、简析散文集《文化苦旅》反映了作家怎样的文化态度。

以人类历史的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关注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诚实的理性;关注群体人格。

2、简析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色。

原生态的叙事内容;零情感的叙事视角;流水账的叙事结构。

3、为什么说郭小川是诗人兼战士。

作为一个生活的勇士,在郭小川的诗歌当中始终激荡着战斗的激情,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诗人,郭小川始终没有放弃其诗歌创作在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上探索和反思。

4、简析茹志鹃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选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美好的心灵世界;小说具有浓浓的抒情味。

五、问答题。

1、结合具体作品,评述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1)思想内核: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

(2)艺术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

2、结合具体作品,评述文化寻根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1)思想内涵: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

(2)艺术特征: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

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史》试卷B
一、填空题(本大题25空 ,每空1分,共25分)。

1、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的《蔡文姬》、的《关汉卿》、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等。

2、十七年期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柳青的、周立波的、赵树理的等。

3、1986年10月由《诗歌报》和《》共同举办的“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被看作是“朦胧诗”过渡到“新生代”的标志。

4、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的《小鲍庄》、的《棋王》、的《爸爸爸》、的《最后一个渔佬儿》。

5、乔光朴是蒋子龙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锐意改革的改革者形象,该小说是潮流的开山之作。

6、“文革”文艺思想核心之一的“三突出”,经姚文元概括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7、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二十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是,其作者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

8、1953年,青年作家发表的短篇小说《》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9、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创作了哲理剧,代表了“探索剧”创作的早期成就。

10、“新写实小说”名称的正式确立,是《》杂志1989 年第 3 期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

11、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79年5月出版的《》,标志着“右派”作家的重新结集和面世。

12、汪曾棋将苏北地区一带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自然景观组合成一幅明媚的风俗画。

13、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年7 月在北平召开第一届会议。

二、搭配题,将下列文学作品的作者的相关序号填在空格中。

(本题11空 ,每空1分,共11分)。

A 余秋雨
B 沙叶新
C 理由
D 杨绛 E徐迟 F 王朔 G 巴金H 朱晓平等I 高行健 J 涵逸K 锦云
1、《歌德巴赫猜想》()
2、《桑树坪纪事》()
3、《野人》()
4、《狗儿爷涅磐》()
5、《扬眉剑出鞘》()
6、《约会》()
7、《中国的“小皇帝”》()
8、《干校六记》()
9、《随想录》()10、《空中小姐》() 11、《文化苦旅》()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双百方针
2、先锋小说
3、政治抒情诗
四、简答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
1、简析老舍的话剧作品《茶馆》的结构特点。

2、以《哥德巴赫猜想》为文本谈谈徐迟的报告文学的重要特征。

3、简述“伤痕文学”的意义与局限。

4、十七年的文学为什么说是“一元化”的?“一元化”的内容特征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结合具体作品,评述新写实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2、结合具体作品,评述高行健对新时期戏剧所作的探索。

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郭沫若、田汉、胆剑篇
2、柳青、山乡巨变、三里湾
3、深圳青年报
4、王安忆、阿城、韩少功、李杭育
5、乔厂长上任记、改革文学
6、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7、青春之歌、杨沫
8、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9、屋外有热流10、钟山11、重放的鲜花12、高邮13、文代会、1949年
三、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齐放”方针。

在全国工作重心由群众性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该方针,5月26日,陆定一对该方针作了系统的阐述。

该方针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先锋小说: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具有先锋性的小说创作群体,这种先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革命,代表人物有马原;二是语言试验,代表人物有孙甘露;三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代表人物有余华。

先锋小说对于小说创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其远离现实生活而使其愈来愈远离读者,在八十年代末,该创作群体被迫转型。

3、政治抒情诗:出现于五十年代,盛行于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这类诗歌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壮志豪情的书写和战斗精神的表现。

代表人物有郭小川、贺敬之。

四、简答题。

1、简析老舍的话剧作品《茶馆》的结构特点。

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2、以《哥德巴赫猜想》为文本谈谈徐迟的报告文学的重要特征。

题材的科技化、讲究艺术构思;追求诗意美。

3、简述“伤痕文学”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现实主义的复兴;文学的批判功能得到恢复和发展;破除了帮派理论的框框,在题材的选取和形象的塑造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性和多样性。

(2)局限:很多作品偏向于政治的控诉,缺乏一定思想深度;很多作品艺术上比较粗糙。

4、十七年的文学为什么说是“一元化”的?“一元化”的内容特征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首先,它指的是文学的演化过程,或一种文学时期特征的生成方式。

“左翼文学”(或“革命文学”)到了50年代,成为中国大陆惟一的文学事实。

其次,“一体化”指的是这一时期文学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第三,
“一体化”所指称的再一方面,有关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

这涉及作品的题材、主题、艺术风格,文学各文类在艺术方法上的趋同化的倾向。

五、问答题。

1、结合具体作品,评述新写实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原生态的叙事内容;零情感的叙述视角;流水账的叙事结构。

