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分期理论和现代板块周期理论训练实践运用的研究——以排球训练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分期理论和现代板块周期理论训练实践运用的研究——
以排球训练为例
闫升
【摘要】我国竞技体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传统分期理论的长期指导,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分期理论也为世界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介于传统分期理论的局限性,为适应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和日益增多的竞赛活动的发展趋势,世界高水平的教练员为寻求运动技术水平的突破性提高,经过30多年训练实践,又催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板块周期理论.以排球训练为例,新、老中国女排都取得了世界冠军,中国老一届女排运用传统的分期理论指导训练,而新一届中国女排训练实践运用,则更多地体现了时代发展趋势的“板块周期”理论的特征.世界冠军日本男排、全国冠军江苏男排等队的训练实践验证,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指导是成功的关键.包括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的训练理论运用,以及青少年运动员、男女不同性别运动员的理论实践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现代周期板块训练理论的创立、发展、完善,明确了与传统分期理论的某种差异性,以及现代板块周期理论和传统分期理论存在的互相的包容性,同时也凸显了现代板块周期理论成为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训练指南的优势.
【期刊名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1)012
【总页数】9页(P60-67,80)
【关键词】分期理论;板块周期;训练强度;排球训练
【作者】闫升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
1 运动训练理论概述
传统“分期理论”和现代“板快周期”理论,不同时期的特征影响,对我国竞技体育训练都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1.1 传统分期理论
李少丹说,传统的“分期理论”(又译成“周期理论”),是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将苏联游泳、举重和田径等项目参加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前的训练经验理论化,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并根据运动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
持”“消失”规律,把训练分为三个周期,即“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
对不同的周期有不同的一般和专项训练目标,以及训练负荷强度的不同比例重点[1] 。
1964年,列·巴·马特维耶夫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是以全年训练过程周期划分为依据,并由此出发提出了安排训练过程的一系列操作程序:对训练过程的总体组织、训练过程中各个时间结构中训练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及负荷安排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马氏这一理论首次揭示了训练分期的本质,在训练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为苏联长期称雄世界体坛乃至世界相当多的国家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也得到了国际训练界的认同,长期以来,这一理论被整个世界称之为“经典”理论,影响了国际竞技体育几代人[2]。
1.2 分期理论的特征
胡海旭说,苏联运动训练科学家首度从训练组织的整体性设计上提出的训练分期理论,综合有关研究的所有参数,围绕特点的目标进行赛前调整,使得运动员适时出现竞技高峰状态,并得到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发展、完善[3]。
分期训练理论的时间特征: 马氏理论将全年训练分为三个周期,准备期(漫长、又是冬季、)、比赛期(特短、比赛不多、重要比赛每年一个)、过渡期(较长)的时间特点。
