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难题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难题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1)
一、初中文言文1
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①。
有一乡人,醉而詈②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
”闭门谢之。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
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
”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注释】①泰山北斗:像群山拱卫着泰山,像众星环绕着北斗星,比喻对某人的极度尊崇、敬仰。
②詈(lì):辱骂,责骂。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归故里归:________
②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欲: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3)吕公后悔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1)归:回,回到;欲:想,想着,打算
(2)这就是因为发善心而做错事的一个例子啊。
(3)原因:因为心存善念而没有追究醉后辱骂他的人,从而导致这个人越发嚣张,继续为恶,最终犯了死罪。
启示:①宽容待人可能会“姑息养奸”。
②行善时,要考虑后果,避免“好心办坏事”。
2.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与画线句中“濯”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B.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杞人忧天》)
C. 槕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D.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2)下列句子中“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陋之有?(《陋室铭》)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河中石兽》)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翻译: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B.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河中石兽》)翻译:一位讲学家为寺庙搭建帐篷,听闻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学的原理。
”
C.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翻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D.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
(《爱莲说》)翻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莲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下面对诗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 《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D. 木兰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既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也有女扮男装的智、征战沙场的勇。
答案:A
解析:(1)A
(2)D
(3)B
(4)C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1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阋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仙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室主人的“德馨”。
B. 文章从陋室幽美的自然环境、室主人博学多识、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C.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诸葛亮、扬雄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并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也有与古代贤人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D.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多用四字句、五字句,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答案:C
解析:(1)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2)yi5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C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长而益精/香远益清
B. 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
C.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
D. 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
答案:D
解析:(1)D
(2)值可汗点兵 / 其父名在军书 / 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
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
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理解:这句话表现出了讲学家因能正确探究事物的道理而拥有的谦虚和自信,所以被人们所信服。
B.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理解:河中石兽最后被打捞成功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实践经验是极其丰富的。
石头在水流的反冲击力下,终会被冲到河的上游。
C. 古人岂欺我哉! 翻译: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理解:刘翀只会死读书,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变通,种种实践都失败了。
他却一直不悟,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写书的古人在欺骗他。
(3)从甲文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遇事不可“________”,老河兵依靠自己丰富的实际经验方才判断出沉石的正确打捞地点;乙文告诉我们“ ________”的道理,刘羽冲死读古兵书和古水利书,屡次失败。
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________。
(①②空用原文问答,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
答案:A
解析:(1)终了,最后;②
(2)A
(3)据理臆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满腹皆书能害事;不能纸上谈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和实践进行结合才能成功……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
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 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D
解析:(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4)【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7.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
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B
解析:(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8.文言文阅读。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
乙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绝类弥勒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
③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
④皆有机能动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1)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
(2)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3)①《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②性试题。
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
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③亭亭净植(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 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 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 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
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C
解析:(1)多;洗;竖立;少
(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3)C
(4)【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
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③阅十余岁 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 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
链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遽(jù):立即。
②契:用刀雕刻。
答案:C
解析:(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2)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3)C
(4)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
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巧对
黄琬①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人。
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为魏郡太守为:________
②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未: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
解析:(1)担任;不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3)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②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
③竟不可得________ ④恒独步庭阶________
(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惟此六字惟手熟尔
B.一老河兵闻之何陋之有
C.几为所擒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古人岂欺我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
答案:B
解析:(1)事物的道理、规律;率领;终了,最后;经常
(2)B
(3)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
(4)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
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