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小汉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小汉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 当新余是9月10日6点时,美国旧金山(西八区)的区时是
A.10日22点 B .9日22点 C.9日14点 D.10日14点
参考答案:
C
2. 读理想大陆中高纬度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5. 上图反映的自然带主要分异规律是 ( )
A. 从沿海到内陆
B. 从赤道到两极
C. 从山麓到山顶
D. 非地带性
36. 图中A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37. 图中B区域的植被类型是 ( )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参考答案:
35. A 36. B 37. A 35.上图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两侧是海洋,中间逐渐过渡到草原荒漠,主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A对;图中主要在中纬度地区,低纬和高纬度的自然带体现不明显,则B不对;图中显示,没有高大山脉,C不对;图中显示的是以水分为基础的自然带的规律性的变化,不是非地带性,D不对。
故答案为A。
36.图中A区域分布在中纬度大陆东岸地区,季风气候区,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B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地区,A不对;地中海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地区,C不对;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地区,D不对。
故答案为B。
37.观察图中B区域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更低纬度处,判断亚热带气候类型,排除CD;该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西岸,则判断为地中海气候,发育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则B不对,答案选A。
3. 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特征是
A.整体性和差异性B。
整体性和可塑性
C.整体性和不可逆性 D。
差异性和可逆性
参考答案:
A
4.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27~28题。
27.图中聚集区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
A.油气 B.煤炭 C.铁矿 D.地下水
28.与甲处地形的形成无关的是( )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 C.张力作用 D.堆积作用
参考答案:
27.A 28.D
5. 读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下列各题。
9. 左图中所示地貌名称: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
10. 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
11. 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
A. 风力
B. 冰川
C. 流水
D. 植物
参考答案:
9. C 10. B 11. C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图A-06所示地貌是山麓冲积扇,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10题详解】
图A-07地貌为沙丘,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11题详解】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但是,考生需要将这个问题和黄土高原本身形成的原因风力作用区分开。
6.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面小题。
17. 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18.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可能有()
①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②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加快了该市老龄化进程④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参考答案:
17. D 18. B
17. 读图,图示为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不能显示本地人口状况,不能判断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A错;根据产业结构分析,轻工业、第三产业占比重很大,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B错;迁入人口中女性比重大,所以可能对A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C错;该城市产业结构以轻工业或第三产业为主,需要女性劳动力的数量大于男性劳动力,则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所以D对。
18. 人口迁入能够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状况,①对;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②对;迁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可以减缓该市老龄化进程,③错;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④对;故B正确。
【点睛】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的迁移能够缓解迁入地人口不足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可能会引起人地矛盾加剧等问题。
7. 农业“接二连三”是指将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和旅游观光合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完成下面小题。
7. 浙江农村大力推进“接二连三”,对当地的积极影响是
A. 增加农产品数量
B. 增加农村劳动力
C. 推动逆城市化
D.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8. 杭州西湖龙井茶园推进“接二连三”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有
A. 雨热同期
B. 交通便利
C. 能源充足
D. 地价低廉
参考答案:
7. D 8. B
7.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结合地区的地理条件分析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浙江农村大力推进“接二连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仲,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第一产业)本身的经济效益,而且分享加工(第二产业)、流通、休闲旅游(
第三
产业)带来的效益。
属于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
能够改善农产品质量,而不是增加农产品数量和增加农村劳动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是对当地的积极影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不是主要的目的,所以ABC长期,故选D。
8. 要注意,是优势社会经济条件,雨热同期和能源充足是自然条件,与之无关,AC错误。
该地交通便利,有利于杭州西湖龙井茶园推进接“二连三”,B正确。
而地价低廉对其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8. 近年来,“卖菜难”影响着中国菜农的切身利益,“蒜你狠”、“姜你军”等蔬菜价格异常波动影响薯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图示意2013年中国蔬菜自给率。
据此完成下题。
3. 环渤海地区比西南地区蔬菜自给率高,原因是
A. 本地市场狭小
B. 气象灾害影响小
C. 生产技术先进
D. 光热条件优越
4. 图示信息显示,中国蔬菜主要的输入地是
A. 西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东南沿海地区
D. 东北地区
5. 导致近年中国蔬菜“贱卖贵买”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产的空间集聚②生产的空间分散③生活习惯的差异④跨区域的大流通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参考答案:
3. C
4. C
5. D
3. 环渤海地区相比西南地区:水热条件不足;人口更多,市场更大;气象灾害有风沙、旱涝等,严重于西南地区;但环渤海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经济水平高,生产技术先进,蔬菜自给率高。
选C正确。
4. 图示信息显示青藏高原及中部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还有东南沿海地区的蔬菜自给率较低。
选C正确。
5. 我国南北方、东西部气候差异大,水热条件差异大,蔬菜的生产有空间的集聚,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因生产地区差异,存在蔬菜的跨区域的大流通,物流综合成本上升;导致近年蔬菜“贱卖贵买”。
选D正确。
9. 读甲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和乙图“极地投影图”,回答20~21题。
20.甲图中的A、B、C、D四点中最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的是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1.乙图是甲图公转位置中A、B、C、D四点中哪一点的极地投影图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参考答案:
D B
10.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 人口老龄化
B. 婚姻、家庭因素
C. 政治因素
D. 经济因素
11. 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乙、丁
参考答案:
10. D 11. A
【10题详解】
图中显示该地人口迁移以年轻人为主,最可能是因工作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
故选D。
【11题详解】
甲年龄段人口是随父母进行迁移,从年龄特征分析,乙年龄段人口为育龄人口;所以甲和乙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
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首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11. 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参考答案:
D
12. 读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8.6月初,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9.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昼夜长短情况相同
参考答案:
8.D 9.D
8.6月初位于从春分日3月21日至夏至日6月22日期间,据图可知,太阳直射点应位于丁位置。
故选D。
9.据图可知,甲乙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太阳直射同一纬线,因此同一地点昼夜长短情况相同,D正确;地球公转1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远日点最慢,据图可知地球公转速度甲大于乙,日地距离甲比乙近,AC错误;甲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北移,乙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反,B错误。
故选D。
13.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严重的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国际期货市场上成交的食用油价格迅速上涨。
主要原因是雨雪冰冻灾害造成
A.交通中断,大量食用油无法出口
B.大面积停电,食用油加工厂被迫停产
C.大面积的大豆作物冻死
D.油菜受灾严重
参考答案:
D
14. 2016年4月,丹麦奥胡斯大学利用我国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数据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太阳有一天可能会用比往常强烈数千倍万倍的超级耀斑“轰炸”地球,导致大气层沸腾,甚至让生命灭绝。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超级耀斑”,说法正确的是
A. 出现在太阳色球层
B. 每11年必爆发一次
C. 温度比其他区域低
D. 肉眼可以直接观测
2. “超级耀斑”导致大气层沸腾,甚至让生命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 使地球产生“磁暴”现象
B. 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通讯
C. 带来大量能量,使得地球大气异常升温
D. 会产生极光现象
参考答案:
1. A
2. C
1. 耀斑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是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温度比其他区域高,不可使用肉眼直接观测;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而不是每11年都必爆发。
故选A。
2. 从材料中“大气层沸腾”可以判断“超级耀斑”会带来大量能量,使地球大气异常升温;“磁暴”、影响无线电通讯和极光都不至于让生命灭绝。
故选C。
15.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6. 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 月球或水星
B. 水星或金星
C. 金星或木星
D. 火星或土星
57. 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参考答案:
56. B 57. C
56.根据八大行星的位置可以判断,图示M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内,可能为水星或金星。
57.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较近,故表面温度过高,不适宜生命的形成;且水星上没有大气,金星上有致密的大气但不适宜生命存在。
水星和金星有坚硬的地表、体积和质量很小,这些不是影响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
故选C。
16. 下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参考答案:B
17.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的共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与传统经济模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开发清洁能源③禁止二氧化碳的排放④追求绿色GDP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C
18. 下列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组成正确的是
A.风化作用——冰斗、“U”形谷
B.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
C.搬运作用——沙丘、戈壁
D.沉积作用——河口三角洲
参考答案:
D
19. 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的是( )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电厂
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参考答案:
C
略
20. 某岛国最多能供养45万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为25万,2006年实际人口数量30万,预计2011年人口达到35万。
该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A. 25万
B. 30万
C. 35万
D. 45万
参考答案:
A
21. 暑假,高中生小明到青藏高原旅游,途中皮肤晒伤。
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青藏高原海拔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
B.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 青藏高原纬度高,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D. 青藏高原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参考答案:
B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特别是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伤害大,容易晒伤。
排除ACD,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球表面。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
22. 我国夏季的台风来自太平洋,成因是
A.气旋
B.反气旋
C. 冷锋
D.暖锋
参考答案:
A
23. 2015年2月4日,从重庆万州至四川达州的万达高速全线贯通,实现了川渝的快速交通。
读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29. 该高速公路经过山区时,架桥穿隧,取最短距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①缩短运营里程②降低施工难度③减少对沿线村镇影响④减轻生态破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 万达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
A. 气候
B. 地形
C. 技术
D. 移民参考答案:
29. D 30. B
30. 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地形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是施工的最大障碍,故B项正确。
点睛: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
(1)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2)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3)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② 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24. 在晴朗的冬夜,农民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是因为: ( )
A.烟雾能将地面辐射反射回地面
B.烟雾能将地面辐射散射回地面
C.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D.烟雾能使地面和近地面大气加热增温
参考答案:
C
25. 下图为江苏省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南京市江北新区位置图。
江北新区将形成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江北新区相对于南京主城区的突出优势是
A. 发展空间大,土地价格较低
B. 对外联系道路多,辐射能力强
C. 人口数量少,交通拥堵不严重
D. 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