其训练水平特征: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起点低,训练认知和训练手段的局限性,运动量大而恢复时间短,运动刺激不明显,提高速度慢。
但其优点是运动基础扎实,特别是集体对抗、技术类项群,技、战术复杂,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磨练,以及战术配合,分期训练正符合项目技术熟练与专精的需求的特征。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强调,通过一体化方式、逻辑、系统有序地组织运动训练各要素,以使运动员适时出现高峰竞技状态。
对运动训练的安排的具体特点而言,围绕每年一次的比赛任务,在“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即恢复期)”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在全年漫长的准备期的训练中,以大量的一般身体体能素质训练为基础,促进专项体能素质的稳步提高,以全面而扎实的技、战术训练,成为准备期的重要内容,强调以全面的技术和基础体能训练,奠定坚实的技术和体能能力的基础,以完成全年一次重要比赛任务为核心,其间以大运动量、中等训练强度为训练负荷的主要特征。
当然在准备期的训练负荷强度和量的安排也遵循超量恢复训练原理,负荷量呈波浪形的大、中、小不同任务的调控需求。
至于在赛前以运动量小、中大强度为特点赛前调整训练阶段,以准备期的竞技高峰的出现为宗旨,从而顺利地进入比赛期。
而在比赛期,进行短时间小量而强度适中的符合比赛特点的针对性强的技、战术和竞技状态调控需要的训练,以期达到竞技能力最高峰值,最大程度地保证比赛高水平的充分发挥。
在全年训练的准备期、比赛期后,运动员的身心疲惫,运动能力明显下降,根据人体能量消耗和代谢补偿规律,需要经过调整以重新获得新的体能和竞技能力的平衡,通常运用积极性休息为主要特征的一般性身体训练形式,完成过渡期的体能及技术状态的调控,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能的调控所占比例更大。
运动员经历了全年的训练和比赛、特别是高水平比赛的整个过程,在身体体力和精神精力极度消耗状态下,经过恢复,重新获得良好的体能和竞技能力状态的平衡,进入下年又一新的训练周期,这就是“过渡期”。
1.2 板块周期理论概述
李少丹说,前苏联训练学者维尔霍山斯基对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提出了板块(block)的训练模式,又提出了“集中负荷效应”的训练方法,将对一些有关键影响的和运动相对薄弱的素质,以“板块”的形式插入训练当中,在总负荷不变的情况之下,增加素质负荷,集中训练,优先发展,达到专项成绩的突破[4]。
许世岩说,当今世界竞技体育赛事多,赛程长,竞争激烈,而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很难适应新的赛制变化。
为适应新赛制的变化,训练实践已突破了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局限,由此板块结构训练理论应运而生[5]。
为适应现代竞技体育比赛明显增多的趋势,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难、提高慢的现实状况,以及“分期理论”指导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局限性,体育界在传统分期训练理论基础上,发展和提出了新板块周期理论,成功地指导现代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的训练,并取得新的运动成果。
1.2.1 板块理论的训练特征
板块结构有以下四个特点[6]:
(1)阶段性重点发展;
(2)集中发展一、两个素质或能力;
(3)训练由多种板块组成;
(4)比赛安排在每个训练板块之后参加。
板块结构的特点,首先是阶段性地重点发展提高竞技运动能力。
计划在某个运动的训练阶段,训练重点突出、以重点带动一般训练,采取大强度的集中负荷的训练方法,完全围绕全年几个重大比赛设立不同周期,按各个比赛周期制定发展提高运动能力计划的训练模式,首先突出训练各阶段的重点提高目标,重点目标在4~6周的中周期内完成后,然后又按新的重点内容,强化训练提高,再根据不同重点的提高积累完成总的目标任务。
另外,运动素质具有互通的兼容性,比如力量素质训练既包含了力量又具有速度内涵;而运动素质训练之间又具有矛盾的对抗性,如运用杠铃训练腿部力量,不宜同时进行肌肉的“等长”与“等张”力量训练。
另外,腿部力量训练后,产生局部疲劳,对提高速度的神经交互能力不利,因此力量、速度的素质训练不宜同步发展。
而板块理论的优势,解决了体能素质训练的拮抗性矛盾;分阶段发展重点素质,并采用大强度的训练刺激,取得阶段性重点效果的叠加,避免了分期理论混合素质训练的弱点,可达到突破性提高的效果。
2 两种理论指导排球训练实践的研究
传统的分期理论在竞技体育训练中曾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保证运动训练的系统性。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也是分期理论实践的总结。
