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目的:了解事故的经过和原因,提出预防对策。
方法:现场调查压铸的操作流程,模拟事故当天的生产状况,检测化锌炉、电梯井、组立等操作岗位的有毒气体浓度,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作业场所一氧化碳、氧化铝粉尘的检测浓度超过国家标准。
结论:本次事故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标签:熔炼;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
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1月20日,大连栉田建筑五金有限公司多名员工陆续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紧急送往附近医院,医院以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救治。
为明确原因安监局委托大连市职业病防治院对此次事故进行调查。
1.2 方法
调查工作场所事故发生时状况,并索取相应资料;深入现场查看和了解工艺流程;查看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使用情况;明确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其分布;针对事故现场制订模拟现场检测方案;对模拟现场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 结果
2.1 事故当天生产工艺流程
为了回收利用两个厂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中的铝锌合金等金属材料,压铸车间会不定期将带有油漆和液压油的残次品金属废料重新熔炼后注成锌锭。
具体操作为:将金属废料按一定配比加入化锌炉内,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进行加热熔炼,熔化的液体由工人手动舀出注入模具中,自然冷却后形成锌锭。
2.2 事故经过
2014年1月20日企业组立车间1名女工于7:40到岗工作,8:00出现腹胀症状,8:30出现晕厥,紧急送至开发区医院。
随后相继7名工人出现晕倒。
现场开窗通风,将晕倒的工人抬至室外,然后送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2.3 事故情况调查分析
2014年1月19日17:00开始,压铸班2名工人开启1大1小两台化锌炉,将金属废料加入化锌炉中熔炼,熔炼持续约15小时,20日早8:00结束,共熔炼46箱金属废料。
化锌炉熔炼过程中一层门窗开放,二、三层无人员工作,门窗关闭。
调查发现,此次金属废料熔炼与以往有两点不同:
①化锌炉自带排风装置已损坏,未及时进行维修,熔炼产生的气体直接向车间内排放;②平时电梯井是关闭的,18、19日厂方对电梯进行维修,将电梯悬停在2~3楼之间,一层、二层电梯门均开放,两层车间直接相通,致使熔炼产生的气体向二层逸散。
为进一步明确事故原因,安监局决定委托大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模拟现场检测,由栉田公司配合,尽可能复原事故现场进行采样分析。
2.4 设备布局、通风、防护设施及其运转状态
压铸成型车间位于一层,布置有压铸成型设备及4台化锌炉。
以自然通风为主,车间内未设置机械通风设施。
2.5 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模拟现场检测方案
依据提供的金属废料表面油漆、液压油、素材组分及MSDS资料,分析熔炼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模拟现场检测方案。
油漆废料底漆为环氧底漆、面漆为丙烯酸树脂漆。
底漆主要成分为二甲苯、异丁醇、环己酮,底漆稀释剂主要成分为异丁醇、异丙醇、环己酮、正丁醇;面漆的主要成分为二甲苯和少量的异丁醇和甲基异丁酮,稀释剂的主要成分为乙二醇单丁醚、异丁醇。
素材锌合金中主要以锌为主,含有少量的铝和镁,熔炼时会产生氧化铝粉尘及氧化镁烟。
此外,化锌炉的燃料为天然气,燃烧不完全会产生一氧化碳。
综上,在化锌炉熔炼金属废料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氧化铝粉尘、氧化镁烟、氧化锌、二甲苯、异丁醇、环己酮、异丙醇、丁醇、甲基异丁酮、乙二醇单丁醚及一氧化碳。
分析MSDS中上述物质的含量和性质,最后确定模拟现场检测的有毒物质为氧化铝粉尘、氧化镁烟、氧化锌、苯、甲苯、二甲苯、环己酮、异丙醇、环己
酮、正丁醇、一氧化碳。
2.6 模拟现场检测实施情况
大连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卫生科于2014年3月12日上、下午分别对模拟事故现场主要作业场所进行了检测。
为了明确熔炼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浓度,第一炉熔炼和采样时门窗紧闭,电梯门打开,电梯悬停在二、三层之间,现场作业人员和采样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进入现场进行操作及采样。
2.7 模拟现场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上午4个作业点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均超过国家标准约12~21倍,其余9种毒物浓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粉尘浓度除二层电梯井不超标外,其余3个作业点浓度超标高于2倍。
下午二层电梯井和二层组立车间一氧化碳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约7倍,其余作业点一氧化碳浓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氧化镁烟、丁醇、异丙醇、苯、二甲苯均未检出。
环己酮、氧化锌、甲苯部分岗位检出,但浓度很低。
3 讨论与建议
调查本次中毒事故的原因可发现,该企业存在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执行不严,“三违”现象严重存在,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等问题。
为深刻吸取教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防范工作:认真贯彻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作业岗位确认为有害作业岗位管理,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设专人负责,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明确责任,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制订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加强对作业人员的上岗前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有关防护、救援知识,增加操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尽快修复化锌炉自带的排风装置,应及时对车间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维护。
参考文献
[1]梁友信,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3-297.
[2]GBZ/T160-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S].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