2、结合具体作品,评述高行健对新时期戏剧所作的探索。

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歌,舞、哑剧、武术、杂技、魔术等可以熔于一炉;戏剧是剧场的艺术,必须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承认戏剧中的叙述性,根据剧作的艺术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

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史》试卷C
一、填空题(本大题25空 ,每空1分,共25分)。

1、1985年,刘索拉的和徐星的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在中国出现。

2、新时期诗歌主要有三大浪潮,即、、。

3、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坛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表现人性人情的优秀作品,如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在悬崖上》、的《小巷深处》、的《红豆》等。

4、标志着吴伯萧散文风格成熟的散文集是。

5、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国工作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

为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毛泽东提出、的方针。

6、刘锦云创作的《狗儿爷涅檠》和陈子度等创作的等作品,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戏剧表现的高度融合。

7、创作的小说《人到中年》在艺术上的突破和成功,还在于“马列主义老太太”形象的塑造。

8、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主编《文学杂志》的著名美学家,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等。

9、沙叶新将故事题材建立在一桩真实事件上的、批判不正之风的著名戏剧作品是。

10、汪曾棋将苏北地区一带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自然景观组合成一幅明媚的风俗画。

11、赵树理的《》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余秋雨80年代末以来的散文作品集有、、等。

二、搭配题,将下列作品的作者的相关序号填在空格中(本题11空 ,每空1分,共11分)。

A 池莉
B 韩东
C 刘震云
D 于坚 E舒婷 F 刘恒G 艾青 H 李亚伟 I 北岛 J 方方 K 顾城
1、《一代人》()
2、《致橡树》()
3、《回答》()
4、《中文系》()
5、《大雁塔》()
6、《尚义街6号》()
7、《烦恼人生》()
8、《狗日的粮食》()
9、《一地鸡毛》()10、《风景》() 11、《归来的歌》()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寻根小说
2、样板戏
3、“三个崛起”
四、简答题(本大题4小题,共24分 )。

1、简析《茶馆》中王利发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简析峻青军事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3、简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中的谢惠敏形象。

4、简析舒婷朦胧诗创作的特点。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1、结合具体作品,论述王蒙反思小说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

2、结合具体作品,评述高行健对新时期戏剧创作的探索。

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
2、现实主义的复兴、朦胧诗的崛起、朦胧诗后新生代的涌现
3、王蒙、邓友梅、
陆文夫、宗璞4、经济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桑树坪纪事6、谌容、秦波7、沈从文、朱光潜、张爱玲8、假如我是真的9、高邮10、登记11、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
三、名词解释。

1、寻根小说:出现于八十年代中期的小说流派。

该类小说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

小说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阿城等。

2、样板戏:是指由四人帮一手策划的为“文革”作“舆论准备”的,以彻底摧毁传统文化为目标,剥夺了作家、艺术家创作自由的,用自封的“无产阶级创作原则”约束之下产生的作品。

这类作品成为文革期间文艺创作的样板。

“文革”中著名的“八个样板戏”是指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和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3、“三个崛起”: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中出现的三个重要的理论文章,对于认识和评价朦胧诗的特点和文学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四、简答题。

1、简析《茶馆》中王利发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老舍代表就剧作《茶馆》中的主人公,他是裕泰茶馆的老板,一生都信奉改良主义。

逆来顺受,四处应付,苦苦经营。

但最终还是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而死。

其悲剧是对旧社会的有力控诉,是对改良主义道路的彻底否定。

2、比较王愿坚与峻青军事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异同。

他的军事题材小说追求一种悲壮美。

峻青的小说取材于山东老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故事。

峻青的小说往往让人物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斗争中经受考验,从而刻画出他们无比坚贞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3、简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中的谢惠敏形象。

这是作者在小说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受四人帮所推行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摧残的畸形儿形象。

该人物具备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和劳动者的气质,但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思想僵化,眼界狭隘,缺乏评判是非的能力。

4、简析舒婷朦胧诗创作的特点。

总是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诗歌表达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的呼唤。

她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情味和优美的意境。

五、问答题。

1、结合具体作品,论述王蒙反思小说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

小说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命运和心路历程,对左倾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作品中始终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从艺术上讲,王蒙始终追求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和创作手法的创新。

2、结合具体作品,评述高行健对新时期戏剧创作的探索。

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歌,舞、哑剧、武术、杂技、魔术等可以熔于一炉;戏剧是剧场的艺术,必须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承认戏剧中的叙述性,根据剧作的艺术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

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史》试卷D
一、填空题(本大题25空 ,每空1分,共25分)
1、俞平伯是红学研究中派的代表,其观点主要体。

现在和两本书中。

2、《野人》是的探索作品,被作者称为是。

3、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含义比较宽泛的“,”的总方针,来取代以前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4、“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出自1976年“四五”运动中创作的《》一诗。