现代“板块”周期理论,突破传统分期理论的局限性,为解决高水平训练提高难的瓶颈及现代体育赛事频繁而创立。
2.1 新、老中国女排的训练理论实践运用特征
中国女排近40年来,先后9次取得了世界冠军。
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组建的、受大运动量、极限训练法影响深刻的老中国女排,成功运用分期理论指导训练实践,还是遵循现代排球发展趋势的高水平的新一届中国女排,更多地运用突出阶段重点,
以集中负荷强度和量的阶段性变化的特征,实现分阶段训练重点成功的叠加,充分体现了板块周期理论的指导优势。
2.2 老中国女排训练理论实践运用
周期训练理论与超量恢复理论被我国多数运动训练学家和运动生理学家认为是经典的基础理论之一[7]。
吕季东说,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在现代还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可以保证运动训练的系统性[8]。
以20世纪80年代初建队的老中国女排为例,组队初期,全队技术水平、身材高度、身体体能素质和世界其他女排强队相比并不占优。
前有弹跳力惊人、黑色橡胶之称的卫冕世界冠军古巴女排、有女排巨人海曼领衔的世界亚军美国女排,还有老世界冠军日本女排、世界强队秘鲁、俄罗斯等队,中国女排建队初期也只有世界第6名左右的水平,要取得世界冠军,唯有加强系统的训练,全面地大幅度提升技术和身体体能水平。
时值中国体育竞技训练,受分期理论影响最深,无疑分期理论派生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成为老中国女排训练的理论指导思想。
老中国女排按分期理论指导训练的特点是,首先在每年3个月左右的准备期的冬
训中,以全面发展提高技、战术和全面提升身体素质能力为准主要任务,因为和世界强队技术和身体素质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优势技术和薄弱环节强化训练,加强全面技战术和体能系统训练,运用大运动量负荷形式,为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奠定基础。
冬训后,参加国际邀请赛和访问比赛,检验冬训成果,完成上半年的计划任务。
赛后总结经验与得失,又开始了“三从一大”的新一轮训练循环,也就是“夏训”(如参加夏季奥运会,夏训时间很短);夏训准备期的基本模式、训练任务重点、体能素质、运动负荷都和冬训类同,只不过考虑夏天气候原因,运动负荷的强度与量的比例作适当调整,确保夏训的训练水平在上半年的训练基础上,又有新提高。
除奥运会比赛年外,每年世界排球大赛一般安排在年末举行,如排球世界杯和世锦
赛。
每年漫长的准备期的特征(指冬训和夏训),注重全年大运动量的一般性训练和专项能力提高的训练效果,又在每年的年末举行的世界重大比赛中检验全年训练成果,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老一届中国女排备战奥运周期四年,每年有步骤地按计划达到技战术水平和身体体能素质的具体目标,在四年准备阶段逐年提高的基础上,最终在奥运年实现技术和体能的巅峰状态,从而夺取世界冠军,是典型的分期理论实践运用成功的典范。
2.3 新一届中国女排训练理论依据
崔东霞说,板块训练负荷安排的“经典”在于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素质和能力训练,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或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9] 。
新一届中国女排正是运用板块理论核心思想指导年度和奥运周期的训练。
身材高大,弹跳高度世界之最,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优秀人才群,这是新一届中国女排的优势特征。
蔡斌撰文列举中国女排和其他几支强队平均年龄、身高等数据(如表1)[10]。
表1 中国女排和里约奥运四强中其他三强平均年龄、身高、扣球高度、拦网高度比较表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age, height, smash height and block height of the other three topsin the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and the Rio Olympics semi-finals中国塞尔维亚荷兰巴西年龄 (岁) 22.7 27.2 24.9 31.5身高(不含自由人)(m) 1.91 1.89 1.88 1.85扣球高度(m) 3.14
3.053 3.07 3.04拦网高度(m) 3.03 2.93 2.97 2.87
表中显示,和奥运四强中其他三强比较,中国女排年龄最小,身高、扣球、拦网高度最高,拥有网上优势。
