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让生命更美
——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摘要:现实生活中漠视生命的现象凸显着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职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而且还是中职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
而语文因本身包含了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语文教学也因其丰富的情感性与跃动的生命化特征,往往更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需要。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职语文
近几年来我们经常会从电视、报纸中看到花季少年面对一点点生活挫折而草草结束生命的报道,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消息使我们感到在现今形势下,生命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如何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 加强生命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鉴于这些认识, 笔者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的想法与做法。
一、在品读文本中,认识生命价值
生活是生命的轨迹,生命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宽。
语文活力源于生活,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与生命发展密切相关的文章展开教与学,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时,体味先哲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的生命世界,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让学生明白只有更加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才会使
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
中职学校语文教材收录的都是经典美文,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这类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
史铁生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失望之际,他封闭自己、逃避生活,经常去地坛指责命运的不公,但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却让他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如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还有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还有满是稚气地留在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再如《生命的五种恩赐》,马克·吐温认为内在的、真实的、永恒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就是死亡,但并非是让我们消极的等待死亡,我就设置以下问题进行引导:1、为什么仙女会流泪?2、为什么仙女将死亡留给小孩子?3、享乐、爱情、名望、富贵,都是没有价值的吗?4、为什么文中的主人公每获得一种都必会最终失去?是否意味着那一切都比生命要短暂?还是因为他自己没有真智慧去经营它们?5、我们该如何来认识死亡呢?《论语·先进第十一》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谁在面对死亡时,不会变得严肃些,认真思索应该如何抉择呢?”向死而生“的意义即是:由于面对死亡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时的人才是”本真的“存在者”,我们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活过,也就不可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死去,而一个从没有真正思考过死亡问题,不明白死亡之于生命的绝对价值的人,他怎么可能明白生命的意义呢?怎么可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去生活呢?人生的意义只有在它被彻底否定之后才能显现出来,生命的实在也只有在绝对虚无的背景上才能凸显。
人生旅途中充满坎坷。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就显得很有必要。
《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三天中,她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她微笑着面对厄运,欣
喜地享受着自己想象中的美景。
二十来岁就患全身神经瘫痪症的史蒂芬·霍金,没有被不
幸击倒,而是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在轮椅上创造出理论物理学奇迹,成为“当代爱因斯坦”。
有关这些人与事的文章,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阅读,使他们获得心灵的震撼,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珍贵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语文教学的内容,其中有一块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有利补充,我们可以利用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关爱自己、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青少年因为抽烟、喝酒、迷恋网络或天热不听长辈的劝告去水库游泳等现象而导致迷失自我或失去生命,父母老师的说教显得是那么地苍白无力,我想只有让他们自己意识到了生命的重要性,他们才能真正的去尊重它,热爱它,珍惜它。
在学完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之后,我做了一次题为《直面挫折,热爱生命》的语文实践活动,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了解具体目标,将班内的四小组分为“收集资料整理组”、“收集文章组”、“收集名句、诗词组”、“收集图片、歌曲组”。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各小组按计划开始收集资料,小组长将组员收集的资料进行分享、汇总。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资料整理组可以采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故事的形式再现资料内容,收集名句、诗词组能以配乐、朗诵形式较好,收集图片、歌曲组可以以幻灯片、MP3来展示图片、曲目,最后,全班进行交流感受,
之后写“生命寄语”。
有的说,司马迁在收到宫刑后,正因为他没有轻易放弃生命,才会有《史记》的名垂千史;有的说,海子他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居然在杀死妻儿之后自己自杀,太可惜了;还有的说,健康的活着就是幸福,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若不好好学习,简直就是浪费生命,虚度年华。
看到很多学生都没机会发言,我就建议课后上交,进行整理,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素材。
最后是第四阶段,活动评价。
评价标准有:1、学生是否通过活动更多的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及价值。
2、是否形成了一定的围绕话题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是否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以新颖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
此次活动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如何在挫折中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促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体悟生命的真谛,培养他们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追求。
三、在课外阅读中,丰富生命内涵