21. 南京江北新区的建设有利于
A. 降低南京市主城区的房价
B. 缓解南京市区的人口压力
C. 解决南京主城区的交通拥堵
D. 提升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
参考答案:
20. A 21. B
20.读图可知,南京江北新区面积大,因而发展空间大,土地价格较低,故A正确。
对外联系道路多,但相对南京主城区经济、科技等实力弱,其辐射能力弱;江北新区人口数量少,交通拥堵不严重,但这不是江北新区发展的突出优势。
南京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江北新区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夏季风的下风向;故B、C、D错误。
故选A。
21.南京江北新区空间大,可以将一部分企业和人口分流,有利于缓解南京市区的人口压力,故B正确。
可以缓解但不能解决南京主城区的交通拥堵;江北新区的建设不会降低南京主城区的房价;江北新区将形成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为主导的产业,提升南京工业的产值,但不是第三产业。
故A、C、D错误。
故选B。
26. 下图中表示1978~2008年,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 左图中,甲曲线所代表的城市()
A. 人口一直在增长
B. 目前人口压力较大
C.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 人口只有迁入没有迁出
10. 根据右图信息推断,M地区人口变化情况符合左图中的()
A. 甲线
B. 乙线
C. 丙线
D. 丁线
参考答案:
9. B 10. C
9. 甲曲线开始时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差额率为均为负值,说明为负增长(不是一直在增长),A 错;后来自然增长率和均为正值说明较在,目前人口压力较大,B对;自然增长率较大说明出生人口较多,人口迁移差额率为正值说明迁入较多,D错;迁移人口多为中青年人,不会产生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现象,C错。
10. 从乙图可见W地区,1850年人口以迁入为主,到1990年人口以迁出为主,说明人口从迁入变成迁出,丙线符合,C对。
二、判断题(共10分)
27. (判断题)一个地点昼长达一年最大值时,其正午太阳高度也会同时达最大值。
参考答案:
错误
一个地点昼长达一年最大值时,其正午太阳高度不一定同时达最大值,如果该地位于南北回线之间,昼长到达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不是最大,只有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才最大。
28. 连云港的地方时比新疆早。
参考答案:
A
29. (判断题)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为工业扩散提供了条件。
参考答案:
A(正确)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扩散的原因,由于工业过分集聚带来很多问题,而随着现代化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和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工业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故该说法正确。
点睛:工业的分散:工业分散是指工厂企业之间及工业区之间相距趋远的现象。
1、工业分散的两种情况
①一个地区工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许多问题。
因此,有些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的老工业区不得不向外扩散,新建企业迁出老工业区,在环境条件适宜或是发现新资源的地区布局生产,这种
分散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
②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而形成的。
这种分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如一些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厂家,与电子装配厂之间距离较远形成分散;第二,产品较复杂、原料和零部件种类繁多的生产厂家,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这种分散的结果,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如汽车、电脑制造业与其零件生产工厂往往表现为分散,甚至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2、工业分散的优势与问题
工业分散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接近市场,接近原料产地,利用廉价劳动力,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如跨国公司的优势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区位,形成国际劳动分工,实现工业联系全球化,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但工业过于分散则导致企业间协作不如集聚那样方便,各搞一套厂外设施,就会出现投资大,运费高,经济效益差,职工生活不便等问题,因此工业布局还要有一定的集中。
三、综合题(共38分)
30. 下图表示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该图表示的是(填北半球或南半球) 的昼夜分布情况。
图示日期一般为月日前后,判断该日期的依据是。
(2)图示情况下,北半球所处的季节为。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趋势
是。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为。
(3)图示情况下,图中的AD弧线为(填晨线或昏线) 的一部分,图中D点的日出时刻为时,日落时刻为时,所以该日D点的昼长为小时。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北京时间为时。
图中A、B、c、D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填字母) ,地转偏向力最大的是(填字母) 。
参考答案:
(1)南半球 12月22日南极圈及其以南有(出现)极昼现象
(2)冬季变快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昏线 3 21 18
(4)(12月23日)2 A D
31. 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
是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
是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
是,它们都是由
于形成的。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规律,它的形成基础
是。
(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
参考答案:
(1)CH,温带季风
(2)GH,海路热力性质差异
(3)纬度地带分异热量
(4)干湿度地带分异水分
3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陕西省地形总的特点是:南北多山,中部多川,从北向南构成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关中平原以渭河平原为依托,贯穿其中的各级交通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陕南秦巴山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
因此陕西又被称为“三秦大地”。
材料二陕西省地理简图及2011年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图
(1)简述陕西省人口的分布特征。
(2分
(2)分析关中平原人口承载力相对较大的原因。
(4分)
(3)简述陕北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自然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1)南北少,中部多(1分);集中分布在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区(1分)
(2)降水量较多,气候条件优越;有渭河流经,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自然原因,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共2分)
交通网络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原因,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共2分)
(3)环境问题:水土流失(1分)
自然原因:陕北多山地,地势起伏大(1分);生态脆弱,地质灾害多发(1分);降水集中,多暴雨(1分)
33.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图1 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
图2 两城市人口变化
(1)说明1950年至201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8分)
(2)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线。
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原因。
(8分)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如生物、气温、降水、地下水)等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有哪些表现?(8分)
参考答案:
(1)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①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3)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④硬化路面多,造成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减少(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