符合以“力量、高度、速度”为特征的新的世界排球发展趋势,以及引发攻势排球“发球”、“扣球”、“拦网”三大主动得分技术的制胜规律。
鉴于新一届中国女排的优势和世界排球发展趋势相吻合,所以优先发展
网上扣、拦技术是新中国女排的首选,网上技术是具有爆发力为核心的主流技术,是力量和弹跳素质集中体现的重型技术,而这些扣、拦技术和力量及弹跳素质联系紧密,必须运用集中重点训练的大强度的刺激,才能达到大幅提升的预期,加之新老中国女排的集训时间的差异,冬训期后才开始集训,正好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特征符合高水平中国女排竞技能力提高的需要。
按照现行国内赛事安排,中国女排实行的是运动员集训制,每年只有8个月左右
集中训练,包括比赛在内的时间(比老中国女排全年集中训练少4个月)。
运动员每年冬季先在各自的省、市完成地方队联赛任务后,才开始集中训练,短暂的恢复性训练后,迅速进入大强度的训练周期,围绕每年的多个重大赛事进行训练,一般以4~6周的中周期为一个基本训练单元,每单元集中1~2个运动素质重点的循环
强化训练,同时结合高水平的专项技术难点强化训练,其训练一改传统分期理论的准备期漫长,训练负荷的运动量大、强度中等全面提高的训练模式,而采用突出训练重点,加大运动训练强度,以保证运动员训练的高度兴奋、精力高度集中地完成中周期训练目标任务,运动创伤明显减少,训练质量和效果有突破性提高,取得技术、身体体能明显进步。
由此,新一届中国女排,汲取排球传统分期理论运用的精华内涵,更多地融入现代板块理论元素,建立符合现代排球发展趋势的技战术优势,12年后重夺奥运冠军。
研究新、老中国女排的不同阶段的理论指导训练实践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两种理论互为包容又各有明显特征的优势,反映了球类项目的发展性需求,以及不同理论指导和训练实践成功的统一。
2.4 江苏男排训练改革与板块周期理论的契合
余红盈说,以色列学者弗拉基米尔·伊苏林说,训练负荷的集中是板块周期理论最
关键最基本的原理[11]。
板块训练原理认为,只有高度集中的训练负荷,才能对高水平运动员产生有效的刺
激,使他们的运动和技能得到更大的成功。
以江苏男排建队以来,首次成功夺得全运会冠军为例。
江苏男排在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之前,只是全国第4名的水平,开始前3年的全运会准备阶段,依照传统
分期理论训练模式,准备期以大运动量训练为主要方式,在漫长的冬季训练中,强化发展全面的专项体能素质和技战术能力,采取每天训练时间长达6~7 h的负荷量大的刻苦训练。
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缺少充分的训练强度刺激,运动疲劳后恢复不充分,运动损伤多,身体体能素质和技战术训练水平提升缓慢,年比赛成绩仍然徘徊在全国第4名左右,技术水平未能达到突破性提高的计划预期。
于是赛前一年进行大胆改革,试行以“短时间、大强度、多次数”的富有板块周期特征的训练方式。
即相对缩短单位课时的训练时间,每天训练总时间在4.5 h左右(比过去每天训练缩短约2 h),训练时间缩短,围绕总任务的阶段训练重点突出,
一改以往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负荷方式,更注重训练强度,因而运动员始终处在良性兴奋状态下保持高质量的训练,保证阶段重点训练目标的有序提高。
由于排球技、战术内容多,需要熟练的掌握各项技术和战术,于是以增加训练次数来保证实现多项技、战术的综合性提高需求,有时一天两练、甚至三练,每次技术训练时间缩短为2~2.5 h,同时加大运动肌体的有效刺激强度,运动员疲劳感明显减弱,运动
竞技能力出现从未有过的高峰状态。
由于运用新的训练模式,一年后,综合竞技能力和水平取得明显的突破性提高,而且同时江苏男排体能弹跳素质也得到大幅提高。
费拉基米尔·伊苏林说,“板块”理论认为,发展高度指向性训练负荷,不能在同
一时间进行,运动员需要各种能力的依次发展,而不是传统分期理论要求的那样同步发展[12]。
我们知道,排球最重要的身体素质弹跳力的提高是十分艰难的,江苏男排之前的体能训练,是采用每周3次、每次2.5 h的大运动量全面的体能素质混合性训练模式,可是弹跳力提高缓慢。
改革后的每周3次体能训练课次不变,但单位训练课时缩
短了1 h,突出弹跳素质的不同力量需求为重点,加大各种力量训练的强度。
比如,原来大力量训练需要2 h完成的量,要求在1 h内完成,使肌肉强域刺激度明显增大。
遵循板块训练原理,根据提高弹跳所需不同力量依次发展的原则,如增加腿部速度力量、绝对力量,包括水平助跑和起跳速度力量,腰腹力量、上肢躯干力量等,最终实现弹跳爆发力量的突破性提高,只通过一年的训练,全队弹跳力大增,主力队员平均助跑摸高达3.55 m,其中助跑摸高最高达3.62 m,助跑绝对弹跳最高达120 cm,这些弹跳高度并不逊色、甚至超过40年后现今中国男子排球运动员的
弹跳水平。
江苏男排以技术和体能优势,战胜国内所有强队,首次取得建队以来的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冠军。
实践证明是运用板块周期理论指导训练成功的结果。
2.5 日本男排理论实践运用的研究
1972年日本男排运用维尔霍山斯基的板块训练模式[13]进行训练,取得慕尼黑奥
运会冠军。
