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如果要研究早期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最科学的方法是( )
A.主要依靠想象
B.搜集神话故事
C.依靠民间传说
D.研究出土文物
解析:研究史前文明主要依靠各种史料,而史料又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显然如果研究早期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最科学、严谨的方法是研究出土的远古的文物这种实物史料。
答案:D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南亚和中美洲
B.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栽培了水稻、粟、玉米
C.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骆马和山羊
D.距今约8 500年前,中国贾湖居民已经饲养家畜
解析: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的起源地没有南亚,排除A项;玉米原产地不是中国,而是美洲,排除B项;骆马是南美印第安人驯化的家畜,排除C项; 距今约8 500年前,中国贾湖居民已经饲养家畜,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D
3.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下列说法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关的是( )
A.推动了河姆渡地区农业的发展
B.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C.灌溉了农田,推动了秦国农业发展
D.有利于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都江堰的修建一方面减轻了岷江两岸的水患,另一方面也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答案为C项。
答案:C
4.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房设置在村社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房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
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房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玉米磨房设置在村社中心……磨房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可知,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故C项正确。
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D两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答案:C
5.学术界认为,文明时代出现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
关于国家出现原因的表述有误的是( )
A.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阶级产生后需要调节阶级之间的矛盾
解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和阶级、国家的出现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故B、C、D三项都是国家出现的原因。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塔西利岩画(非洲)
材料二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铁制农具使用后,可以深耕,为牛耕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岩画中男子和妇女可能在从事什么生产活动?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怎样
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耕作方式有何变化,其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解析:第(1)问,结合图片中男子和妇女站立或弯腰的动作来分析其可能从事的生产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
第(2)问,需要注意材料二中信息“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然后结合所学回答。
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政府从三方面去限制商人,抓住关键信息“不得……重……亦不得”去分析。
答案:(1)生产活动:男子在狩猎,妇女在采集。
社会地位: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社会地位较高。
(2)变化:铁犁牛耕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影响:推动了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3)主要内容: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
本课提要
1.时间
(1)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
(2)距今约8 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家畜。
(3)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2.知识
(1)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2)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3)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基础巩固】
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时期)人们处于采集时代。
下列关于人类早期生产与生活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
B.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C.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工具
D.在一定地域内定居生活比较稳定
解析:在远古时期,人们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居无定所,因此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表述均正确,可排除。
答案:D
2.距今约10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
A.农耕和畜牧逐渐取代采集和渔猎
B.采集逐渐取代渔猎和畜牧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和采集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和畜牧
解析:解读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经济革命”是指“农耕和畜牧”取代“采集和渔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人类在此基础上由“史前时代”跨入“文明时代”,故选A项。
答案:A
3.下列图片中的农作物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
①玉米②水稻③小麦④粟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地在中美洲,故①错误。
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故③错误。
我国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②④正确,故选
B项。
答案:B
4.从采集狩猎到农业和畜牧业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对这一转变过程的描述,认识正确的是( )
A.从世界范围来看,农耕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南美洲
B.农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畜牧业和定居产生的
C.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D.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的基础上,出现了农业
解析:从世界范围来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因此排除A项;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排除B项;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排除D项。
答案:C
5.下面四个地区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哪一地区制定《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土地、果园、资金、牲畜、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长江、黄河流域
D.印度河、恒河流域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故选A项。
答案:A
6.《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
”据此可知( )
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秦以牛田”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已使用牛耕,但无法体现出牛耕出现的时间,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和秦国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故B、D两项排除。
答案:C
7.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或驯化出一些其他大陆没有的动植物。
这些动植物包括 ( )
①马铃薯②玉米③骆马④山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①马铃薯和②玉米都是美洲人独立培育出来的粮食作物,③骆马是美洲人驯化出来的动物,④山羊是西亚居民最早饲养的家畜,因此排除带④的选项,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妇女地位的下降
B.私有制的产生
C.自由人和奴隶的区分
D.军事首领地位上升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为私有财产。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进而产生国家,形成“天下为家”的局面。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
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关系。
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
众的行为。
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田园房屋。
——摘编自《浅谈汉谟拉比颁布的土地制度》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三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蹠(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
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制度分为哪几类?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的信息“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关系”概括类别,其目的结合古巴比伦王国的性质分析。
第(2)问,需要提取材料二中图片隐含信息:一是工具的类型为“铁器”;二是工具的种类为多种不同的农具,由此分析其现象及影响。
第(3)问,分析材料三中的信息“不过十亩”“治田百亩”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结合所学分析原因即可。
答案:(1)类别: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
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
(2)现象: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
【拓展提高】
10.《全球通史》中认为“X”是人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使人类的眼界大为开阔。
“X”应该是指( )
A.采集植物
B.烧烤食物
C.使用工具
D.原始农业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可知,“X”是指原始农业,人类依靠农业栽培植物养活自己,因此D项正确。
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11.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栽培历史悠久,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
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
A.黄河中上游
B.长江中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故选B项。
答案:B
12.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是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同属全球范围内的原生文明发祥地。
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同属河流灌溉农业
B.两地主要种植马铃薯和大麦
C.两地土地都归贵族和公民占有
D.两地文明都产生了种姓制度
解析: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是灌溉农业区,河流灌溉影响了文明的兴衰,因此A项正确;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排除B项;两地土地基本都归王室、神庙占有,排除C项;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产生了种姓制度,排除D项。
答案:A
13.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
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
随着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
这表明( )
A.土地的私有化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修建水利工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解析:材料中“随着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说明冶炼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的进步,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与土地私有无关,排除A项;修建水利工程影响农业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14.在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随葬品达58件之多,有的墓甚至还有一支象牙。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有了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不同的墓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充分证明当时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因此C项正确;A、B 两项都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C
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男子和妇女都有寻找食物的责任,妇女可能在离宿地不远的地方采集坚果和植物颗粒,男子大都去猎杀大型动物,这一般是在远离宿地进行,可以看出男子和妇女都负责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猎杀野兽、采集野生植物无疑导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断迁徙的,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材料二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
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类需要不断迁徙。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说明其理由。
解析:第(1)问,需要通过材料一中的信息“猎杀野兽、采集野生植物”判断人类当时对食物的获取方式,结合这种方式本身的缺陷分析原因。
第(2)问,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据材料二中的“民朴而可正”“守战”等内容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1)原因:植物生长存在季节性;动物的活动区域具有流动性;采集和猎杀都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
(2)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