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蓟县礼明庄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蓟县礼明庄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文化本质缺乏认识,没有一个应对政策,这是文化所面临的冲击,文化遗产一定会被这种高速的现代化、城市化、旅游化所破坏。
本来中国文化是多样的,不论汉唐,还是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楚文化、齐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就是近百年的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的文化也完全不一样。
北京是政治精英文化;上海是商业文化为主,当然也有精英;天津是市井文化。
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么缤纷灿烂,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所有文化板块,直到现在还是活着的。
中国虽然城市破坏很严重,但地域性格还是人文气质的。
可是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这样,600 多个城市基本上千篇一律,残余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有的甚至一点踪迹都没有留下。
15 年以来,“造城运动”已经将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全部卷土重来一次,抹去历史记忆,彼此克隆,使中国城市像蚂蚁一样彼此相像。
同时,堆满了罗马花园、意大利广场、美国小镇、英国郡。
世界上只有像杜塞尔多夫(“二战”时候被炸平的城市)、华沙或者唐山大地震后城市才会重建。
但是塘沽滨海新区的一次建筑师的高峰论坛曾打出一个主题词——“有多少城市可以重来?”后来我专门做了一个演讲,我说城市不能重来,每个城市里有大量的文化遗产,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有地上的、地下的,连街道的名字都是文化遗产。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与建筑师的无能、急功近利、趋炎附势有很大关系。
开发商想要建几个好卖的房子,他们就在网上找几个个别的城市热销的房子加以改头换面。
作家们、艺术家们会打著作权的官司,但是没有一个建筑师打著作权官司,因为天下建筑一大抄,这样建设出来的城市怎么可能不一样?此外,中国的城市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突然变化的,进行的是一场世界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全国性的“造城运动”,建筑师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有那么快的速度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建筑。
(选自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1. “造城运动”危害表现在哪些地方?
2. 造城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中国文化特点具有什么样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
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行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
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
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
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
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
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D.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以前所未有的艺术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
尽管唐代社会本身也有走下坡路的时候,有如杜甫所讲的“万方多难”的时代,但由于这种时代是紧接在盛世之后的,盛唐的精神文化影响仍然极为深刻,人们的胸襟气质还是跟其他时代不同,还有幻想,甚至觉得盛世还会再来。
这时候,生活在人们的感受里即使是惨淡的,也还能够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们为之激动、为之歌唱,而一般不致对它麻木不仁。
因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和精神美显得更加元气淋漓。
唐代那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
但处在经济高涨中的唐人生活,在诗中一般地并不表现为平静、小康和满足。
即使是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也往往显得浪漫而舒展,人们的精神、情思,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
人们觉得在自然身上发现了美,也就等于在自己生活中发现了美。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那些形态的美受到了破坏,美在生活中的比重,无疑是下降了。
这时现实生活还有没有美,文学艺术还能不能反映出生活美呢?唐诗令人信服地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关,而且可以用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表现出来,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以杜甫为首的一批诗人在缺少亮色乃至乱离苦难的生活面前,就是这样地作了反映。
不过,他们这时所表现的生活美已不再是“美
的生活”,而是生活中某些美的成分、素质或品格,通过作家的审美处理,所给予人的美的感受。
安史之乱中,人们承受着牺牲,用血肉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尽管这场斗争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杜甫等诗人怀着对人民崇敬的心情,从斗争中发掘了悲壮的美。
文艺作品需要有一种审美力量,常要有理想光彩的照耀。
它不应只解剖生活和人性的异化,还应同时表现出一种回归力,这才是美的力量的更充分的表现。
杜甫在《北征》中既痛心疾首地揭示了乾坤疮痍,又欣慰地写下了山中幽美的自然景象和与家人团聚的场面,也是表现了对于恢复人间正常生活的向往。
从这些优秀作品里,我们有理由引出这样的信念:艺术应再现生活美和人的精神美,应有一种扬弃异化、指向健康生活的回归力。
生活美和精神美的发现,只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唐代那样一个社会,在封建时代固然得天独厚,使唐诗有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表现,但唐代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对我们也有启发。
由于他们特别倾心于生活,热情地加以追逐,他们的生活内容也就丰富而充实。
这有力地成全了唐诗,使之与书卷气几乎绝缘。
唐人不是靠把学问演绎成诗,也不是以思考代替生活,他们亲自置身于生活浪潮之中。
对于时代潮流的涨落、生活的冷暖,有着直接的切肤的感受,从而表现了对于实际生活的最热心的关注和从中迸发出来的真正歌哭。
(选自《唐诗风貌》,有删改)
7.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既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也是唐代繁荣昌盛时期生活美的真实反映。
B.盛唐时期的诗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因为他们总是带着一种诗意去看生活。
C.唐诗的生活美和精神美元气淋漓,是因为人们即使感受到生活惨淡,但仍为生活激动、歌唱,不麻木不仁。
D.唐诗往往并不表现为平静、小康和满足,显得浪漫而开展,此时诗人正处在经济的高涨中。
8.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JLH论题,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增强论述力度。
B.第三段运用杜甫等人的例证,论证了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诗人们用激动人心的艺术来表现悲壮的美。
C.杜甫的《北征》有力地论证了文学作品应该解剖生活和人性的异化,也应该同时表现出一种回归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论述从盛唐到安史之乱,唐诗反映的生活美从元气淋漓到悲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安史之乱后,杜甫等诗人所表现iLH来的生活美是生活中某些美的成分、素质和品质给予人的美的感受。
B.生活美与精神美的发现必须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应该具有一种扬弃异化、指向健康生活的回归力。
