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
1、知道西晋建立、统一的史实;认识西晋统一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及八王之乱,分析西晋速亡的原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结合地图及材料,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概况及影响。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4、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形成的。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三)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两大关键词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局面;三国鼎立时代使中国走向局部统一;西晋的统一对国家发展来说是历史的进步,但不久又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但正是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各民族之间加强着交往、交流和交融,人口大迁徙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开发、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与思想文化有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奠定基础。
2、本课系部编新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在新教材回归历史时序的主旨下,本课
上承三国鼎立,下启江南地区开发。
从中国历史发展角度看,即从历史的动乱和分裂中,重返短暂的统一;从民族的冲突和对立中,引发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在此期间,虽然动乱不已,但中国的文化得到自由发展,民族交融达到第一次高潮。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在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方面:
运用丰富生动有趣直观的材料去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特别在增强历史解释能力中,除了选用形象生动的材料,还要创设容易带入和激发思考的情景,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和运用。
初一学生喜欢听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这些特点有助于这一课的形象化教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推理能力与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尚未完全培养起来,他们难以对分裂与统一的关系有辩证的认识,要让同学对西晋这一朝代有正确的历史认识,对少数民族内迁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
2、在认知基础和教学内容方面:
三国之后的历史本课涉及的评价性内容难度较大、知识盲区较多,需要老师循序渐进、引导深入。
除此之外,这一部分的政权动荡极为频繁,时空线索难以把握,故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时间轴和地图册的使用,进而梳理这一时期的时空线索。
(五)教学重点: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少数民族内迁;从西晋到十六国的政权更迭。
(六)教学难点:理解西晋灭亡的原因;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二、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巩固,用魏蜀吴实力对比图导入。
(学生由此产生对新课的探究
兴趣)
(一)西晋的建立
讲述西晋建立和统一的过程。
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通过时间轴,梳理西晋建立、统一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
“西晋统一局面仅持续36年”的史实,引出西晋为何会短命而亡?
(二)八王之乱,西晋衰亡
(历史在文献里)
文献一: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恺惘然自失。
——《世说新语》文献二: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晋书.惠帝纪》通过文献,对西晋统治集团、分封诸王、民族压迫三个方面的考察,进而全方位认识西晋灭亡的原因。
发挥史学以史为鉴的功能,从历史中汲取执政施政的智慧,培养起正直廉洁的品质,突破本节重难点,正是上述三大层面的原因,不难理解西晋的统治危机——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化,昏庸无能;诸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让学生理解八王之乱爆发的必然,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伏笔)“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西晋的国力消耗殆尽,导致西晋衰落。
结合视频,理解八王之乱的影响和这一时期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中原人民南迁)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简述内迁原因)引出下一内容,西晋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导致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所灭。
(三)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民族交融
(历史在地图里)
自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阅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和教材文字,带着学生一起概括少数民族内迁分布情况。
结合地图了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概况,并通过历史图片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
升华提升: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通过北方各族的内迁带来的社会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形成的;认识到统一是历史之大势,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
)
通过分析历史地图,结合教材内容,概括西晋灭亡后,南北方政权更迭情况。
十六国前期,战乱频繁,纷争不断,使我国北方地区遭受严重破坏。
展示十六国并立图,让学生认识到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陷入了十六国的政权更替中。
直到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拉长历史时间线,站在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这300多年的历史大时空下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和民族交融,初步了解民族和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为后面历史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同时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 曹魏
B. 东晋
C. 西晋
D. 前秦
2、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 八王之乱
B. 定都洛阳
C. 七国之乱
D. 西晋迁都
3、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五、板书设计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魏八王之乱十六国
→西晋→→
蜀吴五胡内迁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