当时,日本男排研究世界男排时代发展趋势,组队选拔一批能和欧美世界强队抗衡的高大化的年轻选手,制定8年计划、目标夺取世界冠军。
日本男排的技术训练完全借鉴日本女排的训练方式,每天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在原有防守技术特长的基础上,发展快攻和远网进攻技术,全面提高攻、防技术能力,是典型的分期训练模式的运用。
而日本男排的身体体能素质训练则完全是遵照现代板块周期理论的训练模式。
日本男排计划8年夺取世界冠军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组队征召一批年轻的、身
材和欧美强队持平的高大运动员,以便和欧美强队抗衡。
而亚洲男子高大运动员的最大弱点,就是灵活性差,主导运动员灵活性的是其核心力量能力。
如何克服日本男排“核心力量”能力差的弱点,提高灵敏素质,于是聘请体操教练,发明了“斋藤排球体操”法,有针对性地运用“集中负荷效应”,提高核心力量的“板块周期”
训练方法。
经过多年系统的“斋藤体操”训练,高大队员的灵活性超过欧美强队高大运动员,使日本原有的防守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
由于日本男排体型的大型化,使网上扣球、拦网实力大增,最后只用了6年半的时间便取得慕尼黑奥运会男子
排球冠军。
2.6 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的理论和实践运用的研究
“分期训练理论”是马特维耶夫对前苏联游泳、举重和田径等项目参加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前的训练经验理论化,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崔东霞说,因为苏联的季节气候,而南美、非洲和中国南方不存在四季,尤其是天寒地冷的环境。
因此分期理论运用就没有实际环境检验[14]。
马特维耶夫根据苏联运动员的人文地理环境创立的分期训练理论学说有其地域特点,最早是为了地处寒冷地区的苏联运动员参加在北欧寒冷国家举行的奥运会而提出的。
苏联的地域环境,有其气候群征,地处“寒带”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这和分期理论的准备期和冬季寒冷期气候时间漫长相吻合,也是分期理论的“准备期”理论依据。
因为地处气候寒冷地区的运动员的冬季训练,明显没有热带地区运动员体能训练消耗大,静止时肌肉呈紧缩黏滞状态,由此在准备期的训练更多遵循分期训练原则,适宜采用大运动量、而强度较小的长时间的训练负荷形式(否则肌肉容易拉伤),全面发展技战术和身体体能素质能力,为进入比赛期,冬训技术和体能能量储备,冬训后天气回暖,运动水平提高,这是寒带运动员训练提高的规律。
而地处热带地区的运动员肌肉更富有弹性,训练消耗大,不适宜过大运动量、时间超长的训练模式,而更多的是保证重点、加大运动强度的训练规律,呈现了现代板块周期理论训练的特征。
这也符合我国南、北方地区运动员的不同肌肉类型的训练特征,为什么我国北方运动员冬天移地到南方训练,往往能更快地提高运动成绩,这和训练气候环境关系极大。
如果单纯地运用板块训练原理指导北方高水平运动员而只强调突出重点的强度
训练,很难想象在寒冷地区有突破性的提高效果。
所以,这也是两种理论的地域环境因素对训练实践运用的区别。
另外,还有一个在高温地区运用板块周期理论指导身体体能训练成功的范例。
在
20世纪80年代,我国排球最高领导部门,曾组织中国国家男排、全国冠军上海
男排、亚军江苏男排的运动员移地福建冬训100天,冬季福建气候温暖,和北方
气温温差在30℃以上,北方运动员移地到气候温暖的南方训练,肌肉变得更富有
弹性。
组织者提出一个大但设想,要求参加集训的运动员,通过100天的冬训,
平均每人提高弹跳素质5 cm。
我们知道排球最难提高的素质就是弹跳力,据报道,慕尼黑奥运冠军日本男排经过6年苦练,全队弹跳力平均才提高9 cm。
而中国三个队提出攻克弹跳力提高难的瓶颈,谈何容易。
于是把加强提高弹跳力的力量训练,作为冬训弹跳素质提高的突破重点。
首先发展上、下肢速度力量为主的爆发力量、辅以上肢躯干腰腹力量训练,又以强化下肢速度训练为重点,以四周时间为一个训练的中周期,如此全面循环往复的3个月大强度的训练,最终全体运动员经过
100天训练后,奇迹般的完成高难度的,平均每人提高弹跳力5 cm的目标任务,提高最大的是一名27岁的上海男排运动员,弹跳力提高9 cm,这是分期训练理
论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运用成功的典型范例。
2.7 男、女排运动员生理特点和训练理论运用的差异
以世界冠军日本女排,和发明现代排球“等边三角型”发展趋势理论及3人接发
球先进技术的、2008北京奥运冠军美国男排为例。
不同性别运动员在两种训练理论运用上有明显差异。
日本著名女排主教练大松博文说过,女排运动员的耐力能力明显超过男子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是日本女排运动员专利。
所以,日本女排更多地运用分期理论,采用极限防守训练、多球训练法来提高防守的超强能力,带动扣球和拦网技术水平的提高,达到整体技术实力超群,占据世界女排高峰。