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理性之光 考点49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教案 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49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的概况
1.兴起
背景⎩⎪⎨⎪⎧ 1思想上:基督教会垄断了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生 活在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之中。
2经济上: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阶级上: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
2.形成原因:当时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
己的反封建思想。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5.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文艺复兴的突出成就
1.薄伽丘和《十日谈》
(1)背景: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
(2)内容⎩⎪⎨⎪⎧ ①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②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
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3)地位:薄伽丘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
2.艺坛三杰
(1)达·芬奇⎩⎪⎨⎪⎧ 特点: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 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突破“圣像图”的画法, 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2)米开朗琪罗⎩⎪⎨⎪⎧ 特点:创作专注人体;塑造的雕像体现了人物 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
代表作:《摩西》《大卫》。
(3)拉斐尔⎩⎪⎨⎪⎧
特点:以擅长画圣母像而著称,被称为“画圣”。
代表作:《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的戏剧⎩⎪⎨⎪⎧ 1特点: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深刻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2杰作:《哈姆雷特》。
3影响: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 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 极其深远的影响。
[微点拨] (1)从历史角度: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打破了宗教神学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2)从现实角度: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作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至今仍引领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背景⎩⎪⎨⎪⎧ ①文艺复兴后,欧洲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 活跃。
②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2)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3)实践: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在教堂门前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
(4)性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影响⎩⎪⎨⎪⎧ ①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②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
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易混易错] 辨别“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条件: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及主张: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并将其解释成先定论。
(3)意义
⎩⎪⎨⎪⎧ ①他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 地区广泛传播。
②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 的依据。
3.宗教改革的意义 (1)改变了欧洲的宗教格局,新教在西欧和北欧广泛传播。
(2)冲击了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促进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
[思维导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兴起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4.马丁·路德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即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5.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6.宗教改革实质上是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
主题一 文艺复兴
1.图片探史——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涵
图一 中世纪的圣母子 图二 拉斐尔《椅中圣母》
探究图二与图一相比,体现了什么思想?阐述这一时期这一思想的内涵。
答案思想:人文主义。
内涵: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史料证史——文艺复兴的影响
史料一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流行起“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
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
”
史料二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语
论从史出史料一间接透露了文艺复兴运动在促进人的思想解放上的作用。
史料二则直接肯定了文艺复兴在发现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上的作用。
3.重点讲解——文艺复兴的历史评价
(1)积极影响
①经济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④文艺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⑤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消极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之风泛滥,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4.归纳比较——人文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比较
主题二宗教改革
1.图示构史——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2.图片证史——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实质
图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高高翘起。
论从史出史料体现的是信仰得救的宗教思想,其实质就是否定罗马教会的神权统治,肯定人的价值。
3.史料探史——宗教改革的影响
史料路德始写小册子,包括《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这事之后,使得教皇大怒!
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史料中路德引起“教皇大怒”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路德的活动在政治上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在经济上损害了教会在德意志的利益;在信仰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所以会引起“教皇大怒”。
4.归纳总结——宗教改革的意义
(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3)思想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4)总之,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5.综合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背景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和要求
目标两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性质两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运动,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结果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范围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形式借复兴古典文化之名宣扬资产阶级世界
观
披着宗教外衣反封建
范围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从德意志开始,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作用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
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
新教思想还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
了思想武器
高考题组
1.(2015·天津高考)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 A
解析“14~15世纪”“意大利”“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研读古罗马作品”等信息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理念是人文主义,故选A。
学生研读基督教作品不能等同于宗教制约教育的发展,排除B;题干材料看不出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排除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排除D。
2.(2015·北京高考)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答案 A
解析通过题干时间“1521年”和地点“维登堡大学”,联系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可知,该图画以基督为门徒洗脚的善良行为,反衬教皇让门徒跪着吻脚的骄狂行为,从
而达到抨击罗马教廷、宣扬宗教改革的目的,选项A符合题意,C项错误。
B、D项材料未体现。
3.(2015·安徽高考)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来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答案 B
解析根据图片中线条和符号的集中区域主要在“德意志”“英格兰”“瑞典”“尼德兰”“日内瓦”等国家和地区,可直接选出B项。
图中没有明显体现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A项排除;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线条不是特别突出,C项排除;D项虽起源于英国,但当时瑞士的日内瓦在工业革命时期不是很突出,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模拟题组
4.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 )
A.反对世俗的物质享受
B.仍然是强调神和神性
C.利用宗教题材表现人文精神
D.影响局限于艺术创作
答案 C
解析由题干中的“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可知文艺复兴并不反对世俗的物质享受,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反对神和神性,故B项错误;“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利用宗教题材表现人文精神,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诸多领域,故D项错误。
