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第8讲地球表面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
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答案:C
2.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
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
右图中波浪岩
的成因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解析:选A。
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3.(2020·宁波质检)下列各组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河流峡谷、风蚀城堡B.三角洲、冲积扇
C.沙丘、黄土高原的沟壑D.瀑布、戈壁
答案:B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2月8日19时55分在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
下图为震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菲律宾所处的板块名称及边界类型为()
A.欧亚板块、生长边界B.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D.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5.本次地震震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硅铝层B.上地幔
C.下地幔D.软流层
解析:第4题,菲律宾位于欧亚板块,属于消亡边界。
第5题,震源位于大洋中,深度10千米,硅铝层在地壳上层,多位于陆地上,A错。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6千米,震源位于上地幔。
答案:
(2017年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第6题。
6.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B。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图①是海蚀崖,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图②是冲积平原,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图③是沙丘,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图④是角峰,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2017年4月浙江选考)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
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7~8题。
7.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A.高温变质B.侵入冷凝
C.高压成岩D.喷出冷却
8.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
解析:第7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软流层的岩浆上涌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故选B。
第8题,题目文字材料和图示显示,岩石表面温度一开始较岩石内部略高,但随之就迅速降低,而岩石内部则降幅缓慢。
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故选D。
答案:
(2020·温州测试)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千米,深达1 000至2
000 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
读图回答9~10题。
9.对图中所呈现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
C.岩石中不会有化石
D.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10.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解析:第9题,东非大裂谷位于东非高原,经历了地壳抬升运动;裂谷形成是地壳张裂的结果;图中岩石层理结构明显,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为外力作用形成,岩浆
冷却形成岩浆岩。
第10题,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断裂形成的地堑,类似于A、D选项,根据图例判断A选项的岩层为沉积岩,D选项的岩层为岩浆岩。
答案:
(2020·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图甲、图乙是河流地貌发育的两个不同阶段。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甲中①地淤积、②地侵蚀的影响因素是()
A.地质构造B.地表植被
C.岩石性质D.河流流量
12.随时间推移,图乙中③地最有可能()
A.保持现状,动态平衡B.淤积壮大,向右伸展
C.洪水冲断,河道取直D.保持存在,向南推移
答案:
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下图为贵州绥阳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13~15题。
13.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14.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乙丙甲
15.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B.降水量
C.地势D.基岩性质
解析:第13题,读材料可知,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说明壶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
贵州绥阳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故壶穴形成的季节是夏季。
第14题,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乙图壶穴为“碟”型,甲图壶穴为倒“Ω”型,
丙图壶穴为“锅”型。
故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乙甲丙。
第15题,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与降水量、地势、基岩性质关系密切,与气温关系较小。
答案: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据图回答16~17题。
16.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又可能是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7.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解析:第16题,依据扇三角洲的概念可以判断其不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出山口因落差较大,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沉积物颗粒自上而下逐渐变小;水体既可以是湖泊,又可以是海洋。
第17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故河道较浅。
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答案:
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中数字为地层编号(⑤为花岗岩)。
读图完成18~20题。
18.图中a、b、c三处()
A.a、c两处地质构造线都呈东南—西北走向
B.a处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
D.c处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成谷
19.⑥可能是()
A.岩浆岩B.变质岩
C.沉积岩D.岩浆
20.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侵入B.断层作用
C.沉积作用D.褶皱隆起
解析:第18题,b处位于断层附近,地下水沿断层溢出形成泉;断层附近岩层不稳,裂隙较多,不宜筑坝,C项正确。
a处地层年代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c处地层年代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a、c两处地质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应呈东北—西南走向,A项错误。
a处是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项错误。
c处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D项错误。
第19题,⑥位于侵入岩和沉积岩接触带,是沉积岩在岩浆侵入过程中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第20题,图示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外力侵蚀→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断层发生→外力侵蚀。
答案:
2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形被称作________地貌,它主要出现在______岩分布的地区,这类岩石按成因属于________岩。
(2)该地貌的成因是()
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D.海浪作用
(3)列举我国两处这类地貌的著名旅游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岩溶(喀斯特)石灰沉积
(2)B
(3)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宜兴溶洞、瑶琳仙境等
22.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
如下图中“50°┤”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图中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
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解析:(1)按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标出AB线与等高线的交点,量算各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根据各点的高度,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岩层的分布根据地层倾斜方向绘制。
(2)注意年轻的褶皱地区,没有受侵蚀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3)甲处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应该为山脊;地质构造则根据岩层的倾斜方向来判断,应该为向斜。
(4)甲处向斜成山,主要是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受侵蚀,形成凸起的山地。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山岭
(3)山脊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