5、发挥了作者善于从家庭人伦关系变化这一角度表现农村变革的特长,比如,菊英分家,有翼革命,各自带着自己的土地入了社,马多寿夫妇也随小儿子一起了社。

6、在50年代中期的战争小说中,以整体视角为特征的作品主要有的《红日》、以个人视角为特征的作品主要有的《百合花》,以民间视角为特征的作品主要有的《林海雪原》等。

7、“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古华的《》、的《蝴蝶》、的《绿化树》等。

8、“朦胧诗”虽然是人们的一种误解,但这一诗派的得名,最初却来自于那篇有名的。

9、从1958年到“文革”结束这期间盛行的“三结合”写作方式,是指领导出思想、、。

10、1981年,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发表后,终于使现代主义这一创作现象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潮流。

11、中国当代文学一般以1949年7月召开的为开端。

12、1979年,王蒙的小说因在新时期文坛率先采用西方现代派中的小说技巧而引起文坛注意。

二、搭配题,将下列人物所出自作品的相关序号填在空格中(本题共11空,每空1分,共11分)。

A《小鲍庄》 B《美食家》 C《新星》 D《那五》 E《腊月·正月》 F《大淖纪事》 G《乔厂长上任记》H《棋王》 I《爸爸爸》 J《芙蓉镇》 K《人到中年》
1、丙崽()
2、王一生()
3、捞渣()
4、韩玄子()
5、乔光朴()
6、李向南()
7、那五()
8、朱自治()
9、明海()10、胡玉音() 11、陆文婷()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双百方针
2、先锋小说
3、陈奂生系列
四、简答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

1、简析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征。

2、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3、简析伤痕小说的得与失。

4、分析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1、王安忆在八九十年代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作品和特点是什么?
2、分析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新红学派、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简论
2、高行健、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3、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3、北岛、回答
4、三里湾
5、吴强、茹志鹃、曲波
6、茹志鹃、芙蓉镇、王蒙、张贤亮、
7、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8、作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

9、高行健10、第四次文代会11、《春之声》、意识流手法
三、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1、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齐放”方针。

在全国工作重心由群众性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该方针,5月26日,陆定一对该方针作了系统的阐述。

该方针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先锋小说: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具有先锋性的小说创作群体,这种先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革命,代表人物有马原;二是语言试验,代表人物有孙甘露;三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代表人物有余华。

先锋小说对于小说创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其远离现实生活而使其愈来愈远离读者,在八十
年代末,该创作群体被迫转型。

3、陈奂生系列:高哓声创作的以农民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该系列。

由《陈奂生上城》、《漏斗户主》等小说构成。

该系列小说通过陈奂生形象深刻地概括了新中国三十年的农民的命运,尤其突出地再现了农村改革全过程中具有民族文化心理内涵的农民的心理变化。

四、简答题。

1、简析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征。

诗情和哲理的结合:具有浓郁的革命激情和鲜明的美感;色彩绚丽,语言华美。

2、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原生态的叙事内容;零情感的叙事视角;流水账的叙事结构
3、简析伤痕小说的得与失。

(1)意义:现实主义的复兴;文学的批判功能得到恢复和发展;破除了帮派理论的框框,在题材的选取和形象的塑造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性和多样性。

(2)局限:很多作品偏向于政治的控诉,缺乏一定思想深度;很多作品艺术上比较粗糙。

4、分析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

作者通过三个时代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和人物命运的变迁,表现了旧时代必将被埋葬的主题。

五、问答题。

1、王安忆在八九十年代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作品和特点是什么?
第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雯雯系列”,如《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等,其特点是“自我抒发”;第二阶段的主要作品是《小鲍庄》和“三恋”,其特点是从情绪饱满状态进入冷静的反思和理性审视;第三阶段的主要作品有《叔叔的故事》等,其特点是把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时代问题引向一种关于精神性的思考。

2、分析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总是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诗歌表达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的呼唤。

她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情味和优美的意境。

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史》试卷E
一、填空题(本大题25空 ,每空1分,共25分)。

1、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的《蔡文姬》,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等。

2、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创作了哲理剧,代表了“探索剧”创作的早期成就。

3、中国文学自 1937年抗日战争以来形成了两个传统,一是传统,又称“五四”新文学传统”;二是传统,又称“解放区文学传统”
4、1953年,青年作家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5、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的作品是以《》为代表的系列作品。

6、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的《崛起的诗群》。

7、代表闻捷的诗歌风格并产生影响的诗集是。

8、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作者以的先进事迹为素材创作的。

9、王安忆为有意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三恋”是《》、《》和《锦绣谷之恋》。

10、方方的《》和池莉的《》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

11、建国初期,文艺界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2、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79年5月出版的《》,标志着“右派”作家的重新结集和面世。

13、1950年,老舍的《龙须沟》是最早反映新旧社会变化的剧作,而《茶馆》表现了三个时代,即、、。

二、搭配题,将下列作品的作者的相关序号填在空格中(本题11空 ,每空1分,共11分)。

A 谌容
B 宗璞
C 李杭育
D 王蒙 E邓友梅 F 王安忆G 张炜H张承志I冯骥才 J汪曾祺 K茹志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