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主张“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
这批评了文艺复兴( )
A.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B.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
C.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D.过分崇尚理性和科学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揭露教会丑恶的信息,故A项错误;据材料“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可看出文艺复兴时期过分强调人文主义,导致片面追求个人自由,影响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文艺复兴造成的社会道德沦丧和秩序混乱问题,没有提及中世纪神学,故C项错误;崇尚理性和科学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故D项错误。
6.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
”“同一过程”是指( )
A.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宣扬俗权至上增进民族意识
D.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
答案 B
解析古希腊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强调人性的回归、人生的现世幸福,宗教改革强调人的信仰自由和发财致富的权力,它们都强调了人性的解放,故B项正确;C项只符合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故D项错误。
考点训练
1.某一时期,欧洲人为年轻人制定了新标准:他必须谈吐敏捷,必须精通体育和武艺,必须懂得跳舞并会欣赏音乐。
他应该懂得拉丁文和希腊文。
新标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精通体育和艺术”“跳舞和音乐”“拉丁文和希腊文”等信息说明此时期注重人文主义素养,属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注重信仰的推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注重理性,提倡民主和科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 项错误;工业革命注重技术,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2.15世纪的欧洲,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不是取自圣经中的人物和基督教的圣哲,而是取不信基督教的名人,如凯撒、荷马、梭伦、黛安娜、茱莉亚等等,这一做法在当时蔚然成风。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宗教改革,使人们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C.15、16世纪的欧洲人们逐步放弃信仰基督教
D.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各国逐步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已经传播开来,作为它的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取不信基督教的名人……蔚然成风”正是这种思潮影响的产物,也表明了传统的神权统治面临冲击,故A 项正确。
3.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
这表明文艺复兴的重要特征是( )
A.宽容的心态B.人性的复苏
C.高雅的追求D.理性的崇拜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的信息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思想束缚、压抑人性。
依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的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头发是美丽的象征,充分追求并展示美,这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复苏,追求现世幸福有关,故B项符合题意。
4.“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
”他的主张( )
A.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
B.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极大阻碍了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D.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答案 B
解析“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并没有完全反对神性,故A项错误;“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说明他主张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故B项正确;从材料“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他主张人人有权读《圣经》,理解《圣经》,使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C项错误;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的是启蒙运动,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5.马丁·路德提出了“惟独《圣经》、惟独信心、惟独恩典”的三大原则,又提出了“人人是祭司、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的四大口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宣扬信仰至上的个人主义②强调了人信仰中的上帝主权③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④高扬了神权,也高扬了人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由三大原则和四大口号可知①正确;“惟独恩典”强调了“上帝的主权”,故②正确;四大口号实质上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③正确;“惟独《圣经》”破除了政府、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让人单单敬拜神,在神之下就是单独的个人,使个体信仰权利逾越了世上一切专制权力的拦阻,实际上这就高扬了神权和人权,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6.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因为它( )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藩篱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D.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答案 B
解析宗教改革没有提出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口号,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即可得救,倡导信仰自由,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和束缚,故B项正确;C项是文艺复兴的意义,故C项错误;D项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的意义,故D项错误。
7.“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和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
”可见两者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
A.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
C.在不同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
D.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
答案 C
解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没有改变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并未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在思想领域和宗教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故C项正确;构想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架构的是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8.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大体一致,都是各自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时东西方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种本来极有价值的共性由于社会体制的截然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完全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
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
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
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
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
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在爱神面前我毫无防范,
从眼睛到心灵全都门扉大开,
双眼变成热泪流淌的通道和源泉。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
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在李贽看来,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彼此相通,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同样不是背弃道德。
……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
……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
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犇《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
与李贽相比,“欧洲式人物”在思想方面的突破性表现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对当时的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1)诉求: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地位:“人文主义之父”。
(2)原因:个性: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环境:受心学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儒学的日益僵化。
表现: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3)影响:中国:发挥作用极为有限,封建社会日趋衰落。
西方:形成近代欧洲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诉求根据材料一中“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在爱神面前我毫无防范”等信息可知其诉求为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第二小问地位,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李贽的性格特点以及明末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文艺复兴的特点作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可知对中国的影响有限,结合文艺复兴对西方社会的历史作用可知对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其思想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