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伦勃朗与李可染绘画中“光”的联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伦勃朗与李可染绘画中“光”的联系作者:张曼
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12期
TEXT / 张曼
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伦勃朗是荷兰而且欧洲绘画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伦勃朗的绘画厚
重深邃,特别是在光线的运用上更是独辟蹊径。

创造出表现他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

这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
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光暗是有着绝然不同的作用的。

法国19 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他
为“夜光虫”。

又有人复兴的大师们那样追求形体的完美,而是借助自然界的光效应去追求形
体的个性特点。

伦勃朗不仅借取天空的自然光,而且对室内、夜景及烛光等也进行了大胆的尝
试与摸索,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画作中三维视觉传达的冲击力度和表现力度。

伦勃朗很善于
处理画中复杂的明暗关系,充分利用光线的变化来强化和凸现画中的主体部分。

他的画作中有
意地让暗部渐渐地去减弱和消融次要形体之间的关系,魔术般地使明暗处理达到了与画面主题
相辅相成的戏剧性效果。

光影效果的一致性一直是伦勃朗所刻意追求的,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我
们看到了光影创造出的奇迹。

同样,也使我们看到了伦勃朗自身所具备的丰富想象力和非凡创
造力。

他的光影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完全是伦勃朗式的,光影始终是他绘画的画面中最为动人
的因素之一,是他心灵的映照,也是他信念和情绪的显现。

李可染是近现代中国画坛上首屈一指,可谓妇孺皆知的国画家。

李可染的作品达到了很高
的艺术境界,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李可染自幼习画,先后入上海美专师范科,杭州西湖国立艺专研究生班,师事法国名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
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把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
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和“用最大的
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都是李可染座右铭。

正是他所追求的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1954 年后,他多次深入自然写生发现前人未发现的“自然美”和艺术规律,将西方绘画的诸多因素融入中国画中,拓展了现代山水画的视野和表现力。

李可染通过探索“光”与墨的变幻所形成独特的风格,可以用“黑”、“满”、“崛”、“涩”、“亮”来概括。

他的山水画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光”的运用,其忽明忽暗的光与
前代和同代画家相比较显得非常特别,他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
嬗变与升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可染画面中的“白”,与前人所惯常的留白是大异其趣,
将黄宾虹发明的“挤白”更加系统化,更加规律化,在操作上完全理性,一点一点地“挤”,
直挤到类似素描“高光”的最佳效果。

伦勃朗和李可染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大师,却都是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智者,
并且都是利用了“光”来贯穿他们的画面,表达他们的情感。

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可
染认为学中国画要学点素描是可以的,或者说是必要的。

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它概括了绘
画语言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素描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

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体面、明暗、
光线的科学性,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②李可染晚年常常将伦勃朗的作品挂到
墙上,反复研究,他曾对别人说:“我喜爱伦勃朗的油画,伦勃朗的油画喜欢在一大片黑调子
中突出一道亮光,十分奇特,我的黑山水中夹有一道白光,正是从伦布朗的油画中得到的启示。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可染的画作中“光”的处理是深受伦勃朗的影响的。

在伦勃朗的作品《夜巡》中,就可以看出光影技法所表现的艺术效果。

他利用对光影关系
的调度,使众多以不规则的形式分布于画面上的人物形成一种无序的动态感。

为了避免画中人
物的头像因亮度相同而产生雷同,他有意识地把许多头像处理虚化在中间色调中。

他可以让亮
色块的轮廓线在半暗处消失,用装饰品上有节制的几个闪烁的点,使整个亮色块更加明亮。


幅作品大胆巧妙的艺术构思,耀眼生动的光影使用,材质质感的技法处理,精彩的明暗对比,
使绘画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极致。

在另一幅小型油画《木匠之家》我们更加能体会到光的律动。

伦勃朗利用他所独有的方法,不像他本国的画家那样把室内的器具沐浴着模糊颤动的光,明暗
亦是应用得非常细腻,令人看到一切枝节,而他却使阳光从一扇很小的窗子中透入,因此光烛
所照到的,亦是室内极小的部分。

这束光线射在主要人物耶稣身上,那是最强烈的光彩,圣母
已被照射得较少,圣女安妮更少,而圣约瑟是最少了,其余一切都埋在阴暗中了。

③虽然《木
匠之家》由于年代久远,整幅画几乎褪成单色,但强烈的光感依然游走在画面中,吸引着我们
的目光,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这种感动来的更纯粹、更直接、更撼动心灵。

在李可染的山水画《山静瀑声喧》中我们可以看到伦勃朗式的光影处理方法。

整个画面基
本为浓黑的色调,只有桥、房屋和水是亮的(这些亮部占画面不到十分之一)。

而黑色调的渐明
渐暗的处理手法,和暗部模糊与亮部清亮的对照有着高度的协调。

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
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笔一笔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
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整个画面笼罩着一派伦勃朗
式的光影,立体空间层次感丰富且整体感强烈,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充满主观情感。

彰显出了
李可染对山水画境界的追求。

李可染画面中的“光”是画家对客观事物意象性的主观描绘,而
不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再现。

它的“光”不仅是伦勃朗式的,而且符合中国画“布白”运用的
艺术规律。

传统中国画经常把“水、云、天”作“留白”的对象,而李可染将伦勃朗式的“光”运用到中国“留白”中去。

这不但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使“知白守黑”这一传统的审
美艺术形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从其他处理手法上来看,我们依然能找到两人之间的某种联系。

伦勃朗为达到某种画面效果,可以无所顾忌,可以小笔点染可以大笔挥扫,可以“挑”、“撩”,可以“堆”、“置”,可以“拂”、“拭”,可用手指揉擦,可用砂石打磨,可用笔杆“划”、“提”,可用画刀“刻”、“易”、“抹”、“刮”,达至一种类似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下笔如有神”、
“游刃有余”的艺术境界。

而李可染的水墨画则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沉郁的
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视觉。

用独特的“黑”、“满”、“崛”、“涩”、“亮”开创了水墨世界的新格局。

无论从画面中“光”的运用,还是从技法层面的分析,我们都能强烈的感觉到伦勃朗与李
可染的共通之处。

同样的执着、同样的大胆创新,使得两位大师跨越时空,在“光”的处理上
达到了某种契合。

注释:
①《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年P165
②《李可染论艺术》中国画研究院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年P61
③《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年P165
【张曼,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