C.诗人在安史之乱后仍能用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美,说明社会动荡有利于提炼生活中的美。
D.唐代诗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丰富而充实,一是唐代社会的发达,一是他们对生活倾心并热情地加以追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橱,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以言者落职。
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
熹没,伪学禁方严。
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有《稼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寻;不久
B.期终月至城下发粜期:一整月
C. 帝嘉之,进一秩。
秩:俸禄
D. 辛弃疾雅善长短句雅:一向,向来
1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B.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C.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D. 申伤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有远见卓识。
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
B. 辛弃疾有主见,善斡旋。
皇上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采买军马,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C. 辛弃疾决事果断。
修建飞虎营时,需要瓦二十万。
辛弃疾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
D. 辛弃疾重情义,有胆识。
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却为他写祭文来吊唁。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3)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14. 辛弃疾既有政治军事才略,又关怀民生疾苦。
他是如何解决江西饥荒的?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下列选项中,对诗歌赏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蕴含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客居天涯的漂泊之感以及老病孤独的感伤。
B.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来表现音乐的优美。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将愁绪比喻为春水,呼应了“秋月”“东风”等词语,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突显了愁情欲断还连的无奈。
D.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中“举”字将荷拟人化,颇具神韵,形象地表达出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预警蜀地恶劣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逍遥游》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右下图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形象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明光中学的学生,叫刘畅。
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自荐信。
北京这座梦想之城,可谓高校林立,但是只有鄙校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
和其他同学一样,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次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夙愿。
本人学习成绩优异,特别喜爱写作,并发表了多篇作品。
现惠赠文章一篇,期盼能得到您的垂怜。
恳请您务必考虑并接受我的申请,给我一片天空,让我自由飞翔。
明光中学刘畅
2019年3月20日
四、写作(60分)
19.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同是“低头”,却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和人生状态,请结合两幅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应审清题干,明确答题的内容和方向;然后浏览文本内容,划定信息区间;最后,在答题区间内找到相关的句子,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依据原文“可是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这样,600 多个城市基本上千篇一律,残余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有的甚至一点踪迹都没有留下。
15 年以来,“造城运动”已经将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全部卷土重来一次,抹去历史记忆,彼此克隆,使中国城市像蚂蚁一样彼此相像”“后来我专门做了一个演讲,我说城市不能重来,每个城市里有大量的文化遗产,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有地上的、地下的,连街道的名字都是文化遗产”“中国的城市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突然变化的,进行的是一场世界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全国性的“造城运动”,建筑师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有那么快的速度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建筑”,从中可以归纳出:首先,“造城运动”使历史街道这一文化遗产支离破碎,甚至了无痕迹;其次,“造城运动”使很多城市彼此克隆,彼此想像,完全没有自己特色;最后,由于建筑师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有那么快的速度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建筑,所有“造城运动”使中国城市的发展不是呈现出线性的发展,而是突然变化。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应审清题干,明确答题的内容和方向;然后浏览文本内容,划定信息区间;最后,在答题区间内找到相关的句子,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依据原文“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文化本质缺乏认识,没有一个应对政策,这是文化所面临的冲击,文化遗产一定会被这种高速的现代化、城市化、旅游化所破坏”可知,“造城运动”在缺乏对文化本质的认识和没有一个应对政策之下,势必会使“造城运动”问题多多,最终导致“造城运动”失败;依据原文第二段和“可是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这样,600 多个城市基本上千篇一律,残余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有的甚至一点踪迹都没有留下”可知,“造城运动”使很多城市失去了独特性而千篇一律,而中国文化是多样的、缤纷灿烂的,“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所有文化板块,直到现在还是活着的”,这种没有正确的、统一的规划理念做引导的“造城运动”不可能成功;依据原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与建筑师的无能、急功近利、趋炎附势有很大关系”可知,“造城运动”之所以会问题多多,这是与建筑师的无能、急功近利、趋炎附势有很大关系,正是建筑师的所作所为不是以城市的正确、长久发展为基础,才导致了“造城运动”不可能成功。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最后归纳概括,得出答案。
依据原文“本来中国文化是多样的”“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么缤纷灿烂”可归纳概括出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缤纷灿烂的特点;依据原文“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所有文化板块,直到现在还是活着的”说明中国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依据原文“中国虽然城市破坏很严重,但地域性格还是人文气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