人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行的,让学生学会阅读,靠书本上的内容远远不够,必须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有所收获,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所以无论从知识的丰富发展来看,还是着眼于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来看,着力强化课外阅读是中职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对学生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买白菜》中母亲迫于无奈只好把儿子似生命看待的这一百零四棵白菜卖掉,对年幼的儿子来说是多么的残忍,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简直无法理解,为让学生更多的体会莫言心中的“痛”,在课后我就要求学生多看看莫言的小说,特别是《透明的红萝卜》,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莫言所生活的年代以及他的童年生活,感受作品中“黑孩”这个男孩的人格魅力。
“黑孩”为寻找这根晶莹透明的红萝卜,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萝卜地上的每根红萝卜全部拔出来,不厌其烦的举到阳光下端详。
这根红萝卜仿佛就是他生活的希望。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启发学生思考,你觉得“黑孩”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
答说,他的生存能力挺强,比如他后娘怎样残酷的虐待,不给他饭吃,他都能存活下来,还有在生产队劳动时某些人经常会羞辱和痛打他,但一有生存的机会,“黑孩”都本能地不愿放弃。
通过对“黑孩”这个人物的解读,使学生感受到坚韧的生命力可以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所以碰到任何坎坷和困难,切不可轻言放弃,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丰富了生命内涵。
在完成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教学之后,我就问学生为何读毕淑敏作品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们心潮起伏,难以平静?究其原因,是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人格魅力以及作家对生命的一种礼赞,那作者对生与死为何会有不同于常人的一种看法呢?从而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介绍毕淑敏的作品以及她的文章,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有个学生说,毕淑敏的人生经历让她非常敬佩,一个年仅17岁,生命正处于如花季节的少女,居然能够在海拔几千米的世界屋脊上,一呆就是11年,无法想象在那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人自身的生命力是何等软弱,毕淑敏曾经也想到了死,但当她看到这里如果没有她,高原部队就少了一名医生,她就不能很好的实现她的生命价值了,因此她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
还有的学生看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也谈了自己的感想,觉得我们每一个个体在世界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所以要热爱珍惜生命。
听完学生的谈话,笔者就问学生:“那怎样来衡量生命的质量呢?”有的学生说:“生命因拥有理想而可贵,因奋斗而生辉,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整天碌碌无为的,那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说到这里,我也补充了一句:“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和高度。
”
四、在写作实践中,书写生命体验
柏格森说:"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创造。
"写作本身就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生命活动,是对生存状态的审视、抚慰与超越。
生命意识下的写作教学活动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深化他们的生命体验,促进他们的生命思考。
如教完《祝福》后, 让学生谈谈写写祥林嫂的生命观、鲁迅的生命观等,《祝福》中的祥林嫂在饱经磨难、受尽人间白眼之后, 临死之前却对灵魂的有无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鲁迅的人生观是”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鲁迅一生中经受过苦闷、失望、颓唐和消沉, 但他没有沉沦下去。
他从绝望中肯定了希望, 从虚无中肯定了实有, 从黑暗中肯定了光明, 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通过习作既巩固了阅读教学的内容,又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前赤壁赋》中,苏轼关于人生短暂的悲伤发人深思,要求学生写写读后感。
“当生命被定格在当今这样一个讲究功利的商业社会中,你发现‘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人的人生目标,越来越快的现代节奏使人们终日忙于赚钱、工作,“我太忙,没时间”成了流行的口头禅。
一生就这么在忙碌中匆匆而过,忙得无暇看看窗外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的树叶,忙得没空给家人挂电话致问候,忙得忘了留点时间给自己去思考生命。
直至有一天,蓦然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不知这辈子都忙了些什么。
即使你富甲天下,即使你名成功就,仍不免一死,而在那整日奔忙之中错过的与亲友,自然的交融机会却是永无法弥补的。
”学生在写作中既丰富了文本的解读,感受到了诗人对生命的执着与热情,也联系了实际进行评论,加深了对生命的领悟。
写作实践始终离不开生活。
我们也可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如2012年11月,部分企业在白酒中添加塑化剂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消费者闻“酒”色变;“白酒塑化剂”风波未平,只养了40多天就上市销售的“速成鸡”再掀波澜;上半年,媒体披露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这些消息引起社会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持续关注和追问。
对于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老师可先收集类似的事例加以展示,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记者的明察暗访,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
之后,学生谈感受,有些学生甚至说那什么可以安全放心的吃呢?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岂不是要亡国?学生问的问题问的我都有点目瞪口呆,当然有些问题学生会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但就是在这样的讨论中才让学生
深刻体会到企业商家对国民生命的漠视,也因此知道了,如果大家都漠视他人的生命,你是属于这个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员,最终是会自食其果。
古语说“害人终害己”就是这个道理。
探讨之后就要趁热打铁,让学生针对以上的社会热点进行写作,写一篇关于如何对待生命的议论文。
有些学生写到,生命对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短暂的,而人是世间万物之灵,是创造了文明的唯一的高级动物。
所以,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
珍惜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最起码的态度。
但是有些人却因经济利益的驱使,陷我们宝贵的生命于深渊中,这些人是我们应该鄙视和唾弃的。
许多学生在作文中都写到了不能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也应得到尊重。
从探讨到写作的实践活动很好地践行了生命教育,再一次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
作家林清玄说过:“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惟有体会到一花一草都象征了万物的心,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意和智慧。
”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生命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拥有这样的美好心灵。
我想当我的学生们都懂得尊重任何一种生命的时候,那一定是拥有理想、良知、道德的真正的人。
让我们不断地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年青一代的生命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的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峻松.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2(09).
[3]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
究,2004(5).
[4]董林娣:《贯穿语文教材的“大生命”意识》,《教学月刊》,2008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